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陶砂 折射生活变迁

雅安日报 2019-05-05 09:07 大字

陶豆

陶罐

荥经砂器的历史悠久,在上个世纪,从荥经古城村严道遗址附近出土了大批春秋、战国时期的陶器,其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考古价值。经考古专家分析,这些陶器便是荥经砂器的“前生”,据此推断荥经砂器的历史已有两千多年。

在市博物馆,陈列着从荥经出土的各种陶器,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战国时期,荥经已大量制作和使用陶器,反映出当地先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进步。

近日,记者在市博物馆,透过一件件陶器珍品详细了解了荥经砂器的发展变迁。

战国荥经的“慢时光”

1988年,荥经县南罗坝施工工地上,正在施工的工人突然挖掘到了一个坚硬的东西,原来是一座战国墓葬。

工友们第一时间通知了当地文物管理部门。考古人员立即前往进行了发掘。

考古人员拿着手铲,小心翼翼地刮着沙土,再细心地把土块敲碎。突然,一件被层层泥土包裹着的东西引起了考古队员们的注意。大家小心翼翼地除去泥土后,令人吃惊的事发生了: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残缺器物,有陶器、漆器、青铜器……一些破碎的瓦罐,看上去做工不错,碎片上的花纹非常清楚。

“这些战国时期的陶器文物,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被挖掘出来时,多数残缺,严重的只有零零散散的陶片,修复起来较为缓慢。需要拍照、记录、对比、粘连等10多道工序,才能重新修复。”

市博物馆馆长李炳中告诉记者,陶器文物大多由于年代久远、墓顶坍塌、地下水腐蚀等原因,造成陶质酥散。器物出土后,要经过文物修复才能将其还原。之后,一件件已破损、甚至已成碎片的文物,终于“起死回生”。

而今在市博物馆,修复完好的陶器,或杯或盏、或瓶或罐、或盘或碗,在射灯照射下,熠熠生辉。尽管部分陶器古拙质朴、裂纹瘢痕,但仍会让每一位造访者去揣摩那流逝的文明。

记者注意到,静立在橱窗中的其中一尊陶豆格外引人注目。专家介绍说,这件文物全名叫作灰褐凹弦纹陶豆——该陶豆器壁较薄,胎土明显夹杂砂粒;器表素面,不甚平整光滑,多凹凸不平之处;烧制火候不高,陶色呈灰褐色。豆盘较浅,为圆底盘状;高圈足,圈足呈喇叭状。豆盘与圈足连接处有明显接合痕迹。

据悉,陶豆是用泥土烧制、盛放果蔬食品用的,形似今天的高脚盆。其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盛于商周,造型多为浅盘、浅钵形,高圈足。豆的器形从陶豆开始,到青铜豆,始终保持它的基本造型。《说文解字》云:“豆,食肉器也。”即相当于后来带高圈足的盘子。

陶豆用途甚广。开始时用于盛放黍等谷物,后用于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不仅是人们生活中的实用器,而且还是一种用来祭祀的礼器,有着悠久的历史。

“对于古人而言,陶豆只是一种盛食器而已,放置什么食物都可以,故豆盘大多深腹,呈盆钵状。”

李炳中告诉记者,后来,贵族阶层专用陶豆盛放佐餐的菜肴,重在品类之多,而不在容量之大,故豆盘变小变浅,出现中柄并且不断加高,有的器上加盖。到了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陶豆逐渐减少,开始出现青铜豆。唐宋瓷器业高速发展,烧制瓷豆蔚然成风。元代以后,豆的形制逐步被高足杯所取代。明清以后,仍可以从人们日常使用的高足杯中管窥到豆的踪影。

安静躺在玻璃橱窗中的陶豆,在幽暗的灯光下散发着迷人而神秘的光芒,生动地再现出古代人们生产生活的一个场景。

在市博物馆内,与该陶豆同一时间出土的还有一个陶罐。记者隔着玻璃橱窗细细观摩,发现该陶罐瓜棱形圆腹,束腰颈,肩部饰一套凸出的弦纹,喇叭形口,口沿外折,底部内凹。胎体厚薄适中,造型古朴端庄,做工精细,线条流畅。

尽管隔着两千多年的时光沧桑,器型表面及内涵所折射出来的优美仍令人赞叹。目测不过20厘米高的陶罐,虽然修复痕迹明显,但依然充满从远古袭来的强大气场。

“这只陶罐具有宝贵的历史研究价值,它是目前为止荥经境内发现的最早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历史见证。”李炳中说,陶罐使用的是荥经本地的土质,手工制作的痕迹很明显,它的弧度掌握得十分精巧和精美,而它与中原出土的战国时期的器物在形态纹饰上也十分相近。

