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打出新时代的磅礴气势 走进“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系列报道之六
?在安塞腰鼓山上的“鼓舞安塞”表演。
?延安市安塞区第二小学体育老师正在为学生教授腰鼓表演技巧。
延安市安塞区真武洞镇冯家营文化村千人腰鼓场的腰鼓表演。
扫码关注相关H5产品
本报记者 程立忠 文/图
身着陕北特色舞蹈服装,一百多人有序地排列,踩着音乐节奏,激情昂扬地打起腰鼓,从高地上灵动地一路打下来。鼓声铿锵激越,人、鼓、绸缎上下左右翻飞,激起漫天黄土,打出了腰鼓的磅礴气势和热闹劲。这是3月6日,在延安市安塞区冯家营文化村进行的一场安塞山地腰鼓表演排练。
“安塞腰鼓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民间传统舞蹈艺术,有2000多年的历史,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被称为‘天下第一鼓’。2006年,安塞腰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塞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刘晖告诉记者。
光荣历史
“安塞腰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曹怀荣(已故)是安塞县真武街道办事处洞冯家营村人。他从小就跟随父辈学习打腰鼓,培养了众多不同年龄的腰鼓表演者。1946年,8岁的曹怀荣同父辈一起为毛主席打过腰鼓;1951年国庆,曹怀荣和乡亲们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表演了安塞腰鼓……”安塞腰鼓延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安塞腰鼓协会秘书长刘占明介绍。
今年,继1987年之后,安塞腰鼓再次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59岁的刘延河是安塞腰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这是他第二次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他说:“时隔30多年,安塞腰鼓再登春晚舞台,作为安塞人,我感到无比自豪与骄傲!安塞腰鼓是老祖先留下的瑰宝,我们要把它爱护传承发展好!”
安塞历史悠久,文化遗存典型。古有“上郡咽喉、北门锁钥”之称,留有鲜明的古文化遗存,是保留中华民族古老文化最集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之一,还是陕西唯一拥有“腰鼓之乡”“现代民间绘画之乡”“剪纸艺术之乡”“民歌之乡”和“曲艺之乡”五张文化名片之地,“非遗”项目多达56项。
日前,延安市安塞区凭借“安塞腰鼓”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积极传承
为了保护和传承安塞腰鼓,安塞区开展了几次大规模的民间艺术普查。以“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人”的方式,全区共普查登记民间艺术人才8868人,其中腰鼓人才6000余人;先后举办了20多期安塞腰鼓培训班,培训500多人;加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申报。目前,有1人被文化和旅游部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人被公布为省级传承人,3人为市级传承人;加大原生态腰鼓文化保护力度,将谭家营、西河口、沿河湾、真武洞四个镇(街办)确定为腰鼓艺术培训基地;支持腰鼓传承人设立传习所,开展保护工作。
“2004年,教育倡导‘五大民间艺术’进课堂,即腰鼓进体育课,民歌进音乐课,剪纸进手工课,绘画进美术课;2015年,安塞曲艺进入社团。每学期和每学年,这些都是作为学校业务考核的重要指标。从幼儿园到高中有33985名学生,除了8850名学前儿童外,25135名学生都会打腰鼓。”区教育局副局长刘学红说。
“在安塞,‘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人人都会打腰鼓,这说明了安塞腰鼓的普及率很高。打腰鼓的传承人必须具备‘身体好、技术好、人品好’的基本条件。重大场合,安塞腰鼓会打出一股猛劲、一股狠劲、一股蛮劲、一股能劲及一股虎劲,这样才能打出它的热闹劲。”刘占明说。
安塞区先后举办了三届“民间文化艺术节”“陕北过大年”全国摄影大赛、大型山地腰鼓拍摄;连续举办了两届“中国安塞黄土风情文化艺术节”;2018年举办了“鼓舞安塞”大型鼓文化艺术展演、安塞校园腰鼓大赛、“鼓乡大舞台”系列文化演出、冯家营腰鼓文化村“安塞腰鼓”常态化演出等活动,使腰鼓艺术得到极大的展示和传承。
