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鼓百面如春雷 打彻脱贫花自开 新华社记者 沈虹冰 梁娟 张斌
陕北的盛夏,骄阳刚刚西斜,延安市安塞区冯家营村的腰鼓就已擂响,震撼的鼓声响彻云霄。在这个刚刚开业不久的文化民俗村里,火红的腰鼓表演是主打节目,也最受游客欢迎。
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舞动起来,会掀起漫天黄尘,将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堪称“中国一绝”。退耕还林后的陕北被绿色笼罩,为了重现表演效果,冯家营村前不久在村中空旷地带用黄土特意堆建出一个新舞台。
33岁的王毅站在队伍最前面,和上百位鼓手一起舞动鼓槌。王毅皮肤晒得黝黑,打鼓时表情夸张,跳跃时动作利落,脚下尘土高高扬起,场面震撼人心。
在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安塞,“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几乎人人会打腰鼓,人人能唱民歌。作为腰鼓之乡的后生,王毅依靠这门“乡土绝活”,打来了姻缘,也打走了贫穷。
“以前打鼓是换不来饭吃的”。2015年整体脱贫之前,安塞区有贫困户7955户、贫困人口20059人。
“我只上过小学,以前主要靠种苹果和弹棉花挣钱,家里没有额外收入。”王毅说,因为收入微薄,2013年他家被评为贫困户。
“我始终相信,只要勤劳肯干,生活是能改变的。”说起往事,王毅眉宇间写满骄傲,“我婆姨就是我打鼓唱歌追下的。家里穷,找婆姨不容易,她是大学生,又有正式工作。只是因为我打鼓唱歌好,人勤快,才决定跟我过。”
结婚后,多才多艺的王毅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他开始思忖着靠腰鼓去挣钱。为了生计,他走街串巷,沿路询问人家需不需要腰鼓表演,只要对方有需求,他就召集村里人去表演,而且演得十分卖力,鼓艺也不断精进。
不久后,王毅参加了区里的励志腰鼓队,他还特意选择贫困群众作为队友。“打腰鼓的时候,大家好像一切烦恼都没有了,就剩下高兴,越打越有劲儿。活动之余,大家就琢磨着如何把事业做大,一起脱贫。”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王毅成立了安塞鼓艺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有人专门负责联络项目,有人专门负责召集大家排演节目。王毅和许多群众一道,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你别看,这从小打到大的腰鼓还真的能换饭吃,能赚钱。”王毅说,“刚开始,我们出去表演,一个月只能收入4000元左右,后来能挣到八九千元。”
门路越来越广的王毅还发现,不少外地人对安塞腰鼓也很感兴趣。瞅见商机的他决定,不但表演腰鼓,还要教人打鼓。“为了扩大知名度,我专门制作了名片,逢人就发。”王毅乐呵呵道,“2016年,靠着腰鼓这一项目,公司就收入十多万元,一起打腰鼓的群众也都不同程度增加了收入。”
靠着这项流传千百年、专属黄土高原的特色表演,不少深处陕北贫困地区的安塞群众从中探寻到了更为宽广的脱贫门道。安塞区白坪街道办党工委书记李学义说,以往的安塞腰鼓重在文化,但也仅仅停留在文化传播层面。近年来,在当地政府引导下,安塞腰鼓开始逐步发展成产业,通过文化旅游带动当地脱贫。
“就目前来看,一期建成的民俗文化区效果很好,开业10天就迎来5万多名游客,后期我们还将打造休闲度假和农耕文化体验区,不断丰富游览功能,通过发展文旅产业加速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李学义说。
安塞区委书记任高飞说,安塞区不只有腰鼓,剪纸、民歌和农民画等陕北特色文化资源都很丰富。眼下安塞正通过深挖这些黄土风情文化资源,发展文旅新业态,不仅新建和打造了冯家营“千人腰鼓”表演村、魏塔“东方毕加索”绘画村、西营“陕北信天游”大舞台3个文化产业村,同时还在着力让文化走出去、游客走进来、产业做起来、市场火起来,加速促进文化资源、旅游市场和脱贫攻坚深度融合。
眼下,王毅又接了一个大单,要去北京市通州区给600人培训“新式腰鼓”。
腰鼓百面如春雷,打彻脱贫花自开。“我正在研究,要把腰鼓的动作和体操的动作结合起来重新编排,让腰鼓不仅在黄土高原上表演,同时推广成为一项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时尚体育运动!”这个后生一边说着,一边演示他不久前编排好的新动作。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黎)为表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文化和旅游部近日公布了“全国非物质文...
安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