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今犹在 雅安藏茶谱新篇

雅安日报 2018-04-15 08:58 大字

背夫背运藏茶进藏区

2018年4月10日,历时四个月的“2018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诂”结果出炉,雅安蒙顶山茶排名再次上升,品牌价值达到30.72亿元。除了蒙顶山茶,雅安藏茶还被评为最具品牌发展力的三大品牌之一!

喜讯传来,雅安茶界再次沸腾了!川藏茶马古道源头雅安,再次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

在川藏茶马古道的路上,国内外的众多驴友们纷纷摩拳擦掌做足准备,要去探寻历史的足迹!

日前,记者重走茶马古道,实地感受茶马古道近一个世纪以来,从人力、畜力运输到汽车运输的变化,并走进市区的藏茶制作世家,采访藏茶制作工人李光凡从解放前当上产业工人以来的见闻故事,为广大读者揭开雅安藏茶生产从手工制作到机器生产的变迁历程——

川藏茶马古道上的马帮

4月的汉源飞越岭上,山花烂漫,一条林区公路向山下沿山蜿蜒而去。伴随着新修林区公路的是古老的川藏茶马古道官道大路。

拐子窝深深地嵌进石头里。茶马古道官道上,苔痕覆地,两旁杂木丛生。

“小心点哟,不要滑倒了!”向导一边前行,一边提醒着记者注意脚下打滑。

川藏茶马古道遗迹

高山之巅

遗存川藏茶马古代官道

据专家介绍称,过去雅安城区义兴、孚和、天增公等茶号占据了城中大片地方,各茶号厂房、仓库和马店子等设施一应俱全,各路茶叶采办云集。从雅安至康定段的茶马古道称大路,由此道入康定的茶称之为大路茶。明朝时期,黎、雅、碉门成为边茶的最大市场,“秦蜀之茶,自碉门、黎、雅,抵朵甘思、乌思藏,五千余里皆用之。”

“龙团雀舌,齿颊流芳。仙种灵根,菁芬妙品。宜王褒有阳武之买,而张载生孙楚之诗也,岂唯内地资其啖啜,边徼尤倚为性命。则茶之有关于地方大矣。”

《雅州府志》记载,名山县西十里许蒙山顶作五峰,其中峰曰上青岭最高,俯视峨眉诸山,产甘露,瑞云上有天盖、智炬等寺,蒙山多产茶,在极顶者贵。

《西藏政教鉴附录》记载,“茶叶自文成公主入藏地”,即雅安所产龙团、凤饼,贡奉朝廷后作为和蕃礼物带进藏区。

“炉不产茶,但系西藏总会口外番民全资茶食,惟赖雅州府属之雅安、名山、荥经、天全、直隶邛州等五州县商人行运到炉,番民赴炉买运至藏行销。按雅属茶有边引、腹引之分,皆赴打箭炉发买。茶价贵贱不常。古传茶马之司,其来久矣。由洪武中命蜀藏收巴茶,西番商人以马易之。茶四十斤易马一匹。中国颇获其利,后私茶出境,马价遂高,乃差行人禁约,又委官巡视,日久法驰人玩。朝廷虽禁而权私主之,致令商旅满关,茶船遍河,每茶百斤私税银二钱或金五分,流弊遂不堪言矣。”

雅安茶源源不断地输入藏区,而茶马古道的官道上,则每天络驿不绝地往来着不同的人们!

在川藏大路茶的官道必经之地荥经,当年从洪雅迁居到此的姜氏茶人,创立了享誉康藏的“仁真杜吉”品牌边茶,生意盛极一时。

从荥经至汉源,新添、箐口和凰仪堡三个驿站朝着山上盘山而上,即从荥经县城出发后沿荥河南岸至花滩,折而向西经石佛寺后进入安靖、凰仪,然后翻越著名的大相岭进入汉源清溪境内。

在汉源,宜东古镇和三交乡的客栈旅店里,经此路过的背夫和马帮天黑歇脚后,黎明又启程翻越化林坪去往泸定、康定。

自始阳而至碉门、康定,在天全县境内,当年用于烘干茶叶的石头炕,把背夫身上受雨的茶叶烘干再行转运。“背夫前仆后继,戴月披星,古道蛇行大荒,商家不绝如缕……”

记者据清代乾隆年间资料统计,四川的名山、雅安、天全、荥经等县销往打箭炉(康定)的边茶总引额数达十万零三百四十担,计约一千万斤以上。民国时期,边茶运往康定销给藏地商人后,藏商需要招引“贾卓娃”(缝茶工)用牛皮将茶叶重新打包缝制,若运距短就缝制“花包”,若运至西藏则需缝“满包”,一是防备途中损坏,二是便于驮运。每驮六包茶,茶包需从中对开,然后折迭打包。

采茶采茶再采茶,

炉城一去远离家;

姑嫂房中齐叹嗟,

哥哥背茶未还家……

一条古道,人畜接力。在茶马古道上,一首首茶歌,唱出了茶背夫们行走在古道上的艰辛与苦难。

雅安市一家茶厂长期负责藏茶销售的经理说,过去藏茶的运输,全靠人力和畜力,到了1954年底川藏公路打通后,茶马古道才迎来了汽车运输的时代。

“茶马古道沿途的各类遗存,生动地再现了古代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其多元文化的特点使它成为了一条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走廊。现在,川藏茶马古道亟需得到保护。”一位专家介绍说。

