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产业壮 旅游旺 文化兴 安塞走出一条条精准脱贫的康庄大道

延安日报 2017-12-26 19:23 大字

安塞剪纸惹人爱

建华镇益播香菇种植基地

矮化苹果密植园矮化苹果密植园

西营古寨西营古寨

剪纸艺术家王西安(右一)指导学员绘画剪纸艺术家王西安(右一)指导学员绘画

首届乡村旅游节开幕首届乡村旅游节开幕

油菜花引得游客来

招安镇李塔村煜盛驴产业科技有限公司养殖基地

通讯员 蔡英

脱贫攻坚是一场非赢不可的持久战,不仅要有铁打的阵地,还要有一支打得赢、守得住、永不走的战斗队伍,更要有稳得住的长效产业、见效快的短期产业和独具特色的致富技能。

2015年以来,安塞区坚持把精准脱贫作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实现追赶超越目标的重中之重来抓,聚焦破解脱贫攻坚难题,建强驻村帮扶队伍,举全区之力,举全区之智,精准施策,积极探索扶贫模式,全区上下拧成一股劲,深耕黄土地,修筑脱贫路。贫困户不愁吃不愁穿,有住房有产业,心气顺畅,自信十足,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了,形成了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致富门路的良好格局,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特色产业,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根本

这一年,安塞充分发挥产业扶贫的基础性作用,建立脱贫致富奔小康关键支撑,通过扶持产业和就业确保一批贫困户稳定脱贫,实现“兴建一项产业、发展一片经济、脱贫一户百姓”,让有劳动能力、可以通过农业生产实现脱贫的贫困群众尽快吃上“产业饭”。

按照“长抓苹果、大棚,中抓香菇、弓棚,短抓养殖”的产业发展思路,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主攻方向,因人因户、因地制宜制订帮扶措施,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保证每户贫困户至少有2项以上长短结合、互为补充的致富产业,鼓励和支持贫困户大力发展棚栽、林果、草畜、香菇和特色小杂粮五大特色产业,努力实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和产业空白村长短结合产业“两个全覆盖”。

针对贫困户大多是因为没有资金发展产业的致贫原因,安塞区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增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一年来,区财政预算6500万元用于帮助贫困户发展农业产业。目前,扶持贫困户发展苹果7572亩、大棚(弓)164座,种植香菇86.5万棒,发展家庭小型养殖2563户,种植杂粮1.1万亩。

穷则思变。在产业脱贫发展过程中,按照“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的产业扶贫思路,创新探索扶贫产业新模式,走出脱贫攻坚新路子,探索出了“企业+贫困户”“基地+贫困户”“三变助脱贫”“入股分红”“先借后还”“资金资产化”等安塞模式,稳定增加了贫困户的财产性收入,为确保该区脱贫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保障。

2016年以来,安塞区招安镇按照“政府扶持引导、企业示范带动、群众全面参与”的工作思路,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实现整体脱贫为目标,大力发展特色养驴产业,探索推行“公司+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和“‘3+2’借驴还驴”新型养殖模式,农村闲置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贫困群众收入大幅提高,生产方式得到明显转变,自我发展能力得到不断提升,走出了一条产业***的“招安模式”。

“现在的扶贫政策真是好啊,帮忙贷款、建圈、借驴、卖驴,还给买保险,贫团户再也不用担心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现象发生了。”枣湾村党支部书记高佃伟如是说。

据了解,这样的“保险+扶贫”后勤保障,真正实现了贫困户销售难的问题,有力保障了全镇养驴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全镇已有188户贫困户与公司签订了养殖合作协议,其中81户的405头驴已进圈养殖。

招安镇枣湾村贫困户高秀芳,自身腰脊椎残疾,不能干农活,上有年迈的老母,下有因车祸去世的儿子留下的孙子需要抚养,家中仅丈夫一人劳力,全家人多年生活贫困。有了扶贫的好政策,她家从银行申请了5万元的免息贷款,作为押金从煜盛驴产业养殖公司借了肉驴3头、母驴2头。丈夫徐长清信心满满地说:“我一定好好喂养这几头驴,三年把贷款还了,把借的驴还了,把日子过红火。”

“让贫困户零投资、零风险、零成本发展产业,圆了脱贫梦,实现了扶贫由‘输血\’向‘造血\’转变,真正让贫困群众养着毛驴奔小康。”招安镇党委书记刘政如是说。

乡村旅游,打开穷乡僻壤的财富大门

2016年,安塞撤县设区,“延塞一体化”为安塞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安塞区利用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扭转经济结构,定位成延安的“副中心”、休闲旅游的“后花园”、经济结构转型的“示范区”。

今年5月,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和金明街道办西营西寨人头攒动,该区市民和周边游客慕名体验乡村旅游的乐趣。通过重点支持龙头企业探索农旅结合的脱贫新模式,培育乡村旅游、观光农业、生态消费等新业态,让贫困群众享受更多收益。

