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植树37年 荒山变林海 延安的张莲莲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在她带动下全村95%的荒地都种上了树
如今,张莲莲背后的荒山披上了绿衣华商报记者 贺秋平 摄
上世纪90年代,张莲莲开始种植经济林
在陕北这片广袤的黄土地上,1000多亩林地也许并不算啥。但延安市安塞区这片林子背后,却是一家四代人37年不懈的坚持与守护。1981年,29岁的张莲莲因为父亲的一句叮嘱,除了农忙,每天坚持上山种树。如今,斗转星移,昔日光秃秃的荒山坡变成绿油油的青山林。
年轻时日子过得恓惶
因为父亲的叮嘱开始种树
1968年,16岁的张莲莲嫁到了安塞雷坪塔村,村庄被连片裸露的黄土包围着,村里仅有20多户100来口人。提起当时的生活,张莲莲感慨:“太穷了,一家人吃完上顿没下顿,连最起码的温饱都解决不了。”
张莲莲的父亲张静当时在延安地区林业系统工作,看到大女儿日子过得如此恓惶,就叮嘱她,要是实在穷得过不下去,就上山去种树,一定会过上好光景。张莲莲坦言,自己当时并不完全明白父亲的用意,但祖祖辈辈都在这荒山上种地却吃不饱肚子,还不如换个活法。另外,张莲莲的丈夫王耀武是个木匠,干活也需要木材。怀着这样朴素的愿望,1981年,29岁的张莲莲开始带着全家人上山植树。她还做了个大胆的决定,仅保留一点口粮田后,把自家30亩耕地置换成数百亩荒坡地。从此,除去农忙时节,张莲莲基本都在山上种树。
“每年春秋是植树的最佳季节,春天植完树,就该种庄稼了。到了秋天,庄稼一收完,又开始种树,一年一年就这样过来了。”因为很多荒山离家比较远,走路仅单程就要一个小时,张莲莲和丈夫经常背着干粮上山,中午将就着吃一口。“早上天不亮就出门了,晚上地里啥都看不见了才摸黑回家。”回忆起当年的植树经历,张莲莲觉得虽然累,但是心里有劲,所以并不觉得辛苦。
全村95%荒地种上树
年人均收入达到1.13万元
农民一年倒头种庄稼都吃不饱饭,张莲莲却还要上山去种树,街坊四邻都觉得她疯了,但众人的质疑并没有打消她坚持种树的念头。凭着一股子倔劲,张莲莲坚持下来了。37年来,她和父母儿孙四代人植树20余万棵,造林1750亩,让曾经尘土飞扬的黄土坡,变成了密不分株的青山地。
2001年4月,张莲莲因造林有功,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随后,她当选雷坪塔村生产队队长,期间她积极号召大家退耕还林。在张莲莲的努力下,村里的路通了,电通了,自来水通了,小学修好了。
据雷坪塔村党支书瓮殿龙介绍,在国家启动退耕还林政策后,张莲莲免费向全村人赠送种苗,为了让乡亲们种的树能顺利通过验收,张莲莲看见有空地就补种,比主人家还上心。时至今日,全村95%的荒地都种上了树,村里发展起6000多亩经济林,年人均收入达1.13万元。
从2015年起,张莲莲的大儿子王军子承母业,在千亩林地里创办生态农场,发展林下养鸡。自创办以来,生态农场累计用工350人以上,其中90%为本村和周边农民。如今,农场年出栏土鸡3万余只,向西安等地40多家超市供货,以张莲莲名字命名的“莲花鸡”品牌也逐渐在当地打出名堂,土鸡蛋也备受市场青睐。最近,王军还盘算着,将土鸡分给贫困户喂养,由农场统一收购,预计能带动周边45户贫困户脱贫。
如今,66岁的张莲莲虽然腿脚不便,但每天仍坚持上山劳动,见到有空地就补种树苗,看到树有什么问题就及时管理。“我想把这片林子里养出来的生态鸡,送到北京让中央的领导尝尝,这就是退耕还林政策的成效,也带给老百姓实实在在的收益。”她说。华商报记者 贺秋平
新闻推荐
延安启动“爱为宝”衣物回收箱投放慈善项目首批集中投放宝塔区和安塞区
记者郑玮6月28日,延安市慈善协会联合宝塔区慈善协会、安塞区慈善协会,在宝塔区南关小学举行全市“爱为宝”废旧衣物捐赠箱...
安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