李光凡(左一)解放初在茶厂工作

解放初期茶厂工人加工藏茶的情形

制茶程序之一——晒茶 雅安茶厂有限公司供图

三代茶人

见证雅安藏茶70年巨变

茶马古道今犹在,茶商茶号多变迁。

70年前的1948年,26岁的雅安县大兴乡人李光凡正式进入西康省雅安孚和茶号当上藏茶产业工人。雅安和平解放后,茶厂公私合营,李光凡一直在茶厂干到1984年,后来在雅安地区茶厂退休。从16岁进入茶厂季节性帮工到退休后至今仍一直关注传统藏茶生产,老茶人李光凡见证了雅安藏茶的发展和变化。

1922年出生的李光凡老人说,他从十六七岁就进入这家陕西商号义兴茶厂帮工。在茶厂里,他负责看货、打吊(过秤)、铡茶、出包……在藏茶生产一线,李光凡对藏茶生产的工艺从陌生到熟悉。

“义兴茶号当时规模很大,其店员及学徒也多是乡戚关系,店规甚严,行为不正者开除。除了正式的店员外,每年到了收茶的季节,义兴茶号还要在雅安当地雇佣青年壮劳动力,帮助干收茶、加工这些生产活儿。”

“自成都至雅安段川康公路,长154公里,汽车一日可达。”“雅属各县盛产茶,运销康藏,向称边茶,雅安出产犹多。自唐代起,政府即订引,以边茶供给康藏民,换取马匹,药材及各种物产,为汉藏联系之要素。”

1939年著名电影人孙明经考察西康雅安。他在拍摄电影时,发现陕西商人经营的义兴茶店规模极大,组织完备。如今,雅安的人们在孙明经当年拍摄的电影说明中,通过一段段黑白影像,看到了当时茶马古道上商人们繁忙往来穿梭的身影。

据孙明经日记资料记载称,义兴茶给人印象很深。在田地里,种茶者多为女工及童工,在生产环节,男工则任技巧较高之工作。

李光凡说,我十六七岁开始到厂里打短工,都是季节性的,也并不都在一家茶厂,而是在采茶做茶季节进到不同的厂里去帮工,除了陕西商人开设的义兴、恒泰,我也去过雅安商人投资开设的孚和茶号、永昌茶号这些茶号当季节工。

孙明经在其日记中详细记载说,1939年雅安有13家茶厂,年可销西藏四五百万斤茶。其中孚和茶号在西门内,天兴茶号在大北街,恒泰在向阳街,永昌在傅家街,而义兴茶号则在西正街,义兴茶还有4家分店。

今年已经95岁高龄的李光凡老人说,当时他们在茶厂每月的工资是一斗(40斤)米,雅安粮不够,则经常由天全、名山、洪雅等地调运过来。

“解放后,雅安茶业经营开始搞公私合营。陕西商人中有很多就不想在雅安干了,他们纷纷举家离开雅安。”李光凡说,解放后雅安人口激增,工商业突飞猛进,雅安茶业从过去的私人投资,变成了公有制,雅安茶业也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

记者在雅安老茶厂解放初期拍摄保留下来的一张黑白老照片中发现,李光凡正在铡茶。另一幅,则是他在搬放茶包。

“除了我父亲一辈子搞茶,我17岁时也进入雅安上坝利康茶号当茶厂工人,1976年正式进入四川省雅安茶厂。从工人、质检员、车间主任,干到生产技术副厂长、厂长。”李光凡的儿子李洪奇说,他2004年被劳动部、中华全国供销总社组织评定为高级评茶师,是当时四川全省仅有的两位评茶师之一、也是雅安最早获评国家一级评茶师的茶人。

“这位就是我爷爷。”对照着一张黑白照片上的人物,李光凡的孙子李劼说,由于自己从小受到爷爷和父亲藏茶制作技艺熏陶,十分喜爱雅安藏茶制作技艺,并且决心致力于藏茶传承发展事业。他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读书实习期间,就开始接触学习藏茶生产,毕业后他也投身藏茶生产行业,并于2013年赴杭州中国茶叶研究院考取中级评茶员职称,2016年再赴杭州中国茶叶研究院考取高级评茶员职称,成为年轻一代的高级评茶员。

传承弘扬工匠精神的三代茶人

传承藏茶传统技艺,李家三代工匠制作藏茶时间累计超过100年,成为目前雅安市藏茶制作中的最长记录!

李洪奇告诉记者,目前在雅安茶界,像他们这样长时间在生产一线工作的茶人几乎没有,仅仅是他,到现在已经有45年的时间在茶厂工作。老父亲李光凡90多岁高龄,偶尔他还会到生产一线看看,指导一下传统藏茶生产工艺的制作。

三代茶人,半个多世纪的积淀,李光凡、李洪奇和李劼一家人对藏茶传统生产制作技艺,有着非比寻常的深厚感情和深刻理解。

六道工序,三十二道工艺,从茶叶采摘、杀青、渥堆、摊晾、择梗、舂包……再到藏茶的储存、品饮,从李光凡到李洪奇,传统制作工艺和销售生产完全了熟于心,时刻浮现眼前。

在传承上,上两代人对于李劼的培养,更是悉心指导、严格要求。对于传统的制作方法,茶叶的品种辨识,一一交给李劼知识和全部的经验。从初级评茶员开始,到中级评茶员,再到2016年在杭州中国茶叶研究院考取高级评茶员职称,年轻一辈的李劼不断攀登高峰,对于茶叶品质、制作工艺、辨识区分等不断上到新的台阶。

如今,由于雅安藏茶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每年的藏茶生产季节,李洪奇和儿子李劼都忙碌得不亦乐乎。“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忙到深夜,生产简直搞不赢!”

记者罗光德

新闻推荐

蜀中文化名流陶亮生

陶亮生穿过历史烟云,不少人事虽早已飘散,但许多遥远的回响,却仍久久荡漾在时空隧道深处,历久弥新而让人思索。作为川西咽喉与民族走廊,雅安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在荥经县,多年前,一位叫陶亮生的...

荥经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荥经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