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路边茶 传承千年的幽香

四川农村日报 2018-05-25 05:58 大字

天全乌金茶 钟渔 摄

□何文

一具古色古香的茶台,是雅安一家知名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办公室最醒目的设施。凡有客人来访,总经理方勇会亲自泡一壶公司生产的乌茶。说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南路边茶,他口若悬河。让客人品尝到蕴味醇厚的好茶,同时享受茶文化的熏陶。

四川边茶属黑茶类,有1300多年历史,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称,元朝时称西番茶,明朝称乌茶,进入现代,四川边茶又被称为“藏茶”。清朝乾隆时,规定雅安、天全、荥经等地所产边茶专销康藏。旧时,从成都到雅安是从南门出发,人们习惯上便将其称为南路边茶。

茶出雅安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据明确的文字记载,最早种茶的人是西汉时的雅安严道(今名山县)人吴理真,被后人尊为茶祖。他种茶的地点就在雅安蒙顶山。山顶“皇茶园”中的七株老茶树,传说就是他亲手种植的。历经两千多年时光,依然生机勃勃。

茶作为雅安的重要物产,既是当地人的重要经济来源,也关系到青藏高原各民族的日常生活。《滴露漫录》中说:“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唐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吐蕃用马匹与内地交换茶叶,开展茶马交易,史称茶马互市。

茶叶对于生活在高原地区的游牧部族如此重要,自然引起朝廷的高度重视。唐大和九年(公元835年)颁布榷茶制,对边销茶叶实行官营官卖的禁榷政策。宋朝元丰四年(1081年)颁诏,令“其雅州名山茶,今专用博马”。当时一匹四尺二寸大马可换茶一百斤。到了明代,从马背上夺得天下的朱元璋更是重视对军队的建设,为了更好地管理茶马交易,明洪武四年(1371年)在秦、兆、河、雅茶马司基础上,又增设碉门(天全)、黎州(汉源)两茶马司,以扩大与吐蕃茶马贸易。全国六个茶马司,有三个就设在了雅安境内,足见雅安茶叶在明代茶产业的重要地位。

雅安属亚热带湿润气候,雨量丰沛,土质呈酸性或微酸性,特别适宜茶树生长。宋代,为进一步加强茶业发展,政府于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将天全百姓编为“土军三千,茶户八百”,专事栽种、采摘、焙制乌茶。在官方的鼓励与引导下,极大地提升了老百姓种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在雅安,茶叶种植可谓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边茶制作传承千年的技艺

传统的雅茶,要等到立夏之后才开摘。新生茶枝已长到近一尺高了,嫩茶梗泛出褐红色,叶片已褪去初生时的淡黄,显出青油油的绿。经过近两个月充分生长,各种有益成份积蓄得满满的。

采回的茶叶不能久放,得立即下红锅(热锅)进行杀青。

茶家通常会在院里砌好一眼灶,上面支着大铁锅。锅灶呈45度倾斜着。炒茶时,才发现其中的妙处,既利于炒茶翻揉,又方便将炒好的茶清出,还能省力。除炒茶师外,还有人专职架柴烧火。炒茶师彭师傅发令起火后,自己就挽起袖子,站在锅前,如上阵战士般,等待将锅烧“辣”。不小心触到锅面,轻则起泡,重则脱皮。锅温起来了,炒茶师喊一声,倒茶。一撮箕早已装好的鲜叶“哗”地倒入锅里,双手伸进锅中快速将叶片翻抛揉洒。只见茶叶飞舞,乱如炸窝群蜂。细看,才发现全受着彭师傅一双手的控制。

杀青是制茶的重要环节,关系到茶味好坏与品质优劣。没炒透,泡出的茶水有生青味。温度高了,茶叶会焦,易碎,茶末多,茶水喝起来有股火焦气。炒多长时间,与锅温高低、茶叶老嫩及干湿有关,全凭赤裸双手的感觉来掌握。时不时,彭师傅会对着烧火的人发出加柴与减火的指令。如果彭师傅吼一声,出锅,这茶就算是炒好了。一锅茶炒下来,豆子大颗的汗已布满彭师傅的额头。小时,我看到大人们用一双手在热锅里炒茶,有如在练“铁砂掌”。

