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彝族群众居住难题 拓宽产业发展路径

雅安日报 2019-12-10 22:00 大字

兴业乡位于天全县东南端,尽管距离县城只有30公里左右,却有近一小时车程。该乡地处偏远,是典型山区农业乡,发展滞后条件艰苦。

在这里,还有一个特殊群体,那就是来自凉山的自发搬迁户。他们辗转千里,选择在二郎山下的天全县兴业乡定居。从1998年至2014年,兴业乡陆续有凉山州金阳县、昭觉县等地的彝族群众,自发举家搬迁到兴业乡长期居住生活。目前,全乡有凉山自发搬迁彝族群众39户225人,其中纳入建档立卡凉山自发搬迁贫困人口23户132人。

凉山自发搬迁贫困人口,是脱贫攻坚“老大难”问题,加上脱贫攻坚时间短(从建档立卡到脱贫仅1年时间),其攻坚任务可谓是难啃的“硬骨头”。12月5日,记者再次来到兴业乡时看到,这里有设备齐全的多功能广场、干净整洁的房屋,笑容满面的村民……在这里,一年的脱贫攻坚工作成效一眼可见。

阿沙木史早和两个孩子幸福地住在新居里

房屋改造生活环境大变样

“你们看,这是我画的房子,有爸爸妈妈,还有爷爷奶奶。”在兴业乡高桥村5组阿力木尔牛家,三个小朋友正在宽敞干净的水泥院坝里画画。

几个月前,阿力木尔牛家门前还是一片泥地,雨天一脚下去便是一身稀泥。如今,经过硬化改造,这里已变成了干净整洁的水泥院坝。“快进屋坐,现在家里装修好了,有地方坐了。”当记者拿着相机给小朋友拍照时,阿力木尔牛热情招呼大家,并带领大家参观自家改造好的房屋。

10年前,阿力木尔牛随家人迁至高桥,随着时间推移,阿力木尔牛一家的房屋逐渐破旧,且厨房昏暗、四面透风。如今,记者在她家却看到,屋内是雪白的墙壁,家具摆放整齐,整洁明亮的厨房映入眼帘。与前几月相比,阿力木尔牛一家的生活环境,可谓翻天覆地。

这些改变源自天全县委、县政府,以及当地乡党委政府的倾力支持。今年年初,兴业乡全力聚焦脱贫任务,实现凉山自发搬迁贫困人口生活环境大改善、生产条件大发展。

“生活条件差、生活质量不高,这是凉山自发搬迁贫困人口在脱贫攻坚中最为突出、最为明显的问题。”兴业乡副乡长王健衡说,自发搬迁彝族群众的住房,是当地偏僻村组村民闲置多年的老住房,不仅年久失修,房舍还存在安全隐患。彝族群众自发搬迁入住后,很少甚至没有改善过房舍。

王健衡介绍,自发搬迁彝族群众居处偏僻,不通车路,庭院未硬化,房舍狭小,住所衣被零乱,无卫生厕所,环境卫生可用脏乱差来形容。但在今年以来,兴业乡以贫困户为主体,通过乡政府牵头、相关部门专业指导跟进、乡村干部全程协调服务,因地制宜确定“一户一策”改造方案,着力解决自发搬迁贫困户住房安全问题,统筹解决贫困户饮水供应、广播电视、安全用电等问题。

截至目前,已完成23户自发搬迁贫困户住房改造,新建住房3户9间,改造住房20户91间,改厕23个,改厨23个,硬化地面2070平方米。如今,凉山自发搬迁群众住房环境焕然一新,不仅功能齐全,而且布局合理、卫生整洁。

住房安全是脱贫最直观的标志,不仅要建安全住房,还要注重环境卫生。而在不少凉山自发搬迁户家门口的墙上,都贴有“洁美家庭示范户”的牌子。“我怎么也没想到,还能住上这么干净整洁的房子,我们一定会好好珍惜。”阿力木尔牛说。

阿力木尔牛向记者介绍现在的生活条件

多措并举幸福指数显著提高

当日下午三点左右,在高桥村新建的多功能广场上,几个村民正坐在凳子上晒太阳聊天。“感谢党和政府,为我们修了这么漂亮的广场,我也要学会跳舞,过节时就可与大家一起庆祝了。”高桥村三组村民阿沙木史早用流利的汉语说。

当记者提出去她家看看时,阿沙木史早毫不犹豫带起了路。走出广场,沿石梯步行不远,便来到了阿沙木史早的家。与阿力木尔牛一样,阿沙木史早家也是宽阔的水泥院坝,雪白的墙壁,干净的房间。

在她家厨房,一排香肠吸引了大家注意。“家里还有很多肉呢!”阿沙木史早说,自己刚搬来时不会说汉语,也与当地人生活习惯不一样,不太能融入本地。但现在好多了,不管是领导还是邻居,对我们都很好,自家生活也越来越好。

“环境美、空气好,交通也方便。”刚到天全时,不少凉山自发搬迁群众对新的生活环境非常满意,但随着时间推移,交流不顺畅和饮食不习惯,却让他们倍感苦恼。

“因语言、文化、生活习惯不同,彝族群众的生活更多局限在他们的圈子里,与当地人少有往来。”王健衡说,为了让他们努力适应当地环境,乡党委建立“1+3”联络员机制(1名彝族乡干部,3名彝族青年为乡、村级联络员),负责宣传脱贫攻坚政策、代办彝族群众各类事务等,以此架起党委政府与自发搬迁彝族群众沟通交流、联络感情、管理服务的桥梁。

“联络员既是管理员、宣传员,也是服务员、协调员,有时还是脱贫攻坚工作中彝汉间的‘翻译官’。”乡级联络员李华说。

对于兴业乡而言,有了联络员的帮助和协调,各项工作顺畅了不少,这也为高质量完成脱贫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如今,通过住房改造、控辍保学行动、教育扶贫扶志、全覆盖实现贫困人口医疗保障等各方面帮扶举措,凉山自发搬迁群众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环境改善了,人也精神了。

在走访中,记者看到,有的群众亲自动手在房梁上,画上彝族特有的图腾。“我家6口人,现在住进了改造好的三间大瓦房,还有一个独立卫生间、单独修建的猪圈,生活真是太好啦。”兴业乡高桥村1组的吉俄拉且,指着焕然一新的住房说,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我家总共才出六七千元,还是党的政策好,卡莎莎(彝语“谢谢”)。

从多功能广场向对面望去,一台挖掘机正在半山腰开垦荒地,山下还有两台挖掘机正在翻挖田地。

“有产业才能长效发展,山上是我们200亩的高山有机茶产业,山下是200多亩‘荷塘+产业’,以后还要扩大产业面积。”王健衡介绍,当地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破解自发搬迁群众因土地资源少,而导致发展长效特色产业难的问题,这种发展模式不仅解决彝族群众就近务工问题,投产后还会给他们分红,以产业发展促进当地融合。不仅如此,当地既在物质上给予自发搬迁群众帮扶,还会从精神上予以抚慰,以此激励他们脱贫奔康的内在动力。

如今,凉山自发搬迁贫困人口的居住条件改善了,环境卫生和生活习惯变好了,其未来的致富奔康之路,也正愈加宽阔。

雅安日报记者 郑雨莎

新闻推荐

在绿色“赛道”上提挡加速

“这些都是雅安加快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市的纲领性文件和实操办法。”11月26日,雅安市委政研室副主任兰名源指着办公桌上的20...

天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天全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