据《四川考古报告集》记载,荥经在战国时期曾被称为严道,严道的古城遗址即为距同心村1公里之遥的六合乡古城坪。近年来,在古城坪周围发掘出了大量春秋、战国以及秦汉时期的墓葬。

《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望帝)以‘灵关’为后户。”灵关,即为今芦山县与宝兴县的交界处,证明严道曾是蜀的边陲重地。而《汉书·地理志》也记载“邛崃山,邛水所出,东入青江”。

“邛崃山,本名邛笮,故邛人,笮人界也”。邛崃山,即是指现在荥经县与汉源县分界的大相岭,在古代曾是蜀的边陲要塞。其时,邛、笮等部族与蜀来往必须由此经过。秦灭巴蜀之后,以蜀地原有的疆域为统治范围,并派驻戍边部队。

这里的人们,制作出一个个陶罐——他们或许没想过,这些陶器会穿越千年时光,让后来的人们端凝膜拜,并且一天天发展衍变成为造型精美的砂器。

“土与火”铸就千年艺术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展,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开端,使远古居民的饮食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古人用陶器做炊具,可以极为方便地得到易于消化、并且味道鲜美的熟食。而且陶器还可以用来存储剩余的食物,或者用作汲水、运水的工具。因此,陶器的发明,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在荥经众多的考古出土文物中,这批生活陶器,无论从制作原料、制作工艺还是造型风格和生活用途,都与现代荥经黑砂器极为相似。这些陶器的诞生,是出于当地百姓生活的需要;它的沿袭,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历经岁月打磨,器皿的原料、制作方式不断转变,陶器最终发展成了具有荥经特色的砂器。”

李炳中说,从博物馆出土陶器进行考古分析,当时运输条件局限,人们不可能从中原、远处运输来大批型制粗糙的简单生活用品。当时荥经人丁兴旺,需要的大批简单生活用具就只能有一个途径——就地取材,就地制造。

荥经早在春秋时期就是古蜀国边境贸易集市,是南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还是当时的军事重镇。据《荥经县志》记载,新石器时期,先民就在此生息繁衍,荥经从设县至今已逾2300年。“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2年),置县名严道,治所就设在今六合乡古城村。1982年,考古学家从当地发掘的秦、汉墓葬文物证实,早在2000多年前已有砂器生产。”

“荥经砂器属陶器,按其分类属夹砂黑陶,和其他地域的陶器一样,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由粗糙到精美的发展过程。”

李炳中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荥经严道同心村新石器遗址发现了大量陶器碎片,属夹砂红陶,即黏土掺入部分风化后的花岗岩岩砂,含有石英、长石成分。制作方法是用手工捏塑成形,器型胎壁厚薄不匀,多数为素面,部分外壁有篾纹,质地较松软,烧成温度不高,为简单的平地窑堆砌焙烧,制作工艺很原始。

“新石器时期的人们,已经知道在黏土中掺入沙粒,防止在烧制过程中器型开裂、变形,但还没有掺入炭的成分,这就是发现最早的荥经砂器雏形。”

原来,东汉后期,“南方丝绸之路”商道沿线因长期战乱逐渐被废弃。地处西南边疆的严道城也逐渐萧条冷落,进入一段相当封闭隔绝状态时期。在此期间,其他地方的陶器制作工艺不断发展、提高,多数发展演变为器物外层施釉焙烧工艺。而严道古城的制陶工匠们,在与外界缺乏交流沟通的环境中,经过不断革新探索,走上了一条独特的陶器发展道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砂陶——砂器。

低调、朴实,却又带有精致的美感。时至今日,荥经的砂器以其独特魅力,彰显着陶器文明的发展脉络。

荥经砂器从不曾炫耀过它的光芒,却时刻充盈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诸如质地古朴的荥经砂锅,抗腐蚀、耐酸碱,烹制食品能保持食物营养成分,不与食物发生化学反应,储存食物不易变质,食鲜味美,熬制中药不走药性,因此深受各地百姓喜爱。

如今,荥经将黑砂产业放在该县发展的重要位置,不遗余力扶持发展当地砂器产业。除了政府的支持,当地砂器制作者们也在不断思索革新的道路。在生产日常生活用具的同时,荥经砂器逐渐步入工艺品制作行列。

从日常的生活用具,到精致的工艺收藏品……荥经砂器,正在经历一场由古拙到雅致的转型革命,不断前行。

雅安日报记者石雨川

新闻推荐

比团队协作 拼逻辑推理

雅安日报讯21日,2019年雅安市庆“五一”职工桥牌锦标赛落幕,雅安联通工会队获得本次比赛第一名。本次比赛由市总工...

荥经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荥经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