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一穷二白 今日镇强民富 安塞区高桥镇搭上产业快车演绎乡村巨变
市委通讯组 蔡英 通讯员 康靖华
吃西瓜、套西瓜、西瓜知识竞猜、西瓜重量竞猜。近日,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景区第二届乡村生态旅游节正如火如荼地举行,多种形式的互动环节激情上演,吸引着一批批远道而来的游客……
同样在高桥镇宋庄村,村里的果蔬集散交易市场客商如织,这里的草莓、西瓜、小瓜及各种新鲜蔬菜享誉市区,假期带孩子来宋庄体验采摘乐趣,逐渐成为延安市民亲子游的重要项目,宋庄人的生活也随之越来越美了……
高桥镇魏塔村,是近现代陕北农村风貌保持最完整的村落,被誉为“东方毕加索绘画村”。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们喜欢寄宿在村里写生,时而画景,时而画人,和老乡关系处好了时而也有墨宝相送,西安的艺术商人也时不时地来村民家转悠……
改革开放40年,高桥镇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以发展山地苹果、大棚种植和乡村旅游为主要增收内容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高桥镇正逐步成为全市的产业强镇、文化旅游名镇。
从穷山恶水到好山好水
“在南沟生活了一辈子,恓惶了一辈子。”提起往昔的生活,80岁的盛兰花老人感到就一个字——难。
说起高桥镇的变化,她深有感触。“我们这一代人可是把罪受了,我16岁就结婚来到南沟村,家里没有吃的没有住的,现在的政策好了,才让我们这些老年人还能过上现在的好光景,住的平房,喝的自来水,吃的大米、白面。”盛兰花老人说起现在的好日子,满是皱纹的脸上洋溢着幸福。
过去,南沟是实实在在的“难”沟,世世代代黄土里刨食,村里家家户户守着那十几亩山地,饭都吃不饱。南沟村距延安市区15公里,地理位置虽然优越,但基础条件极差,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共297户1040人,其中贫困户就有50户135人。多年来,群众以种植玉米、豆类为主,效益低、收入少,生活很贫困。
怎样才能让贫困群众尽快脱贫、稳定致富?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积极引进本村企业家张维斌回乡创业,以“企业+贫困户”的工作思路,建立企业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走出了一条“企业发展与群众脱贫互促共进”的新路子。
面对贫穷与落后,南沟村人奋勇争先,赶走贫穷,迎来了改革开放后经济的蓬勃发展。
用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张润生的话说,过去人多地少,人民生活异常困苦,“那时候真的是穷得叮当响。”张润生深有感慨地说。
“关键的变化是从2015年开始。”张润生说,2015年初,在区、镇、村三级党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南沟村引进本村企业家张维斌回乡创业,启动建设了南沟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同时,以“企业+贫困户”的工作思路,大胆探索和推进“三变”模式,使现有土地“死资源”变成了“活资产”。
经过5年的规划发展,南沟村在做大做强乡村旅游、现代农业产业的同时,走出了一条发展生态旅游、现代农业和“三变”改革的新型乡村发展之路,成为延安市在新时代发展乡村、振兴乡村的样板村。
现在的南沟,建成了休闲垂钓园、沙地摩托车、木屋酒店和花样迷宫等项目;南沟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已经成功打造了3160亩山地苹果,种植葡萄、樱桃、梨、红枣等160多亩,还建起了农家乐和休闲娱乐设施;新建蓄水坝7座、完成植树造林和林分改造1.2万多亩,花草种植2000多亩。
昔日贫困落后的南沟村,如今变成了全市乡村旅游示范村,去年累计接待游客50多万人次,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4653元提高到2016年的13148元,其中贫困户人均收入也从2375元提高到9350元。