8月11日,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景区首届乡村生态旅游节开幕。八方游客相约来到风景宜人的南沟观多彩花海、游花样迷宫、品特色美食,享受南沟村的美丽与舒适。在开幕式上还为大家呈献了富有浓郁黄土风情、饱含民俗特色的演出,游客朋友们纷纷表示不虚此行。

近年来,在安塞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镇村两级党组织团结一致、精心谋划,共同为南沟村绘就的蓝图已现雏形。按照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思路,着力把南沟打造成集现代农业、生态观光、乡村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示范景区。景区规划面积24平方公里,总投资13.9亿元,核心区6.1平方公里,已经完成投资3亿元。建成矮化密植苹果园、生态酒店、格桑花谷、沙地摩托和花样迷宫等项目,累计接待游客50万人次,成为延安周边乡村旅游首选地。生态乡村逢盛事,佳节美景迎嘉宾。据介绍,南沟乡村旅游项目有花样迷宫、地震馆、台风馆、海洋馆和儿童馆等,有动物观赏区、儿童游乐区、休闲散步区。“南沟景区乡村生态旅游节的举办,旨在丰富广大市民的假日生活,为游客提供休闲娱乐、现代科技等现场体验,诚邀各界朋友一起共享快乐、时尚、激情洋溢的旅游时光,感受浓郁的陕北黄土风情文化、富有安塞特色的民俗文化。”景区董事长张维斌介绍说。

“南沟乡村旅游只是安塞发展全域旅游的一个缩影,为安塞区不断探索乡村旅游开发和旅游扶贫模式注入了不竭动力。”安塞区旅游局局长苗艳梅说。

安塞区利用产业脱贫发展基础,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深度融合,突出“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农旅互促”的旅游发展模式,使乡村旅游成为调整农业结构、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把“金钥匙”,让乡村旅游成为另一项脱贫产业。

文化扶贫,点亮精神之光

安塞以腰鼓、剪纸、农民画、民歌、曲艺为代表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这一年,安塞区立足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加大文化技能培训,把精准脱贫与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紧密结合,走出了一条适合安塞特色的文化脱贫之路,已形成新宇文化传媒公司等文化龙头企业,建成了南沟、冯家营和西营3个文化旅游脱贫示范村,组建成立了安塞励志腰鼓表演队,103户贫困户通过文化扶贫实现脱贫致富。进一步推动安塞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扩容添彩”。

每天早上下午招安镇龙石头村文化广场上热闹非凡,村民们自编自演的陕北说书唱出了农村群众过上好日子的精气神、秧歌腰鼓舞出好日子。安塞区通过文化扶贫“点亮”农民精神之光。

安塞区按照“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思路,依托腰鼓、剪纸、农民画、民歌、曲艺人才资源优势,利用安塞民间艺术培训中心和文化文物馆等培训机构,免费开展腰鼓、剪纸、农民画等文化技能扶贫专项培训班,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至少掌握一项文化技能,使贫困人口能够依托文化资源条件,拓展就业渠道,提高脱贫能力。

张瑞瑞是安塞区砖窑湾镇沟漕渠村人,是区上13914名贫困人口中的一员,今年24岁。现在已成为“励志安塞腰鼓艺术团”的一员。最初,他听说区上要举办腰鼓教练培训班后,因为有基础又爱好,就报名参加了培训,经过15天的培训摸清门道后,现在打起腰鼓来,可谓虎虎生威。

正如安塞区就业管理局局长高峰说:“文化产业培训有腰鼓培训、剪纸、民歌、布堆画、农民画和陕北说书,只要是贫困群众有需求的,我们都培训,培训结束以后加入到合作社里边去,能大大提高群众的生活收入。”

去年以来,安塞区把文化扶贫列为***的重要内容,以文化阵地扶贫、公共文化服务扶贫、文化产业扶贫为主要内容,大力实施文化扶贫工程,有效解决了文化服务贫困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各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均建成了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普法教育、图书阅览、文艺演出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村文化大院、社区文化中心、文体小广场等村级文化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并免费向群众开放。通过开展文化下乡、文艺展览等面向基层特别是偏远村社的流动文化服务活动,逐步形成了主流文化、民俗文化齐头并进的良好格局,成为富有安塞特色的文化扶贫品牌。

新闻推荐

老贾家脱贫记 通讯员 蔡英

住进了新房,贾亮亮(左二)对生活充满了信心“不要挤,不要挤,慢着吃……”12月4日,安塞区高桥镇鲍家湾村58岁的贾如春正给自己饲养的猪喂食。看着几只即将出栏的猪,贾如春一脸不舍:“还真舍不得卖这几只。...

安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塞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