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艺人王永军的制鼓人生

阳光报 2019-03-11 01:00 大字

阳光讯(记者 郑玮)正月的陕北,大地回暖,火红的窗花、大红的灯笼印证着年味还未淡去,许多人仍沉浸在“大正月”的惬意时光里,安塞区冯家营村的王永军一家却没有闲着,吃过早饭,他和妻子及大儿子王涛便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冯家营是安塞区远近闻名的腰鼓文化村,王永军自小受到村里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熏陶,他不仅是打腰鼓、扭秧歌、吹唢呐的一把好手,更是制作安塞腰鼓的行家里手。

记者在王永军家的院子看到,一摞摞等待风干的木片、上了红漆的鼓身以及红色透亮的成品腰鼓,整齐地摆放在角落。

“现在很多市场上卖的腰鼓都是外地生产的,做工简单,成本低,喷上‘安塞腰鼓’的字样就可以拿出来卖了。”王永军深有感触地说,“传统手工制作的腰鼓不是普通的腰鼓可以比的,最大的区别是手工鼓的鼓面由牛皮制作而成,不仅质量好,而且美观。我制作的牛皮鼓打个10来年都不成问题。”说起自家的腰鼓,王永军发出了爽朗的笑声。

今年49岁的王永军在制鼓以前是靠在红白喜事吹唢呐谋生,1996年,受安塞制鼓人徐振爱的启蒙和教授,刻苦好学的王永军传承了师傅的精湛技艺,于1998年开启了他的制鼓人生,20多年的实践中,他一直坚持用最古老的技艺制作腰鼓,并不断自主创新,改进方法。

“每道工序都马虎不得。”王永军介绍,制作一个腰鼓,从开始到完工需要原木、方木、弯弓线、锯片、刨板、粘胶、打磨、抛光、刷漆、钉鼓环、蒙皮、钉炮钉等13道工序,10多片鼓叶,70余枚炮钉,两块牛皮、两个鼓环。打了30多年腰鼓的周志战说,王永军的腰鼓确实不错,打起来手感很好,很趁手。背着王永军做的鼓,周志战从延安一直打到了北京,打出了国门。

如今,找王永军定做腰鼓的人越来越多,他的名气也大了,成了远近闻名的“手艺人”。现在,他制作的牛皮鼓种类越来越多,有成人腰鼓、老年腰鼓、幼儿腰鼓、大鼓、拨浪鼓、小堂鼓、喇叭鼓等8个品种。

据了解,在整个安塞区,掌握传统手工制鼓这项技艺的手工艺人少之又少,为了让这门手艺能传承下去,王永军也收了几个徒弟,其中包括他的大儿子王涛。

“从小受父亲的熏陶,自己也慢慢喜欢上了制鼓,希望能把这门手艺学到手。”院子里,王涛正对腰鼓进行上漆,认真的模样俨然一个熟练的小师傅。25岁的王涛在父亲王永军的影响下,从2016年开始跟随父亲学习这门手艺,如今已经“出师”独立制作腰鼓了。

“做鼓不仅活脏还受累,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这门手艺。好在儿子现在已经能接班了,传统的手艺得以传承。”王永军很是欣慰。

“不能让老祖宗的东西在我这断了,要代代传承。”这是王永军的心愿。

新闻推荐

戒毒人员复吸率降低至10.6%10.6%,戒毒工作实现“六个零”目标,延安市强制隔离戒毒所 — 打造特色戒毒工作新模式

●家所联动,助戒毒瘾位于安塞区砖窑湾镇的延安市强制隔离戒毒所,近日受到省政法委和省公安厅的表彰奖励,党支部书记、政...

安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塞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