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炉火炼黑砂

四川经济日报 2020-11-26 07:02 大字

□ 张映勤(天津)

荥经黑砂制作

雅安荥经的山水自然是美的,在川西,哪一处风景不美?车行山间,重峦叠嶂,草木繁盛,到处都是青山绿水,胜景佳境,让人心旷神怡,耳目一新。但荥经留给我深刻印象的不是这些,而是一种物件,一种平凡普通的砂器——黑砂。至少有三四十年,我没再见到这东西。久违了,古朴厚重、粗粝实用的砂器,那些与我们生活曾经息息相关的东西,如同远行的小舟,渐行渐远,无声无息地驶出人们的视线。

车到荥经,但见千米左右长的一条街,店铺林立,商户云集,橱窗道边,到处摆满了造型各异、大小不一的各种砂器制品,砂盆、砂锅、砂罐、砂钵,林林总总,目不暇接,一下子把我的记忆带回到几十年前,仿佛时间倒流,穿越到了难忘的少年时光。

印象中,我接触过的砂制品只有两种,烤饼用的炙炉和熬药用的砂锅。四十多年前,经济落后,物资匮乏,人们生活困难,这两件普通的器具,皆因物美价廉、实用耐用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炙炉是在煤炉上烤制食品的一种布满小眼的砂质炊具。北方人爱吃面食,特别是烙饼。当然,家里烙饼,除了炙炉,还有饼铛。饼铛用铸铁制成,价格比炙炉要贵上好几倍,那年头,不是家家户户都能置办得起的。况且,用饼铛烙饼得放油,不放油干烙,饼容易粘锅烙糊。

想吃饼又不舍得放油,只有用炙炉。用炙炉烙饼省火省时,和好面,擀成圆形,贴在炙炉面上,饼靠炉膛里的高温慢慢烘烤而成。由于受热均匀,烙出的饼,外焦里嫩,层多味美,香软可口。在困难年代,用炙炉烙出的美味大饼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

当然,还有砂锅——熬药的砂锅。我的印象中,从小到大,人们熬制中药最喜欢用的就是砂制的药锅。也许是它受热均匀,保持锅里的药效不变,比医院药房机器熬出的汤药效果要好得多。可惜,将近四十年了,砂器似乎退出了市场,今日得见,如老友重相逢,往事随风来,别有一番滋味涌上心头。

走近荥经砂器博览园,入口处几十米的灰色院墙上,密密麻麻挂满了数百个砂器盖子,在阳光的照射下,它们泛着幽暗的银光,有的粗犷,有的细腻。仔细观瞧,盖子把手上大多雕有漂亮的装饰图案,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土合水为泥,泥经由工匠之手制成各种器物,阴干成型的泥坯经过火的煅烧诞生出一件件黑砂制品。当然,一件砂器的制成,远非这么简单,它要经过采料筛选、合泥制坯、晾干焙烧、还原上釉、出炉入库等几道复杂的工序才能完成。荥经的制砂工艺,完全保留着传统的手工作坊式生产,保证着每一件砂器的原创性、独特性。

走进原始简陋的烧砂作坊,正赶上难得一见的开炉时间。地炕上馒头形的窑盖帽慢慢揭开,两位身穿特制隔热服的窑工,手持带钩的长杆相互配合,将窑中烧好的器物一一取出。熊熊炉火中,一件件烧得暗红的砂器已浴火重生,以新的姿态走向人间。在窑工挑出砂器进行还原处理的当口,我站在两三米的窑炕前,灼烈的炉温让人不敢靠前。在一千多度的高温烧制下,黝黑拙朴的泥坯发生了质变,焕发出新的生命。

古人的聪明智慧改变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在先民的日常生活中,黏土烧制的陶器最先扮演着重要角色,各地早期的文化遗址都出土过大量的陶器、陶片。我以为,砂就是陶的升级版,由陶变砂无异于人类器具史上的一场革命。荥经文化渊源深厚,制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薪火相传,世代不熄,千年炉火,演绎着黑砂文化的经久传奇。

