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多元化发展 奏响产业脱贫最强音

雅安日报 2018-01-14 09:58 大字

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围绕***这一目标,天全县新华乡下冷村找准突破口,让全村各种种植、养殖优势产业多元化阶梯发展、全面推进,奏响了产业脱贫的最强音。

走上脱贫路

过上好日子

4日清晨,沐浴着冬日暖阳,阵阵磨刀声打破了下冷村8组的宁静,村民廖国芳决定在这天杀年猪,图个好兆头。

廖国芳家所在的下冷村是个山高坡陡、基础设施落后、贫困的高寒村落。

已经68岁的廖国芳,家中有老伴和一个未结婚的儿子,儿子在外当代课老师。多年前,因为家庭变故,廖国芳受了很大的打击,家庭的重担全落在他一个人的肩上。纵使他很努力,也吃了不少苦,但始终无法让这个家摆脱贫困。

2015年冬的一天,他正在家里整理着猪圈,这时,一个大高个来到他家。

这个人正是后来与他结对帮扶的市农业局副局长曾林。

一番摆谈后,曾林见廖国芳脱贫愿望强烈,勤劳肯干,积极性高,就对廖国芳说,可以帮他协调小额贷款支持他养猪。

这对想在家里找点致富门路的廖国芳来说无疑是场“及时雨”。他推倒原来的小猪圈,建起了新猪圈,首批养了3头猪,喂了30只母鸡。

“就这样,我走上了脱贫的道路。”

从那以后,廖国芳家的好事一桩接着一桩。

得到1.4万元住房补助,建起了新平房;除了养猪之外,前几年种植的一些生姜,也开始有一些经济收入了。他还当上了村上的保洁员,收入是以前的好几倍。

生活变了样,压在廖国芳心头的愁云渐渐散开,幸福写在他那张感恩的脸上。

当天,廖国芳为了感谢党委、政府的好政策和村民的帮助,足足摆了五桌宴席感谢乡邻。

“国家有这么好的政策,自己勤快点,就能过上好日子。”廖国芳说。

“下一个赶场天,我准备再卖一头肥猪,用卖肥猪的钱,到县城去买些年货,给老人、孩子添新衣。”说到这里,廖国芳的脸上露出了欣慰和满足的笑容。

产业多元发展

助力脱贫攻坚新“引擎”

区位偏僻,山高坡陡,资源匮乏,信息闭塞……这是下冷村无法回避的自然现实。

要想脱贫,谈何容易。欲富不能,下冷村群众长期徘徊在温饱线上。

然而,近两年来,下冷村脱贫工作像日历一样,一页页翻出新内容。

村级集体经济薄弱,一直是制约下冷村群众增收和整村脱贫的一大短板。脱贫致富,产业发展是核心,针对基础差、发展集体经济底子薄的实际,该村加大培育扶持,积极引导村集体立足资源、生态、特产走多元化发展之路。

2015年,该村联系单位市农业局在前期调研发现,下冷村的产业单一,仅有生姜、林竹和蔬菜,生姜每公斤的收购价不足5元,而且,生姜产业还存在单产不高、没有储备场所、种植面积小、无龙头带动等尴尬局面。

如何化解这种尴尬?

市农业局根据自身职能优势,请到农业专家对下冷村进行把脉,帮助村民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翻开了下冷村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新篇章。

在专家的护航下,下冷村建立了生姜扶贫产业试验基地,引进优良品种进行种植,提高生姜抗病性,提升产量和质量。

“基地成立以后,既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又减少了销售中间环节,降低销售成本,村民直接受益。”第一书记向宇说。

生姜扶贫产业试验基地旁,羊肚菌扶贫产业基地已经搭好了大棚,等待生产。羊肚菌产业基地是引进的企业,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大规模发展羊肚菌种植;村民们既可到基地务工,又有了土地流转的费用。

与此同时,市农业局还帮下冷村引进了“华联兔业”,以该企业作为龙头产业带动当地发展,同时帮助当地村民实现就地就业。“将在年底脱贫摘帽,村民们心里由衷地感谢前来驻村帮扶的领导干部。”向宇说,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他随时记录着村民的生活难题,村里产业的变化,及时与市农业局对接,解决村民在生产生活中的所需所急;天全县农业局派出了农技专家,第一时间解决村民在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而市农业局机关领导干部经常到村走访,关心村里的产业发展,生活状况,把村民们当成自己的亲人一般。

“在好政策和好干部的鼓励下,大家信心十足,下一步的目标是致富奔康。”向宇笑着说道。

新闻推荐

从成都出发2.5小时到达泸定 四川藏区首条高速公路31日试通行

图为雅康高速泸定收费站。王志伟摄本报讯(余秋林记者肖宵李娅妮)百万甘孜人民期待以久的高速梦即将实现。昨(28)日,记者从省交通运输厅获悉,万众瞩目的雅安至康定高速公路(G4218)雅安草坝至泸定段将于12...

天全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天全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