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脱贫路上 不让一个残疾人掉队

雅安日报 2017-12-05 19:08 大字

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

雅安市贫困人口中有11万左右是残疾人,其中1.3万人为残疾贫困户。他们生活开支大、家庭负担重,是脱贫难度最大的群体。这些农村贫困残疾人远比一般的农村贫困户要艰难得多,许多人至今仍住在危房里;有的人家徒四壁,远离电视、网络等现代生活;有的人缺乏应有的教育;有的人勉强过上温饱日子。这是一个特殊困难群体,需要社会的格外关心、格外关注。脱贫攻坚把农村贫困残疾人作为重点扶持对象,让他们生活更加殷实、更有尊严。

近年来,雅安市相关部门不仅在保障“输血”、落实补贴政策方面为建档立卡重度残疾人兜底,而且在带动“造血”、扶持创业就业、提升脱贫能力等方面打造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的样本,全面提升贫困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

树榜样激发贫困残疾人内生动力

“我是一名残疾人,也是一名贫困户,但是我感觉自己还能干点啥!”谢良秀伸出自己残疾的双手,用十分朴实的话语表达了她要脱贫的决心。

初冬时节,晨曦微露,在天全县新华乡孝廉村村民谢良秀的养鸡场,一批从市区来的客商正在预购跑山鸡。

今年61岁的谢良秀是一名肢体残疾人,她家七人中有四位残疾。然而,面对家庭的穷困,谢良秀乐观面对,在脱贫政策的鼓舞下,和残疾老伴一起养鸡,让家庭脱了贫。

谢良秀的养鸡场,就在屋外的一处空地。“今年,我准备扩大养殖规模。”送走客商,谢良秀提着一桶玉米走进养鸡场,向鸡群抛撒玉米粒。她的手指略显笨拙——这是谢良秀多年前因意外落下残疾所致。

“我养的跑山鸡每天都吃生态饲料。”谢良秀使用纯生态的养殖方式,跑山鸡肉质鲜美,上门采购的顾客络绎不绝,养鸡场的收入也日渐提高。

2015年,谢良秀夫妻俩在探索脱贫致富中决定养鸡,“养鸡适合我们这些做不了重活的残疾人。”

谢良秀买来30只跑山鸡苗,尝试居家创业。起初,因为缺乏实战经验,谢良秀养的跑山鸡一度出现咳嗽、腹泻等症状,“当时挺灰心的,但我不想放弃,我去找其他养殖户咨询解决办法,养殖户解决不了,我又去请教兽医。”

因为养殖技术欠缺,谢良秀养鸡的第一年收入微薄。正在为收入发愁时,“扶贫鸡苗”像及时雨一样送到谢良秀的家里。看着竹筐里的20只鸡苗,谢良秀说,“有了党委政府的扶持,加上自己的努力,脱贫就会实现。”

谢良秀与各位养鸡户交流经验,翻看养鸡书籍,向兽医请教,通过不断实践和学习探索,让养鸡中遇到的防疫、鸡咳嗽、鸡瘟等问题,很快就能自己解决。

经过两年努力,靠着不怕苦又肯干的劲头,谢良秀一家在脱贫路上走在该村前列。

“她身残志坚,没有‘等靠要\’,而是和残疾丈夫支撑起一个幼弱病残的家庭,让人感动。”孝廉村村主任高朝军介绍,虽然家庭的困难不断,但谢良秀坚强面对,她的时间安排得很紧——早上6点起床,先做饭给两个孙子吃,然后送孙子上学;上午9点喂鸡,11点下地耕作;下午喂鸡,傍晚又去接孙子回家。

谢良秀说,在养鸡的道路上,多亏了村干部和家人的鼓励支持,畜牧兽医站的工作人员定期帮她做跑山鸡的防疫工作,让她在养鸡脱贫的路上越走越顺。

“只要养殖方法得当,跑山鸡的品质高,很多收购商抢着上门。”经过两年的养殖,谢良秀发现,跑山鸡在市场中供不应求,而且经济效益较高。

“下一步,我想扩大养殖规模。”谢良秀表示,希望通过自己的养鸡场帮助村里其他几名残疾人创业,向有意愿养跑山鸡的残疾人传授养鸡技术,带动更多残疾人脱贫致富。

“扶贫必先扶‘志\’,进而跟进扶‘智\’,帮助其掌握一项技能,才能使他们有立身之本。”高朝军说道。

近年来,雅安市注重对身残志坚典型人物的挖掘和宣传,通过典型带动,最大限度地激发残疾人脱贫的志气和信心。同时,借助各类媒体,及时将残奥会上多个自强不息的残疾人典型事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给广大群众,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形成了争先恐后发展产业的热潮。