如今,在科技进步、物资丰富的现代社会,砂器在一些地方渐渐退出了生活舞台,但可喜的是,古老而独特的荥经制砂产业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完整地传承发展。其实,许多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因其不可替代的优点,最终还会回到人们身边。就像四十年前,风靡一时、新鲜一时的吸尘器,昙花一现,被人们束之高阁,打入冷宫,现在许多人家用的还是普通的扫帚。砂器原始,砂器简陋,砂器是寻常百姓最为常用的生活用具。得饱家常饭,冲寒粗布衣,知冷着热糟糠妻。砂器看着不起眼,不高贵,不奢华,但是千百年来功不可没,伴随着人们走过了一个个平常的日子。

以我粗浅的认识,原以为,过去人们之所以爱用黑砂制品,无外乎是因为它成本低,价格便宜。贫困年代,节俭成性的国人能省则省,绝不乱花一分钱。一件当年块儿八毛的砂器,现在也不过百八十块,在生活逐渐富足的人们眼里,这点钱实在是微不足道。其实,人们爱用砂器,不完全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更多的原因是砂器身上具有太多的、独有的实用功能。黑砂器皿耐高温,抗腐蚀,不氧化,不变色,煮粥煲汤,温度均衡持久,器具与食材不发生任何化学反应,确保了食物味道的鲜美和营养。用砂器储物,可长时间保持食物不变质,不变味。即使是盛放熟食,暑天隔夜也不馊不坏。砂锅熬药,保持药性不变,更是人们的首选。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砂器看似简单朴拙,却质坚性优,功效明显,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不可或缺的特殊地位。况且,荥经砂器历史悠久,名冠中华,是保留完整、质量最佳的砂具名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荥经砂器除了工艺优良、品种多样,它的取材至为关键,它是用当地古城坪特有的高岭土(俗称白善泥)与白煤砂按比例烧制而成。黏土呈黄白色,土质细腻,黏性超高,可塑性强,没有任何污染和有害成分,白煤砂含硫量低,灰分少,这种独有的材料决定了荥经砂器不可替代的优良品质。换做其他地方的泥土,再好的工艺和设备,恐怕也难以烧出如此上品的砂器。

上天赐予荥经一片厚土,荥经人自会珍重。他们在做强做大传统砂器产业的同时,注重开发产品的多样化。目前,荥经的砂器并不局限在过去人们日常用的锅盆罐钵等炊具、容器上,而是改良工艺,增加品种,成系列地研发出摆件、茶具等工艺品、收藏品,颜色、造型也变得更加丰富,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

在博览园的陈列室,我见到橱窗、展柜上摆满了形形色色的砂器制品,人物栩栩如生,器物形态逼真,尤其是他们研发出的黑砂茶具系列,目前已与宜兴紫砂齐名,赢得了“东有宜兴紫砂,西有荥经黑砂”的盛誉。荥经砂器目前已经开始遍布巴蜀,走向全国。砂器,作为一种特殊材料制成的产品,经过荥经人勤劳智慧的双手,实现了由粗糙到精美,由单一到多样的华丽转身,正在以全新的面貌点缀着生活,美化着生活。砂器成了荥经人展示本土文化、提升地方经济的标志产品。

记住砂器,就记住了荥经。一件普通的物件,敦厚质朴,低调耐用,饱含着坚守传统的历史温度,记录着荥经人开拓进取的胸怀。拥有砂器的荥经是一块福地,我相信,荥经人不会辜负上天的厚爱!

新闻推荐

坚持绿色发展 打造成渝地区自然教育第一县

10月23日—25日,首届大熊猫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研讨会暨中国(四川)第四届森林自然教育大会(以下简称:自然教育大会)在荥经县举...

荥经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荥经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