因为叶片粗大,无法用手工揉制。杀青后的茶要上甑蒸,然后趁热倒进麻布口袋里。放到木板搭成滑梯形的溜架上,双脚踩着一步紧接一步均匀地顺势向下蹬着溜下来,利用滚动来对茶叶进行揉搓。到底部后又提到最高处,重复刚才的动作。在童年的我看来,这是最好玩的,如溜滑梯一样耍着就把活干了。其实这是一项苦差事。刚出甑的茶叶,热汽从脚底升起来,将制茶人的身体牢牢包裹着,整个人如装进了蒸笼里。

三蒸三揉后,将茶堆成一堆,进行渥堆。这是边茶制作的重要环节,让茶叶充分发酵。需要不断地将中间的茶叶翻出,将外层的茶叶收拢,既要防中间沤坏霉变,又怕外边的没有渥好。渥堆后,茶叶会变色,已看不出半点青绿,全成了乌黑色。渥好后的茶,需要摊开晾晒。晒干后的茶便算是初制成功,可供饮用,等待茶商前来收购。这种茶,旧时叫做庄茶。

茶商来收购时,会抓出一把茶来,一看、二揉、三闻、四品,便可判断从采摘、制作、味道等多个方面评价出茶的优劣,从而分出等级,给出不同的价格。

同样的茶,制作的不同会导致价格差异很大。

重视养生雅安边茶受青睐

雅安所产的南路边茶,制作工艺经过上千年的不断完善,早已有完整的工序与技艺。据《雅州通志》记载,明嘉靖三年(公元1546年),雅安乌茶手工制作技艺趋于成熟,并开始传入湖南安化。

前面提到的分散到各家制作的茶,虽可饮用,但最多算半成品,还不能上市销售。茶商将这些做庄茶收上来后,还要经过和、顺、调、团、陈等五大工序三十二道工艺加工。

为了方便储藏与运输,茶商还将茶舂包成砖形。具体流程是将配制好的茶装入甑内蒸几分钟,倒入预制的木盒架里,用加了铁头的木棒舂砸,形成一块块砖形的茶块。再以黄油纸包好,扎上篾条,套上篾兜。荥经作家周文(原名何开荣),在发表于1934年的《茶包》中对此有生动详细的描述:“那茶包一块有八尺长,用篾篓装成,好像一条挺长的扁圆枕头,一条大约有十五斤。”

雅安茶商很早就有了品牌意识。清末民初,形成了兴顺、义兴、荥兴、永昌等八大知名品牌。在茶商的推动下,茶业发展益发壮大,甚至远销到尼泊尔等地。清代嘉庆时,每年仅从打箭炉 (今康定)一地销往西藏地方的茶叶就达530.04万斤。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了国营茶厂,继承原有工艺,制作的“民族团结”牌康砖、金尖,曾获得部优产品称号。

如今,很多制茶厂家与时俱进,引进了炒茶机、揉茶机、烘干机、筛选机、舂装机等。严格控制好各生产环节,人为操作失误造成的产品的差别变得更小了。减轻人工劳动强度,质量得到保障的同时,还扩大了生产能力。

曾经有一段时期,人们追捧细茶,雅安边茶无人问津,生产跌入低谷。方勇就是在雅安边茶“最不景气”的时期加入到这个行列的。他在一个偶然机会,结识了一位知名茶专家。当专家听说他来自雅安,便向他说起天全茶厂生产的砖茶,大加赞誉。正寻求新项目的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新商机。经过调研后,他筹建工厂,聘请原茶厂退休的老制茶师,按传统工艺制作茶品。就这样,以天全古地名碉门命名的系列乌茶产品面世了。

跟细茶相比,边茶使用的大茶叶含有更多的有益成份,加上特殊制作工艺,使其具有开胃消滞,生津止渴,祛脂减肥,补肾益寿等作用。方勇很好地利用了这些优势。他说,现代人大鱼大肉吃多了,早已营养过剩。随着人们关注健康,重视养生,雅安边茶自然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藏茶砖 钟渔 摄

新闻推荐

以茶会友 弘扬雅茶文化

雅安藏茶吸引商家5月10日,第七届中国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在成都新会展中心开幕。本届茶博会以“川茶国际化·融合与共...

荥经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荥经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