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原来是这样子!” 安塞区招安镇龙石头村脱贫纪实
本报记者 樊小帅 通讯员 尚文庆
“牛主任,这次叫我们来有什么事情呢?”
“给大伙发生物有机肥。”
“多少户?每家几袋?”
“一共40户,120袋肥,32户贫困户每户3袋,剩余8户,分别发放给产业大户、脱贫之星、卫生标兵和五好家庭!”
“太好喽,眼下正值农作物浇水施肥的关键阶段,这下不用专门跑到镇上去买肥了!”
牛主任名叫牛志伟,是安塞区招安镇政府的主任科员,也是龙石头村的包片领导。4月23日一大早,他和前来领取肥料的村民宋占军你一言我一语地聊了起来。
“牛主任,清明节放假的时候,一个在外地工作的亲戚来我家串门儿。他刚进屋就说这才几年光景儿,你们村咋像‘脱了胎换了骨’,我听着心里甭提多舒坦了。”
龙石头村到底有多大变化,让宋占军那位“见过世面”的亲戚都惊叹不已?近日,记者走进安塞区招安镇龙石头村一探究竟。
干净整洁的村庄,错落有致的路灯,钢架大棚鳞次栉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孝道文化、村规民约等绘画墙随处可见。置身其间,谁能联想到这里曾经是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村?
党支部发挥“引擎”作用实现整村脱贫摘帽
作为全国基层党组织建设先进村,党员承诺制的发起地,近年来,龙石头村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整治和发展大棚蔬菜花卉等特色产业,将党建活力转换为发展富民新村的动力。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3042元,其中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9600元,实现整村脱贫摘帽。
自脱贫攻坚以来,安塞区卫生监督所、区防汛办和森林公安局等部门先后成为龙石头村的帮扶单位。“亲戚”们轮番来、挨家走,心贴心、手拉手,一起帮着想办法、解难题。
从此,龙石头村的幸福接踵而来。
村党支部引进了安塞煜盛驴产业科技有限公司,建立“塞北牧场”,帮带贫困群众发展“驴+羊”致富产业,加快脱贫步伐;领办了合作社助力脱贫,建起屋顶光伏电站,为村集体每年增加收入5万元左右;投资30多万元建起樱桃采摘园100亩(连体大弓棚7座),推行“支部+集体经济+农户”的模式,吸纳10户贫困户每户入股1万元,5年内每股每年保底分红2800元;引领群众发展山地苹果,建立长线产业,把贫困户全部嵌入产业链,实现户户有产业目标;建立农村劳务输出信息服务平台,就业80人,劳务输出258人,其中贫困户就业45人,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群众15人。实现人人有活干。
“输血”“造血”并重,“兜底”“开发”共进,龙石头村百姓的日子一点点“热乎”起来。
与此同时,该村党支部推行了“一墙四栏”工作法。即:脱贫攻坚问题墙、作风监督栏、廉政执纪栏、好人好事栏和脱贫成效栏,把问题梳理上墙,通过教育“懒散”对象,整治村风村貌乱象,对扶贫领域的作风问题、典型案例进行曝光通报,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时通报,采取季评比的办法对扶贫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给予通报表扬。
“‘一墙四栏’工作法推行以来,呈现出党员带着群众干、群众跟着党员干的喜人局面。为脱贫攻坚提质增效奠定了坚实基础。”牛志伟介绍道。
2018,市县扶贫部门的评估小组入驻龙石头村。
干啥?脱贫摘帽验收!
(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公婆栽树育青山 儿媳养殖富周边 延安两代劳模用双手迎来幸福生活
38年前,绿树成荫、葱葱郁郁的青山,对年仅29岁的张莲莲来说,还仅仅是存在于脑海中的一片愿景;38年后的今天,杨柳吐翠、花红柳绿...
安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塞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