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一家人 记2017年度“三秦最美家庭”侯雪昭家庭

延安日报 2018-04-25 14:46 大字

通讯员 马志青 本报记者 王锋

安塞区金明街道办马家沟村村民侯雪昭一家是安塞远近闻名的“民艺之家”。侯雪昭是全国知名的农民画、剪纸艺术家,丈夫陈丕亮是当地有名的腰鼓教练,他们的5个子女也都继承其“衣钵”,或剪纸,或打腰鼓,在各自的事业道路上有所成就。

A 农民夫妇的艺术人生

今年67岁的侯雪昭是安塞区出了名的艺术大师,她的剪纸、农民画、布贴画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大奖,还曾随国家代表团出访过十多个国家。丈夫陈丕亮靠着打腰鼓也打出了名堂,国庆50周年庆典时,他和儿子就在陕西代表团的彩车上表演,60周年国庆他也在天安门广场的表演方阵中,奥运会、亚运会等各种大型活动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然而在多年前,侯雪昭与陈丕亮和安塞区许多农民家庭一样普通。陈丕亮在当兵退伍后回到村里务农,平时除了忙于种植庄稼就是张罗张罗村里的秧歌、社火等事务。侯雪昭和普通的家庭主妇无异,负责照看孩子、做家务、种菜等,将家里家外操持得有条不紊。

“我从七八岁起开始学剪纸,剪得也很好。家里农活多,根本没把它当做主业。真正走上艺术之路、将剪纸作为主业是因为参加了区上的一次培训。”侯雪昭说起从艺之路显得很从容。

1988年,侯雪昭机缘巧合参加了一次由安塞区文化馆组织的民间剪纸绘画短期培训班,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地开始了剪纸,有时候侯雪昭背着孩子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功夫不负有心人,靠着坚持和不懈钻研努力,侯雪昭在农民画、剪纸、麻绣、刺绣中创作出的作品,终于得到了艺术界的认可,在2006年获得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并多次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随中国妇女代表团与外国妇女进行手工艺创作友好交流。

侯雪昭的丈夫陈丕亮今年63岁了,一直在村里组织腰鼓、秧歌、社火等民间艺术活动的他,通过多年对安塞腰鼓的钻研、编排以及组织参与各类大型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练就了腰鼓绝活。为了给亲戚朋友和乡亲们谋取挣钱路子,从1994年起,陈丕亮就积极主动联系外界的朋友,经常带领村里的后生们,组建成腰鼓队到全国各地演出,在为打腰鼓的农民群众提高收入的同时,也开阔了腰鼓手们的眼界,为改变家乡奉献了一份力。

陈丕亮带的腰鼓队收入也很可观,大型活动往往组织上千人的腰鼓队表演,队员每场至少一百五十元。“比种地强多了。”陈丕亮说,“我还打得动,还要带着村民们打腰鼓,一直到我干不动。”

B 传承民间艺术永远在路上

由于从小受父母亲的熏陶,侯雪昭家中的五个孩子自小耳濡目染,个个技艺非凡。近年来,安塞的民间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侯雪昭一家经常受邀到各地表演和传播剪纸、腰鼓等民间艺术。

“我们从小就跟着父母亲学剪纸、学打腰鼓,是他们让我从小懂得陕北民俗文化的内涵,培养了我对民间艺术的热爱,我也希望把这样的家风继续传承下去。”侯雪昭的女儿陈红梅笑着说。

陈红梅是侯雪昭最小的女儿,因受母亲的影响,上大学也选择了美术专业,现在跟着母亲创作剪纸。此外,侯雪昭的三个儿媳也跟着婆婆走上了剪纸之路。

2011年,侯雪昭创建成立了安塞妇女手工艺专业合作社,免费开办了各类手工艺培训班,邀请手工艺方面的大师、专家、同行业的佼佼者讲授传统技艺理论,攻坚克难,不断创新,研发创作出大量实用而美观的手工艺品。所创作品,通过参赛、参展及各类渠道销售出去的手工艺品,为广大劳动妇女带来了一定的收入。

侯雪昭也是个热心肠的人,她经常积极参与到公益慈善活动中,总是将自己作品转赠或拍卖后的收入无偿捐给困难家庭。也有邻里乡亲慕名而来,求取一些红、白喜事上需要的剪纸、绘画等手工艺物件,侯雪昭总是热心招呼,“一些碎花花,拿去用就行了,不值几个钱,自己还能绞得动,不要钱。”

侯雪昭说,“安塞民间艺术火了,家里的生活也富裕了,就想着要将安塞民间艺术传承下去。我还要办一个民间手工艺传承基地,让安塞的民间文化流传更深远。”

新闻推荐

初中化学课堂 教学的有效途径 延安市安塞区建华镇初级中学 鲁海红

一、在新课改背景下,采用趣味教学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在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从而能够以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安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塞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