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推进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

雅安日报 2017-12-12 11:50 大字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在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当中,雅安市探索出“一核三治一监督”乡村治理体系,切实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

A、以党政善治为龙头,建强基层领导核心

一是强化乡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强化乡村党组织政治引领功能,选择龙苍沟等4个乡镇开展扩权强镇试点,推动乡镇党委集中精力服务农村改革发展。坚持问题导向,按照5%-10%的比例倒排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实施书记选育、薪火培育、村官育苗、双向培养“四项计划”,建立骨干队伍。

二是规范权力运行。探索制定《乡镇党委工作手册》和《村级组织工作手册》,把工作标准、工作规范、工作流程、工作保障等要求具体化,让乡村两级组织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做成什么样,从而实现权力规范运行。

三是提升服务水平。乡镇普遍设立便民服务中心,村级设置便民、党建和群团三个服务中心。探索“党建+”提升党组织服务功能,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水平。

B、以村民自治为主体,充分发挥群众作用

一是理顺治理主体关系。以乡、村工作手册为基础,探索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的权责边界,探索制定村依法自治事项和依法协助政府工作事项清单。

二是推动村级组织规范运行。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建立健全村规民约监督执行和奖惩机制,对模范遵守村规民约的村民给予表扬,对违反规定的村民予以批评教育并督促纠正。

三是加强“自管委”建设。在232个新村全面推行自管委工作模式,通过制度完善、平台搭建和载体创新,实现新村基层群众自管自治。

C、以协同共治为补充,统筹整合社会力量

一是搭建协同共治平台。搭建全国首个地方主动与社会组织交流的平台,在市、县(区)、聚居点分设志愿者服务中心、分中心、志愿服务工作站,免费提供固定办公场地、配套公共服务等,建立开放式服务、项目化运作、科学化评估三项机制,推动教育、医疗、卫生等公益资源与基层有效对接。

二是完善协同共治机制。采取“支部+”的方式,培育天全县青年创业联盟、乡村旅游联盟等32家本土社会组织,建成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和3A级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点,带动群众充分就业、持续增收。

三是凝聚协同共治力量。推广“3+N”组团服务、社工义工“1+1”服务等模式,广泛动员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党员群众参与志愿服务,形成各类组织协同参与基层治理的工作格局。

D、以厉行法治为基础,增强基层法治意识

一是推进基层法治建设。实施市级法律援助中心示范化、县(区)法律援助大厅专业化、乡镇法律援助工作站标准化、村(社区)法律援助联系点便民化工程,打造优质高效的“1小时法律服务圈”。畅通12348法律援助专线,推行“一村一法律顾问”,全市139名律师和64名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21名公证员与1087个村(社区)签订法律顾问协议,引导村(居)依法自治。

二是丰富法律服务载体。深入开展法律进村(社区)活动,从群众关心的房屋土地征收、个人出资及贷款等问题,加大向群众的宣讲解释力度,提高群众对相关政策的知晓度。

E、以民主监督为保障,确保健康有序发展

一是健全村务监督机制。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建立村务情况分析、村务监督工作报告、评议考核等工作机制,从村级组织办公经费和村集体经济收益中保障运转经费。

二是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推行“阳光村务”微权清单制度,围绕公共事务、项目管理及资产资源处置、财务管理、困难补助申请、社保参保、计划生育审核以及其他便民服务事项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规范村级组织工作流程,使各项事务、党员干部手中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终端”延伸。

雅安日报记者唐小未


新闻推荐

当了代表就要“理”事

王全芳(右二)给村民讲解中药材识别常识。“既然群众选了我,我就要‘理\’事,要不然就辜负了大家对我的信任。”这是天全县第十六届人大代表、兴业乡柑子村村民王全芳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她...

天全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天全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