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不是贫穷的借口!”

雅安日报 2020-06-25 08:29 大字

王泽康正在准备养猪的饲料

身高1.6米,身板瘦弱,右脚因小儿麻痹症残疾,曾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9年实现年出栏生猪400余头,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0元。这两组不同的信息属于同一个人,天全县始阳镇瓦坪村(原大坪村)村民王泽康,一个在当地响当当的养猪大户。

王泽康选择养猪脱贫致富,已走过9个年头。

从最初生猪养殖的门外汉,到今日经验丰富的“土专家”;从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到2015年在村里率先摘掉穷帽,从此走上增收致富路。他用顽强的意志,兑现了自己曾经的誓言:“残疾不是贫穷的借口!”

勤劳

脱贫奔康的唯一选项

6月22日,天全县始阳镇瓦坪村,细雨绵绵,天气微凉。

早上6点,瓦坪村5组,一处占地500平方米的养猪场,如往常般亮起灯光。烧上一壶水、泡上一杯茶,作为主人的王泽康,开始了他一天养猪的生活。

足有50公斤重,混合了玉米、麦麸、豆粕的饲料,很快被王泽康放到平板三轮上。听闻熟悉的声响,圈舍内躺卧的猪儿纷纷拥到食槽前,看着猪群争相抢食的场景,王泽康脸上浮现出一丝笑容。

因生猪市场缘故,王泽康从今年初起,将增收思路从商品猪为主,调整为仔猪为主。今年1月至今,26头能繁母猪先后产下12窝仔猪;以平均每窝12头、每头售价1500元计算,他仅此一项就已实现毛收入216000元。

供不应求的背后,离不开王泽康多年来的辛苦付出。

还记得2011年刚起步时的窘境,因疾病预防控制不到位,王泽康的首批商品猪损失惨重。那时,他明白一个道理:“养猪和养好猪,农家散养和规模化养殖,有很大差别,不能有丝毫大意。”

此后是历经数年的专研摸索。或参加乡里、村里组织的养殖技术培训,或一次次向村里养殖大户讨教、切磋。勤学苦练中,王泽康的养猪事业渐渐走上正轨。其间,他不仅逐步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养殖管理技术,更在2015年实现家庭人均纯收入4000余元基础上,率先摘掉穷帽。

勤劳人自有人相帮。在王泽康奋斗的这些年间,来自各级党委政府和帮扶部门的关心支持,也被他一一记在心中。

“没有党的好政策,就没有今天的我,这份恩情我不会忘!”王泽康说。

暖心

他用实际行动表感恩

靠着养猪,王泽康和家人的生活,已有了更多幸福的味道。其间,他借力瓦坪村特色产业发展,种下了3亩脆红李。就在前几日,他刚采了几个尝尝。“味道甜、巴适,等全部投产后,又能增收不少!”

日子渐渐好起来的王泽康,没忘记用实际行动感恩。

王泽述,瓦坪村村民,曾经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依靠外出务工和低保兜底脱贫。今年,他的母亲病重卧床,须有人照料,他未能如往年般外出务工,存在返贫风险。

为帮助王泽述,瓦坪村驻村工作队在今年3月,向其无偿提供了1头仔猪。此后至5月,早将王泽述困难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王泽康,以个人名义无偿赠予王泽述1头价值2200元的仔猪。

“就在本月17日,王泽康还帮了我一个大忙。”王泽述说,那一天,他养的仔猪出现饮食欠佳、不停喘气、精神萎靡等症状,手足无措下,他第一时间找到了王泽康,及时解决了该问题。

有着相似感受的,还有村民王泽军。去年12月底,其所养的10余头仔猪,相继出现拉肚子症状,且用药后病情未能得到缓解。还是王泽康,通过查看患病仔猪排泄物,很快就根据经验判定为传染性痢疾,并及时用药。“多亏了他,要不这些仔猪大概率都会折损。”王泽军说。

不只是帮助村民。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王泽康被冒着生命危险坚守一线的医护人员感动了。

为尽到自己的一份力量,他在今年2月,主动联系该县红十字会,向天全县人民医院捐赠了一头价值5500元的生猪(按净肉计算)。如他捐赠时所说:“我是天全人,天全是我家,共同守护她,我义不容辞!”

雅安日报首席记者 孙振宇

新闻推荐

天全县一少年瞒着父母充值游戏币 检察院助力追回款项

雅安日报讯“感谢检察院,感谢未检检察官,感谢你们这一个月的付出,退款已经收到。我们今后一定加强对孩子的管理,防止再次...

天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天全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