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茶出川 产品适应性有待提高
□本报记者 吴平
生在蒙顶山,长在茶园里,成年后,雅安人罗洋把蒙顶山绿茶卖到广州,一做就是十几年。但去年开始,他转移了经营方向,回到成都卖广东的“小青柑”,除了给老客户销售一些四川春茶,不再经营绿茶。
成都国际茶博会近日开幕,川茶如何出川走向更大的舞台,成为展商热议的话题。在8日的预展中,罗洋和雅安南路边茶商会秘书长黄春鈇向记者谈到,应该在产品适应性上再下功夫。
市场适应能力绿茶不及普洱?
去年5月,罗洋在成都市文武路开了第一家专营“小青柑”的店面。
“一开始感觉口岸不好,没想到客人却是东南西北哪都有,他们提意见说距离远,不方便买,于是我又在五块石、穿巷子增加两家直营店,烟酒店也有经销点,因为‘小青柑’可以醒酒。”罗洋说,去年预期销售额300万元,结果达到370万元,今年能突破1000万元。
成都市场包容性强,作为新一线城市,消费能力较强,不仅喝本地传统绿茶、飘雪,红茶也受欢迎。云南的茶商李慕白与罗洋有同感,他在成都开了两家店,做古树普洱茶,市场定价中等偏低,销售颇为乐观,一扫前几年“天价普洱”的阴影。
但相比之下,出川的绿茶却不乐观。“广东地区六家卖高端绿茶的店面都没有开下去。”罗洋说,如今,他只有在老客户下订单的时候,才卖一些春茶。
由老的荥经县国营茶厂转制而来的塔山茶厂,也主打老树茶,虽然有固定客户,但增长不明显。其负责人杨梅指出,小罐茶的成功得益于漫天广告,语气中有不甘和无奈。
如果说是宏观经济的问题,但不能解释冷热不均;如果是广告投放的问题,但 “小青柑”在成都却靠口碑赢得市场。
川茶出川,需要做怎样的调整?
丰富产品谱系针对市场作调整
罗洋认为,绿茶的抗癌、抗氧化等功效自不必多说,但它性凉,胃寒的人不能喝。实际上,在广东秋冬季就很少有人喝绿茶了。
黄春鈇提到,沿海人多吃海鲜,已是偏凉,所以爱喝黄酒,选择的茶都是温性。加之绿茶有兴奋作用,睡眠不好的人群也会谨慎饮用。
黄春鈇介绍,属于黑茶的雅安藏茶有较强的包容性,可以配多种花、果、中药等,增强养生保健的功能性。绿茶是否也能在这方面做文章,通过“绿茶伴侣”,中和其兴奋神经、凉性特质,增强产品适应性,这方面或有待研究。
此外,在品牌打造和外观包装上,茶企也要有前瞻性的眼光和市场敏锐度。
“很多茶厂用 ‘通版’,而不愿花钱请设计师做‘专版’,这样你的产品特色和定位就凸显不出来。”罗洋认为。
对此,杨梅承认,他们仍然按最传统的思路在做。雅安蔡龙茶厂负责人张明则提出,藏茶需要透气,所以竹篾这一传统包装还不能轻易被铁皮包装等取代。推陈出新,也需要兼顾产品特性。
罗洋则表示,包装设计不仅是包装材质,更是设计感、年轻化的体现。巧克力质感的包裹、橄榄树造型的内衬、搭配24节气的礼盒……送人做伴手礼,既有面子,又体现心意。
黄春鈇认为,川茶历史厚重,但不能成为包袱。在做足特色、深挖潜力、尊重传统的同时,要根据市场消费趋势走向和消费者的多元需求,开拓自己更多的可能性。雅安藏茶开发出袋泡茶、藏茶膏、藏茶粉,就是致力于适应快节奏的生活,让“90后”“00后”喜欢上藏茶,这样川茶才能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新闻推荐
杨霞套种的白芨和猕猴桃。本报讯(记者杨勇文/图)“我前年在白芨地里套种了猕猴桃,今年试果就卖了4000元。”10月14...
荥经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荥经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