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 浸润童心 安塞区第二小学特色课程助力学生多元成长

延安日报 2018-06-01 18:29 大字

●剪纸艺术进课堂

●民间绘画社团活动

古朴生动的民间剪纸,色彩瑰丽的现代民间绘画,黄土雄风般粗犷的腰鼓,情意舒展的陕北民歌……走进安塞区第二小学,你就能一一领略到这些民间艺术瑰宝的非凡魅力。近年来,安塞区第二小学充分利用安塞民间艺术文化,创新实施了民间艺术“五进课堂”,通过以民俗艺术教育为先导的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和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聚积了独特的学校文化个性品牌,实现了学生的多元成长和学校办学的可持续发展。

探索研究 兴趣小组进了课堂

早在2002年,该校就成立了以腰鼓、剪纸为代表的课外兴趣小组,并逐步尝试将民间艺术推进课堂,即腰鼓走进体育课,剪纸、民间绘画走进美术课,民歌走进音乐课。实施一段时间之后,经过调研发现,80%以上的孩子都非常喜欢这一特色教育活动。2006年,该校开始着手制订开发与实施课程计划,并成立了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小组、课题研究小组,制订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

要使校本课程有目的地成功实施,必须要有系统的校本教材做保障。为此,学校根据国家课程计划要求,从课程计划、目标、课时、内容等方面对校本教材进行了系统规划。2006年10月,该校又组织人员走访安塞民间艺人,搜集县内文化艺术资源,开始了编写校本教材的前期准备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一套以安塞腰鼓、剪纸、民间绘画、陕北民歌等民间艺术文化为主要内容,辅之以民族、民俗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小知识的校本教材《鼓乡乐园》正式印刷投入使用。

深入实践 特色课程有了载体

校本教材有了,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又成了校领导和教学骨干们苦苦思索的一道难题。经过研讨,大家达成了“文化润校”的统一思想,并对其进行了科学定位——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为改变更多孩子的命运而努力。之后,学校结合地域特色和办学目的,投资建起了民俗文化活动室和校史荣誉室,在校园网专设了“鼓乡乐园”的专栏,构筑了一系列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文化平台,逐步形成了高质量、高品位的特色校园文化。

为深入落实推进这项工作,学校按计划、有步骤地将安塞腰鼓推进体育课,安塞剪纸、民间绘画推进美术课,陕北民歌推进音乐课,率先规范地实施了安塞民间艺术“五进课堂”。经过实践,学校三年级以上的每个年级都建立了一个百人腰鼓队,每个班级均有自己的腰鼓队。在每年的庆“六一”文化艺术节上,民歌、剪纸、现代农民绘画、安塞腰鼓、二人台、搬旱船等才艺展示赢得了全体师生和家长的一致喜爱。学校校园楼道、楼梯、操场上的民间文化艺术墙上,也到处都是学校师生的民间艺术作品。每年安塞区举办的陕北过大年活动中,也少不了学校的腰鼓和民歌表演、剪纸和民画展示。

课程推广 “五进课堂”结出硕果

付出终有回报。2008年、2009年,校本教材《鼓乡乐园》连续荣获延安市科技成果三等奖。2008年度荣获陕西省薄弱学科文本类成果一等奖,2009年度荣获延安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校本教材《鼓乡乐园》研究报告荣获“十一五”课题阶段研究成果论文类一等奖、延安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之后,该校本教材被成功推广应用到上海市闵行区颛桥小学、安徽省蒙城县师专附小。2010年,该校曾应邀到上海颛小和蒙城师专附小作了有效课程构建的经验介绍,受到与会人员的好评。

“安塞腰鼓擂江南,颛小鼓娃显特色。”如今,“颛小鼓娃”已经成为上海教育的一大特色,在上海世博倒计时200天、100天表演中备受关注,颛桥小学更因此被评为上海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与此同时,“蒙城鼓娃”也在当地初露头角,多次参与蒙城县的重大活动,深受社会各界的喜爱。

与此同时,学校内部的特色课程也有了长足发展。目前,全校学生都会打腰鼓、剪剪纸,其中近40%的学生达到优秀水平。学校腰鼓队参加过各类演出活动40余次,近千幅剪纸作品被各级领导和剪纸爱好者收藏。2006年8月,学校小民歌手张雪在上海市闵行区的演唱赢得了声声赞誉;2010年10月,小民歌手刘丹参加了第二届陕西省“延长石油杯”陕北民歌大赛,并荣获新苗奖。此外,该校少儿腰鼓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全国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启动仪式”,在“向祖国汇报”全国新农村少儿舞蹈展演活动中获得金奖。2017年1月,该校民歌手、曲艺队、腰鼓队应邀参加了延安市首届少儿春晚节目录制。(撰稿:李晓玲 李渊)

新闻推荐

“健康扶贫”二维码 看病只需扫一扫

5月23日,当笔者来到安塞区坪桥镇梅塔村王志刚家中,一张“健康扶贫”二维码映入眼帘。“我们将互联网技术与健康扶贫有机结...

安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塞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