“以前来我们村的都是画家,主要来画画的,自从魏塔剪纸绘画村建成投用后,每天来旅游的人可多了,吃饭、住宿需求越来越多,我们的收入也渐渐多了起来,再加上种植大棚和山地苹果,收入很不错。”魏塔村村民魏德胜说。
魏塔村为高桥镇的自然村,因该村地形、地貌、窑洞与黄土高原巧妙结合,被专家誉为是近现代陕北村落风貌保留最完整的村子之一,深得艺术家们的钟爱。为了更好地保护古村落,传承民间艺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2018年,区上投资1000万元,在不改变村子原貌、保留原有农耕文化的基础上,把该村打造成为陕北剪纸、农民画艺术培训基地和艺术家绘画写生基地,项目于2018年3月开工,5月底建成并投入运营,目前,接待游客万人次以上。
从广种薄收到精耕细作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我家于1980年承包了村上的7亩果园,经过精心管理,除去承包费用,当年就收入1000多元,几年下来,成为全村最先富起来的农户之一。”刘塔村村民梅振东自豪地说。村民看到梅振东家的变化,都羡慕不已,在之后的几年里,村民都开始种植山地苹果,到1990年,刘塔村户均种植苹果3亩以上,种地解决了村民的吃饭问题,栽种山地苹果解决了村民花钱的问题。2002年,刘塔村山地苹果开始大规模种植和升级换代,改种红富士,截至目前,该村人均种植苹果在2亩以上,种植面积达1250亩,今年预计人均苹果收入可达1.2万多元。
在刘塔村的示范带动下,毗邻的宋庄、高桥、魏塔和南沟等几个村子都开始发展山地苹果。高桥镇果树站站长徐峰说:“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按照‘强管理、转方式、促转型\’的工作思路,创新栽培和管理模式,采取连点成线、扩线成带的办法,着力打造楼坪、高桥两条万亩果业带。”截至目前,高桥镇山地苹果发展至4.3万亩,其中挂果面积0.8万亩,初挂果面积0.78万亩,幼园2.72万亩,形成了高桥和楼坪两条万亩果业带,预计今年全镇苹果产值6000万元,果农人均收入达2.2万元,这两条万亩果业带实实在在成为了缠在果农身上的“金腰带”。
从大田蔬菜到瓜果飘香
为了增加农民收入,改变生产方式,把土地的价值最大化,1992年,安塞从山东寿光引进大棚种植,经过几年的试验后,大棚种植取得了成功,随即在该区的高桥、招安、砖窑湾和真武洞等镇开始大规模推广。
“我们村是从1998年开始大棚种植的,那时候全村只种植了8座大棚,直到2002年,县上对发展大棚种植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我们村才开始大规模发展大棚种植,先后经历过五次更新换代,到2012年底全村已建成五代大棚166座,主要种植反季节小瓜、西瓜、草莓等特色果蔬。”宋庄村村民小组长刘奋有向笔者介绍说。
在高桥镇宋庄村集散交易市场,采摘和购买小瓜、西瓜及蔬菜的客人络绎不绝。从2008年起,该村大棚种植户就依托省道和毗邻延安市区的地域优势,在路边设摊出售小瓜、西瓜和草莓等水果。经过几年的发展,根据市场的需求,该村的草莓、小瓜等特色水果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80棚以上,主要供应延安及周边几个县区。2014年镇上出资修建了集散交易市场,进行统一销售。“我们村的草莓、小瓜已成为延安市和周边群众采摘的首选之地,采摘市场年销售收入突破千万元大关,棚均年收入达到8万元以上,单棚最高收入达15万元。”宋庄村村党支部书记陈春俊说。
“截至目前,我镇建成新型日光温室大棚3862座,覆盖了所有村,基本实现了户户有产业、人人能致富的目标,走出了一条产业由弱到强、销售模式从零散到统一、群众收入由少到多的新路子。”高桥镇副镇长武文雄说。
经过40年的发展,高桥镇始终把富民产业建设作为全镇的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山地苹果、特色大棚、乡村旅游三大产业已成为高桥百姓富民之源、脱贫之基,使高桥群众增收渠道得到了保障。一幅幅“百姓富、生态美、民风实”的画卷正在陕北大地徐徐展开。
新闻推荐
安塞区坪桥镇“红黑榜”发挥大作用 党员身上有了担子 服务群众更有动力
本报讯(通讯员王宁)“侯牛,我给你说,咱们大队部的公示榜上可有你的大名了啊。下次开党员大会你可一定要来,还党员哩!贴在墙上也...
安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塞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