以安塞腰鼓为主的文旅扶贫,冯家营村最为典型。村里腰鼓手有246名,是“腰鼓专业村”,也是以观看腰鼓表演为主的“民俗文化村”。村民周志战就是靠打腰鼓脱贫致富的。刚结束腰鼓表演的他说:“我经常外出打腰鼓,有时还做腰鼓教练,平均每月能挣3000元到5000元。去年5月至10月,我一直在村‘千人腰鼓场’打腰鼓,到现在能挣4万元,这还不算我在延安当教练教腰鼓的收入。”
广阔前景
安塞区按照“文旅兴业”的发展思路,依托深厚的民间文化艺术资源,投资1.47亿元建设文化服务体系,新建了冯家营“千人腰鼓大舞台”等三个文化村,带动了文化旅游业发展。“随着旅游业的火起,腰鼓的销售,打腰鼓的服装、绸子,餐饮买卖等形成了一条产业链,安塞腰鼓已发展为该区最大的产业。”安塞文化产业中心主任郭延伟说。
安塞区积极开展腰鼓文化交流,安塞腰鼓先后参加了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上海世界博览会、北京APEC开幕式的演出,并赴德国、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泰国、新西兰进行文化交流演出,迎接了乌兹别克斯坦、印度、荷兰、法国等国家领导人访华。国庆60周年,安塞“千人腰鼓”方阵在天安门广场表演,备受世界瞩目。
安塞区第一小学体育老师、安塞腰鼓区级传承人苏宏丽编写了《少儿腰鼓教材》。她将成人腰鼓和传统腰鼓做了一些改编,使其更适合孩子们。此外,她还组建了少儿安塞腰鼓队。近年来,苏宏丽经常受邀外出教授打腰鼓,她的少儿安塞腰鼓队也多次受邀去海内外演出。“目前,我在全国已培养出打腰鼓学生2万人。外地孩子对安塞腰鼓也非常感兴趣,安塞腰鼓已经走出了安塞,打响了外面的世界。”苏宏丽说。
在安塞标志性建筑腰鼓山上,安塞区副区长张志贵说:“2016年,我区与延旅集团合作总投资4.8亿元,深度挖掘打造黄土文化风情区,在原有158孔窑洞的基础,把30孔作为景观窑洞(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窑洞),剩余发展民宿;在其下游,建设腰鼓展馆、游客接待中心、演艺中心、景观路、红色天桥及停车场等,目前已投入2亿元。建成后,游客在高速公路上就可以看到5个腰鼓连成的彩虹桥,尤其晚上,像一条彩色飘带一直延续到山顶最大的这个腰鼓上,绚丽多彩、引人注目,吸引海内外的游客来安塞观光旅游。”
安塞腰鼓像目前这样发展,一定会打响世界,把中国传统民间文化艺术传播得更广。
手记
腰鼓艺术带动“三变”改革
■程立忠
3月6日,我走进延安市安塞区真武洞街道办事处冯家营村,亲身感受腰鼓文化村的独特魅力。安塞腰鼓,不仅仅带给我们美的享受、无穷的力量,给予我们心灵的震撼,同时,也让一个叫冯家营的村子,因为安塞腰鼓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之路。
冯家营村依托腰鼓文化村落建设,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壮大村集体经济。首先,把散户耕地整理成农民增收的资产,将159.9亩的散户耕地进行集中评估、议价,转化为具体的、量化的资产,入股到白坪新时代文化旅游开发公司。公司按占股比例,每年给群众以每亩1500元的价格进行保底分红。通过流转,实施冯家营“腰鼓文化村”项目,将变资源为资产。其次,把扶持资金量化为农民分红的股金。按照股份分配原则,吸纳65户贫困户,公司每年按占股比例进行分红,保底分红至少2000元。再次,创新发展模式,实现农民变股民。引导群众以土地流转、带资入股和以“人”为股等方式参与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利益衔接机制。村上成立冯家营腰鼓演艺公司,隶属白坪新时代文化旅游开发公司。5名持证教练员和246名专业腰鼓演员以“人”入股,创新了企业发展模式。冯家营村32户村民以土地等要素资源量化折股,让分散的耕地发挥了聚合效应。全街道65户贫困户将专项扶持资金入股,有了致富产业,人人持股,按股分红,实现了从农民向股民的转变。
冯家营“民俗文化村”,把文化旅游作为转型发展的突破口,为更多贫困户提供长期性和临时性就业岗位,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稳定就业、稳定脱贫。冯家营腰鼓文化村的建设,为探索推进“三变”改革提供了“试验田”,为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提供了“致富经”,形成了以农促旅,以旅兴业、以业带贫的良性循环。
新闻推荐
奋斗者的幸福生活 脱贫攻坚中的陕西故事 “我不能辜负大家的期望” 安塞区高桥农业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侯元的扶贫故事
侯元在羊肚菌种植大棚通过闻土壤味道判断羊肚菌的生长情况。本报见习记者杨琳摄本报见习记者杨琳记者王雄“入股不到一年...
安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