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赛育的“致富经”

延安日报 2019-07-03 11:33 大字

通讯员 高芳 本报记者 刘小艳

“别看现在的葡萄藤长得有高有低,看起来不怎么整齐,但是后面会长成一样高,特别漂亮。”6月29日,在安塞区化子坪镇油坊坪村的一座大棚内,村民鲍赛育一边为葡萄藤架铁丝网,一边乐呵呵地说。

今年38岁的鲍赛育,是这座大棚的主人,每次站在自家的葡萄大棚里,鲍赛育总是感慨万千,有着说不完的话。

“2009年我女儿得了先天性肌无力症,不但花光了所有积蓄,还背负了20万元的外债。”鲍赛育说,“那会儿感觉就像是天塌下来了,想着欠的账下辈子恐怕也还不清了。”

鲍赛育也曾一心想通过自身的努力脱贫,但贫困似乎就像是扎下了根,他几番努力都回到了原点。

乡亲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在2015年油坊坪村贫困户精准识别会议上,鲍赛育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咱有手有脚,我就不相信我就是个穷命。”他当着全村32户乡亲的面说道。

从2015年起,在安塞区林业局的包扶下,油坊坪村制定了“冯岔西瓜、徐坪葡萄、油坊坪茄子”的发展布局。

鲍赛育得知这个消息后,主动找到包扶部门,报名发展大棚葡萄。包扶部门负责人告诉他:“这是个技术活,不仅要有劳动能力,还要有专业技术知识。”

鲍赛育斩钉截铁地说:“我有文化知识,不懂的可以学!”

在鲍赛育的坚持下,包扶部门和村“两委”全力支持他发展全村第一棚大棚葡萄。起初,鲍赛育用1万元个人贷款,建起了250平方米的大棚,种植葡萄。半年时间一晃就到,却不见效益,债主又急着催债,逼得鲍赛育走投无路,一筹莫展。

这时,区委、区政府制定了贫困农户发展产业支持办法和补助标准。得知鲍赛育的难处后,政府为其提供了1万元的项目补助资金,5万元的扶贫小额信贷,还为他提供了葡萄苗木、农用器械、种植实用技术书籍等,有效解决了鲍赛育资金短缺问题。

此外,区林业局还专门为鲍赛育选派了一名技术员,全面指导鲍赛育发展产业。鲍赛育也先后去杨凌、周至学习嫁接、管理技术。

“别人支持,咱自己也要努力。”鲍赛育说。每天从早到晚,他都盯在大棚里,空闲时还进行理论学习,不懂的随时向专业技术人员学习。他还先后去杨凌、周至学习嫁接、管理技术。

终于,在2016年,鲍赛育的大棚葡萄挂果上市了,红地球葡萄优良的品质及独特的口感,刚上市,就以每斤20元的价格,把当年产的3400斤葡萄一售而空。光大棚一项纯收入就达到5万多元。

高效的收益也增强了鲍赛育的信心。在2017年油坊坪村脱贫攻坚大会上,他主动申请退出贫困户。

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鲍赛育的大棚葡萄已经发展到2棚,年收入达到了10多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葡萄大王”。现在,还购买了私家车,一家人不仅脱了贫,日子也过得红红火火。

“鲍赛育不仅自己打了个漂亮的脱贫‘翻身仗’,还带动帮助徐坪小组十几户群众发展起了大棚葡萄。成为产业脱贫的榜样。”油坊坪村的第一书记周旭伟感慨道。

如今,鲍赛育葡萄大棚里的“致富经”是越念越响,他也有个更大的设想。鲍赛育说:“我想带领更多的村民发展大棚葡萄,连片种植,形成规模,不仅能吸引大客商前来收购,还能形成观光农业。这样,不仅自己富了,乡亲们都富了。”

新闻推荐

延安市积极解决各类信访案件 市信访联席会议集中交办重点信访案件97件,截至目前上报办结66件,31件正在积极化解当中

本报讯(通讯员马玉娥)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信访工作,采取多项措施,积极解决各类信访案件。市信访联席会议集中交办重...

安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