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增收瓶颈 迎接美好生活
按荥经县严道镇唐家村村民李丙荣习惯的农历计算,春节后他将迎来54岁生日。
李丙荣曾几度徘徊在贫困线边缘,通过帮扶单位和驻村工作组的鼎力支持,2015年底成功摘掉“贫帽”,并从去年起实现稳定增收。
“各级政府和扶贫干部那么用心帮助我,我要是再不努力把日子过好,岂不是枉费了大家一片苦心。”2月1日,怀抱着刚满月的小猪仔,李丙荣脸上堆满了笑容。
李丙荣正在照顾小猪仔
贫困线上
彷徨者勇敢寻出路
李丙荣得以摘掉“贫帽”的产业,可用种类不少、总体单薄形容。
1亩板栗薯、1亩短豇豆,是他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在县城蹬三轮、在工地打零工,极不稳定的收入,则是他补贴家庭日常开销的主要来源。
“年纪大了,就有些力不从心,三轮蹬不动,打工没人要。”汗也流了,苦也吃了,风里来雨里去的李丙荣,脱贫后的收入却始终不见增长。
让他彷徨的事还不止这一件。家中妻子患有眼疾,早些年只是右眼看不见,现在另一只眼睛也只能看清近处,产业增收上几乎帮不上忙。
怎么办?想着自己年过五旬、体力渐衰,看着不少脱贫户生活日渐兴旺,自家却在原地打转,李丙荣心如刀割,却没有解决办法。
李丙荣的难处,被唐家村驻村工作组看在眼里。
“如果保持现状,即使什么都不做,短时间内返贫几率也很小。”“如果什么都不做,以后年龄再大些,不说增收,返贫肯定是必然!”为了帮助李丙荣实现增收,驻村工作组主动出击,在一次次入户拉家常中,结合李丙荣实际和所需,量身定制增收致富方案。
人勤不怕苦。2017年11月,李丙荣选择发展规模化养猪。
结合金融扶贫,驻村工作组在最短时间内,为他争取到50000元低息贷款;经唐家村村“两委”讨论并公示,通过村里产业扶持资金,又给予他10000元无息贷款。
拿出脱贫中辛苦积累下的家底,再从亲戚乡邻借来50000元,2018年春节后,李丙荣建起了占地200平方米的猪舍。
奋发向上
产业逐渐走上正轨
结合实际,购买小猪养成商品猪出售,成为李丙荣首选发展方向。
去年4月,李丙荣购买的50头小猪仔顺利入栏,并在驻村农技员郭强的建议下,同步购入了养殖保险。
这一选择为初步发展的他抵御了一定的养殖风险。规模化养猪三个月后,李丙荣的猪群遭遇急性猪传染性疾病,损失13头。按已签订的养殖保险,保险公司在实地查勘审核后,以每头200至300元价格及时赔付。“虽然损失不可避免,但能挽回一些也很不错。”
此后的养殖路,李丙荣在边养边学和“农民夜校”培训中逐渐顺畅。去年11月,李丙荣总计售出40头商品猪,获得纯利润20000多元。
事实上,早在2016年,李丙荣就曾想过发展养猪产业,并从四川农业大学养殖基地买回了1头优质种母猪。去年,将养猪计划付诸实践后,李丙荣成功繁育4头母猪,总计产下了55头小猪,为实现自繁自养打下了基础。
“这些小猪刚满月不久,毛色顺滑,精神抖擞,有15斤重了。”抓起其中一头抱在怀中,李丙荣说。
“2019年,争取出栏商品猪数量翻倍。”圈舍外,李丙荣谈起今年发展打算,他表示,商品猪养殖发展步伐渐稳,唐家村板栗薯规模化发展成效显著,一切都在向着更好的预期发展,当下一个春节到来时,日子肯定比现在更兴旺。
雅安日报记者 孙振宇
新闻推荐
1月7日,雅安经开区管委会与中国电信四川公司签订《共建共营川西大数据产业园合作协议》;1月28日,荥经县入驻力兴绿色新...
荥经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荥经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