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 雅州大地的一场绿色革命
1999年,中央启动退耕还林工程。同年,四川省退耕还林试点工作会议召开,当时的雅安地区(现雅安市),率先投入到这场绿色革命之中。
斗转星移20载,如今,雅州大地绿树成荫,目及之处皆是青山,雅安市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持续“双增长”。数据显示,雅安市第一轮退耕还林面积94.27万亩,配套荒山造林(含封山育林)81.4万亩。
20年,一个绿色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已然成型;20年,也是退耕还林工程从摸索到成熟的历程。
王岗坪深山 雅安日报记者 郝立艺 摄
退耕还林后 雨城区望鱼乡树木葱郁。廖旭东摄
泥巴山森林保护区雅安日报记者 郝立艺 摄
从天全走向全市
雅安掀起退耕还林热
1999年9月29日,天全县退耕还林大会召开。
那一年,四川、陕西、甘肃3省按照“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率先开展了退耕还林试点。而天全县,正是全国174个试点县之一。
同年9—10月,雅安地区行署编制了《雅安地区退耕还林(草)试点实施规划》,要求雅安地区的8个县(市)将坡度在25度以上的耕地及部分25度以下的宜林耕地纳入退耕还林(草)范围,并成立了退耕还林(草)领导小组。
“当时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长期以来盲目毁林开垦和进行陡坡地、沙化地耕种,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退耕还林,可以有效的遏制水土流失。”市林业局退耕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当时的天全县,有26.9万亩耕地,其中不适宜耕种的耕地有17.9万亩(坡度在25度以上的有7.4万亩)。25度以上的陡坡,最容易发生水土流失,低生产力也证明这样的陡坡本身不适合作为耕地。
围绕全县7.4万亩25度以上陡坡地和30万亩宜林荒山荒坡资源,天全县科学规划和绘制生态建设、经济建设的蓝图,确定国道318线和青衣江的一级支流天全河两侧为实施重点。在原23个乡(镇)15.8万亩退耕还林面积中,318国道两旁就占10个乡(镇),退耕面积98249亩,占总面积的62%,使整个工程建设突出了流域治理这一重点。
2000年7月,雅安地区行署同8个县(市)签订了《退耕还林(草)责任书》。同年,中央2号文件将退耕还林项目纳入了西部大开发项目。
一场横跨两个世纪的生态工程由此拉开序幕,退耕还林工程从天全县开始,迅速在雅安地区展开,广大农民自此向毁林开荒的历史告别。
2001年1月3、4日,全省退耕还林现场会在雅安召开。同年5月27日,省委七届七次全会上,天全县成为在大会上唯一进行发言的退耕还林试点县。
同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田纪云先后到天全视察指导退耕还林工作。
到2013年,全市完成退耕还林94.27万亩,配套荒山造林(含封山育林)81.4万亩。
一个绿意盎然的雅安悄然成型,在2014年开始的新一轮退耕还林中,雅安迎头而上,将退耕还林与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相结合,进一步实现退耕还林长远生态效益。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经济效益催生发展热情
退耕地,是为了防止水土流失,但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他们更加关心的问题是:没了土地靠什么生活?
其实,在国家设计退耕还林政策之初,就考虑到了这点。
“一开始采取的是兑现原粮,每亩每年150公斤原粮,其中稻谷占70%,杂粮30%;每亩每年还有20元的教育卫生费;在少数民族地区,每亩还有30元的运粮费。”上述负责人介绍。
一亩地150公斤原粮,再加上20元到50元的现金,这已经远远超过了当年一亩地产出粮食所获收益。
补贴兑现大大提高了农民参与退耕还林的积极性,也让一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甚至有抵触情绪的农户成为退耕还林政策的拥护者。
如何才能让退耕还林变成农户的自觉行动,让“要我退”转变为“我要退”?
“退出来的林子要能产生经济效益,要让退耕者成为受益者。”
“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这是退耕还林的根本。种植生态经济兼用林,让种下去的树长出一片片绿色的“金叶子”,让退耕户享受到更加长远的利益。
种植竹林、茶叶、花椒、水果……既能体现生态效益又能发挥林区经济价值,让退耕者看到长远的利益。
天全县大力发展“千元增收工程”,形成了利用退耕还林发展林下经济的“林畜”“林药”“林菌”等模式;名山区“茶+珍贵树木”模式得到了广大退耕农户的普遍认可,成为该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后续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特色亮点;宝兴县重点发展以柳杉和黄柏为主的一般用材林和一般经济林,同时打造藤椒特色经济林,全力推进“林海菌乡、药谷果香、云海牧场”三条特色产业环线建设;汉源县成功打造了以“百里金果走廊”为核心,总长116公里的产业环线,串联起唐家、九襄、双溪、清溪、西溪、大田、前域等七个果蔬主产区20万亩产业基地,辐射32个村……
据市林业局统计数据,2008年至2015年退耕还林成果巩固专项建设,后续产业种植项目275.44万亩,养殖项目239.5万平方米,菌类培植440.5万棒(袋);基本口粮田38万亩;建成沼气池13790口,生物质炉800台,以电代柴49686万套。
“基本农田建设,解决了老百姓担心的吃饭问题,后续产业发展解决了退耕户长远发展的需求。同时,农村能源建设也解决了农村的能源需求问题。”上述负责人解释道。
退耕还林,不但改变了农村单一的产业结构模式,更是让昔日依附种地生存的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大量的劳动力涌入城中务工,一度出现“孔雀东南飞”的景象。“汉源渔工”“雅女保姆”成为退耕还林解放劳动力的代表。
退耕还林已然成为雅安全民参与度最高的一项民生工程。
农旅融合发展
实现生态、经济效益双丰收
1998年,全市森林覆盖率为42.8%;到2018年,森林覆盖率增长为65%,居全省第一位,其中退耕还林工程贡献了7个多百分点。绿色向原本脆弱贫瘠的土地延伸,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的面积。
昔日的泥石流频发地雨城区碧峰峡镇峡口村,如今已是竹林挺拔、绿意葱葱。
最初为遏制水土流失而开始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经过20年蓬勃推进,获得的生态效益已经远远超出了遏制水土流失这简单的一项。
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榜单,2018年1—12月全国169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雅安市位居全国第14位,居全省首位。
5月7日,国家生态环境部发布了2019年1—3月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排名,雅安市位列1-3月全国地表水质量第一名。
……
一条条捷报频传,传递着雅安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形势。
森林覆盖率增加、水土流失现象得到遏制、河流等地表水质量变好、水生物增加、候鸟迁徙经过雅安、降雨量增大、空气更加清新……这是一个相辅相成,循环共生的生态系统。
葳蕤苍茫的青山,更是带动了乡村振兴。
汉源花海果乡、名山牛碾坪、雨城区上里森林小镇……昔日的耕地变成了景区,雅安走出一条生态旅游绿色发展之路。
以林木产业带为支撑,以旅游产业发展为载体,雅安市把林木种植、幸福美丽新村、生态康养等有机结合,不断完善农旅基础设施、激活农旅内容、深入推进农旅融合发展。将“木头财政”转化成为生态经济,让种下的树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退耕还林中种植经济林木,适当增加了退耕户的收入,助力扶贫,达到了生态富民的目标,真真正正地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雅安日报记者鲁妮娜
退耕还林后 雨城区望鱼乡树木葱郁。廖旭东摄新闻推荐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庄祥贵航拍始阳镇(张术荣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日夜奔流不息的天全河,发源于青藏高原边际的二郎山...
天全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天全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