不等不靠,残疾人一样可以劳动致富

目前雅安市大部分残疾人口都生活在农村地区。贫困依然是大多数农村残疾人士面临的主要生活难题。

2014年夏天,在当地残联的支持帮助下,杨治霞在家门口搞起了黄果柑种植。“大热天,外出打工,工作不好找不说,吃不好住不好,简直是活受罪。可是不出去,闲在家里,又没有其他经济来源,还好残联给我们送来了‘摇钱树\’。”

20岁的杨治霞因小时患病,四肢功能障碍,行动不便,父母亲多病,还有一个妹妹需要抚养,生活一度贫困。

2014年,石棉县残联通过深入走访了解到,杨治霞虽说残疾,但志向满满,自家又有果园地,这些信息一下就使来访者准确找到帮扶杨治霞的办法。

选准、选好扶贫项目是脱贫的关键。“根据‘量体裁衣\’个性化服务的要求,我们为她拟定了帮扶方案——种植黄果柑脱贫的路子。”石棉县残联相关负责人说,所谓“量体裁衣”,就是针对残疾人家庭可挖掘的潜力、优势、特长,找准着力点和切入点,“量身”科学制定帮扶方案,让残疾人知道“我要做什么”,党和政府、社会力量已帮扶些什么,下一步还将帮扶些什么,怎样帮扶。帮扶和被帮扶良性互动,从办得了,办得好入手。帮扶方案力求看得见,摸得着,操作性强,帮扶效果立竿见影。

说干就干,没有资金,当地政府就协调信用社贴息贷款一万元作为启动资金,残联则提供产业扶持金2000元,改造升级好果园。

“人残志不残。在政府和残联的帮助下,我不仅解决了生活难题,更建立起对生活的信心。”杨治霞说。

学习栽植模式、了解管理技术、摸索土肥水配合……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下来,杨治霞迎来了初见曙光的2016年。

杨治霞的创业是雅安市针对残疾人“一人一策”实施产业扶持的一个缩影。着眼于推动残疾人“双创”工作,雅安市重点扶持盲人按摩、电(微)商、农村种植养殖业等适合残疾人就业的行业,增强“造血”能力。对从事盲人按摩的残疾人给予创业扶持;整合部门资源组织众多残疾人参加技能培训;新培育了残疾人的茶叶、水果、花卉苗木种植基地,扶持和带动多名残疾人创业。

“我们将部分家庭贫困,又不适宜外出打工的残疾人作为帮扶首选对象,针对帮扶对象的自身条件和经济能力,采取‘量体裁衣\’和‘精准到户\’的服务方式,帮助贫困残疾人或采取多户联养,或个体饲养的养殖方法发展种养殖,这样有场地的出场地,有技术的出技术,有力气的出力气,既能相互协作,也可自主创业。”市残联一负责人表示,自2013年全面推行“量体裁衣”式服务模式以来,市、县区、乡镇残疾人工作者为每户残疾人家庭制定并落实了“一人一策”的发展和帮扶方案,为残疾人提供“量体裁衣”式服务,确保每位残疾人的实际困难都能及时得到解决。

近年来,为了让更多的残疾人掌握一门生存技能,雅安市结合残疾人特长和愿望,采取集中培训和残疾人培训基地分散培训的形式,先后组织残疾贫困户参加种植养殖技能培训,残疾人外出培训,一大批贫困残疾人掌握了一技之长,增强了自身“造血”功能。今年我们市级残联与四川农业大学继续学院合作,进行了两期现代农业技术(果树)专题培训,200名就业年龄段残疾人及部分重度残疾人家属通过七天理论、实操培训考试顺利结业,并有近150人获得省农业厅发的农业技术指导员证书,专家教授深入现场教学,理论加实践使广大残疾人更易学懂,大大增强了残疾人通过果树栽培创业致富的能力。

针对就业难问题,雅安市还建立了残疾人就业服务机制,通过“能人+企业+残疾人”的等模式,全面落实以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促进残疾人就业政策,通过给予补助,积极推进残疾人就业工作。

此外,县区级残联根据残疾人培训需求,采用购买服务方式与多家培训机构对接,对有就业愿望的近3000名残疾人进行了竹编、十字绣、茶叶技术、烹饪等项目培训。

雅安日报 记者 石雨川

新闻推荐

强化法治宣传教育 着力推进法治实践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也是推进依法治市提质增效、深化落实之年。《雅安市依法治市2017年工作要点》和《2017年依法治市专项行动方案》明确...

天全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天全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