呵护绿水青山的“安塞实践” 《陕西日报》记者 王婕妤
阅读提示
■安塞区把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与产业结构调整、助力脱贫攻坚、增加群众收入相结合。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完成退耕还林任务142.38万亩,其中生态林129万亩、经济林10万亩,涉及117个村3.1万户,全区林草覆盖度由1998年的18%提高到现在的34.68%;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1998年的22%提高到目前的46%。
寒冬时节,陕北安塞,远山如黛。
重重叠叠的群山中,苍翠的松柏巍然挺立,等待着春日的到来。
退耕还林20年,这场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让曾经荒山秃岭、黄沙漫天的安塞变成了山川秀美、景色宜人的“塞北江南”,让过去贫瘠落后的白于山区如今遍地生金……经过20年不懈探索实践,延安市安塞区开拓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路径。
绿色崛起还上“生态欠账”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翻看20年前安塞的老照片,到处都是黄土裸露的焦黄色,这颜色曾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群众苦不堪言。
山扛不了风,地保不住水。“以前,每年三四月沙尘天气一来,风沙大得都睁不开眼。现在的孩子们都没见过那种天气。”今年64岁的张红山是安塞区招安镇林沟村村民,回忆起过去的苦日子,他十分感慨,“以前日子过得恓惶,山上根本没有树,村民想要烧点柴都没有,做饭烧的都是黄蒿……”
1999年,国家退耕还林政策为这片贫瘠的黄土地带来了绿色转机。
“这2600亩林地,主要是刺槐、山杏、山桃。”安塞区砖窑湾镇山王河村党支部书记张军明望着村里的林海,倍感欣慰。
1999年,20岁出头的张军明从村头的喇叭里第一次听到“退耕还林”这个词。他瞒着父亲贷款1.2万元承包了村里条件最恶劣的2600亩荒山,先后植树30多万株。
在张军明的带领下,全村人开始植树造林,完成退耕还林任务2万余亩。
山王河村的变化是安塞区退耕还林的真实写照。多年来,安塞区上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组织和动员广大干部群众发扬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坚持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把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与产业结构调整、助力脱贫攻坚、增加群众收入相结合。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完成退耕还林任务142.38万亩,其中生态林129万亩、经济林10万亩,涉及117个村3.1万户,全区林草覆盖度由1998年的18%提高到现在的34.68%;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1998年的22%提高到目前的46%。
破解林牧矛盾 发展生态牧业
“山羊的嘴是一把剪,蹄是四把铲”,山羊吃草时几乎将草连根拔起,是植被保护的“劲敌”。
荒山要盖“被子”,农民得有“票子”。近年来,安塞区大力实施“农畜富民”发展战略,把禁牧封育作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一项重要措施,以“山羊换绵羊”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以舍饲养殖、饲草综合利用为主的草畜产业。截至目前,全区共建成畜旅结合的塞北牧场5个、家庭养殖场635个,发展各类养殖场(户)5800多户,存栏羊子23万只(其中湖羊13万只)、牛驴1.5万头,年产值达到6.5亿元。
安塞区沿河湾镇高家峁村村民白成元最先发了“羊财”。他于2017年率先引进湖羊,成立全区最大的湖羊养殖场。白成元告诉记者:“湖羊不上山、育肥快、繁殖率高,最适宜圈养。养殖场现在总存栏3186只,都是成年精产母羊。每只母羊每年产羔2次,平均每胎产羔3只左右。羊羔出栏,每只能售1500元左右。”
“以地定草、以草定畜、草畜并举”,安塞区全面推行饲草综合开发利用建设,通过草业的规模扩张和效益提升带动肉羊养殖数量的适度增加。据悉,目前全区有人工种草保留面积36万亩、天然草160万亩,能满足45万只羊子饲草需要,为封山禁牧、设施养殖提供了饲草保障。这些草年可产青干草26.4万吨,以每吨1600元的价格计算,全区年可实现草产值4.2亿多元。
“通过封山禁牧和肉羊转型升级,安塞区的山羊数量从2016年的17万只减少到10万余只,并继续以每年2万只的速度逐步减少,有效破解了林牧矛盾,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共赢。”安塞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周赟说。
林下“生金” 打造“绿色银行”
寒冬时节,在位于安塞区沿河湾镇方塔村半山腰的果园里,果农们正忙着修剪果树。白志政是该村苹果种植大户,2002年起,他陆续把家里的30亩退耕地种上了苹果树。“守护好绿水青山,就能变成金山银山。这些荒地种上苹果以后,每亩地能收入4000多元。”白志政话语间流露着喜悦。
在方塔村,和白志政一样的村民有601人。1998年承担退耕还林任务以来,方塔村大力发展苹果产业。目前,该村有苹果园2470亩,年景好时,仅苹果一项就实现总收入990多万元,人均苹果纯收入达到1.6万元。
退耕还林后,安塞区有40万亩山地苹果,覆盖156个村8.8万余名果农。2019年年底,全区苹果产量达到20万吨,产值突破8亿元,农民人均苹果收入达5442元。
目前,安塞区累计落实退耕还林补助资金12.81亿元,退耕农民人均受益10248元。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大量农村劳动力发展食用菌、中药材、种苗等林下经济和林业产业。2018年,全区农民涉林人均纯收入956元。从1998年到201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504元增加到11450元,昔日贫瘠的退耕地现已成为百姓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安塞区继续把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方向,算好生态、产业、就业、收入‘四本账’,扎实做好‘山、水、林、田、湖、草’六篇文章,切实做到‘保护环境、修复生态’与‘发展产业、群众增收’有机融合,真正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群众富。”安塞区委书记任高飞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齐小莉)近日,安塞区沿河湾镇方家河村的村民有了高兴事,一杆杆崭新的路灯杆整齐地排列在道路两旁。一到晚上,一盏...
安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