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再建一个棚 争取明年赚更多 贫困户王公平的致富路

延安日报 2019-06-27 11:32 大字

通讯员 苗放 本报记者 刘小艳

“看看,这是我种的西红柿,红红的,一点也不酸!”

“这是茄子,我们村数我的茄子种的好!”

大棚里,王公平正如数家珍的给大家“炫耀”他的劳动果实。

王公平是安塞区化子坪镇杨园村的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在脱贫攻坚中,他不等不靠,凭着自己的双手,种植蔬菜大棚,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日子也过得越来越红火,给身边人树立起了脱贫致富的好榜样。

“我现在能有这样的光景,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帮助和扶持。”王公平感慨道。

2013年,延安市遭遇一场百年不遇的持续性强降雨,王公平家原本破旧的房子没有经得住大雨的冲刷,屋顶被渗透,家里的家具、床褥也全都浸透了。祸不单行,王公平种植多年的大棚也被冲毁了。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王公平和妻子措手不及,在这焦灼之际,他们找到化子坪镇政府,诉说了自家的灾情和困难。

年底,通过选举大会,村民把他评选为贫困户,政府还资助了1.3万元让他修整房顶。

躺在修整好的房子里,望着白净的房顶,王公平总算松了一口气,可是他心里还是不踏实,总觉得不能一直这样靠政府过日子,其实,他还在心心念念惦记着他原来的大棚。

带着这样的想法,王公平找到帮扶干部苗海芸,“我还想种大棚!”

苗海芸说:“只要你有信心,肯吃苦,有什么困难政府一定会尽量帮你。”

随后,苗海芸通过政府给他贷了2万元小额贷款,一拿到贷款,王公平就先建了2座拱棚,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大棚梦”,他和妻子张小琴白天在棚里忙活,晚上学习新技术,加上他们之前的种植经验,不到一年,两个棚就回本了。

这下,王公平致富信心更大了,和妻子整天钻在大棚里,一边总结老经验,一边学习新技术,还不断从外面引进新品种,精心培育好苗子,把大棚产业发展好做得红红火火。

不到三年,他们就建起了1座大棚和8座拱棚,成为村里的产业大户,平均年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

王公平和妻子不仅忙活着自己的大棚,村里哪家的大棚种植遇到问题也都来找他帮忙,他每次都很热心,把自己多年的种植经验和技术分享给村里人,带领大家一起致富。

“我和我婆姨现在也顶两个上班人啦。”王公平话语间流露出满足和自豪。2016年,王公平和妻子商量后,主动找到苗海芸,提出要退出贫困户。他说:“我前几年光景不好,干什么都要靠政府,这几年种大棚收益不错,能靠自己把日子过好,就不能再给政府添麻烦,我打算今年再建一个棚,争取明年有更多的收入。”

新闻推荐

三秦新风貌 石头画人人夸

田爱莲告诉记者,将这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内容绘制在石头上,是一种新的艺术表达。本报记者赵晨文/图通过创新,延安市安塞区...

安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