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星: 小香菇撑起了“致富伞”
通讯员 刘娜 吉金库 本报记者 杜音樵
冬日,走进安塞区盛星香菇种养殖合作社生产大棚,只见一排排菌架上,菌袋整齐有序地排列着,张星正指挥着工人们采摘茶树菇……
李家沟村位于安塞区城郊,这里群山环绕,土壤贫瘠,地理位置偏僻,当地村民的收入很不稳定。2015年,村民们推选张星担任冯家营村李家沟村组小组长。自那时起,张星就思考如何才能找到适合村子发展的产业项目,领着村民们一起发家致富。
2017年,安塞区号召全区各乡镇村发展香菇种养殖产业,加之区上又开展了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的培训班,这为张星创造了第一次接触食用菌的契机。接触了香菇种养殖产业链后,张星发现食用菌生产成本低、劳动强度小、产出快、回报高,很适合在李家沟村发展。就这样,张星带头开始了创业之路。
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500多亩土地后,张星便开始筹备搭建食用菌厂棚,搭建厂房、修建便道,还引进了一条香菇棒生产线。没多久,张星自筹的300多万元就花光了。接下来还要建设标准化厂房,引进菌种、菌包,增添冷库等设备,钱不够,他只能厚着脸皮挨家挨户地去借钱。
经过努力,2017年5月,张星成立了安塞盛星种养殖合作社,注册资本500万元。合作社在成立之初,许多贫困户对食用菌的发展前景感到担忧,张星心里想:“要让村民跟着你干,自己必须先做出个样子!”
种香菇是个技术活、辛苦活,配料、拌料、装袋、灭菌、冷却、接种、发苗、出菇等每个环节都很重要。期间,张星自费带领李家沟村民奔赴河南、山西及汉中等地考察学习。2017年10月,他和团队建起香菇制棒生产线,开始生产香菇棒。当年年底,合作社生产香菇50多吨,产值200多万元,纯收入40多万元;2018年3月至9月,合作社生产香菇180多吨,加工香菇棒30万棒,产值超过400万元,纯收入180多万元。
村民李正宏是盛星种养殖合作社里的一员,2013年她的丈夫因车祸去世,当时孩子还在上大学,单靠日常务农,收入只够勉强维持生计,无法承担孩子的学费。得知张星的香菇种养殖合作社正在吸纳成员,她便通过劳务入股的形式加入到了合作社。
“我已经加入合作社一年多了,这一年多来,不仅我自己的生活有所改观,孩子的学费也有了保障。”李正宏告诉记者,在香菇厂务工,每月工资2400元,自己已于今年9月脱了贫。
张星的食用菌成了村民眼中的“财富菇”,贫困户们对发展食用菌的疑虑也逐渐被打消。目前,村里已有9户贫困户跟着张星发展袋栽香菇产业,实现了脱贫。谈到未来,张星告诉记者,自己要扩大香菇生产基地,将建成香菇生态观光园,让游客亲临现场,体验种菇、采菇的乐趣。同时也希望通过基地的作用,带动乡亲们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增加平菇、金针菇等珍稀菇种的种养殖,让更多的群众走上富路。
新闻推荐
12月22日,在安塞区社区工厂,贫困妇女在练习刺绣。为了传承民间文化,提高贫困妇女的收入,安塞区脱贫攻坚刺绣培训班于12月13日...
安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塞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