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野果到商品 四川八月瓜创全国之最

四川农村日报 2021-09-22 01:47 大字

农报眼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杜铠兵

9月初的雅安市石棉县,大渡河畔陡峻的坡地上,1.5万亩绿色、紫色的八月瓜果实挂满藤架。不少成熟的八月瓜已经“炸”开,露出诱人的乳白色果肉。

“目前四川的八月瓜科研和产业发展,已走在了全国最前列。”在这里,记者见到了多年来潜心研究八月瓜的四川农业大学罗培高教授,听他讲起小小八月瓜从“长在深山人未识”的稀奇野果到“由资源变成产业”的振兴之路……

拿到首张市场“通行证”

“今年的八月瓜已被订完了。”种植户董钦金在绵阳市盐亭县种植了近 60 亩八月瓜,每到果子成熟季节,立马就在网络平台被抢购一空。

出人意料的是,这种受人追捧的“网红水果”,一度“长在深山无人识”。罗培高教授告诉记者,八月瓜学名三叶木通,因其细长绵软的果肉酷似香蕉,民间也称它为“野香蕉”。2015年他带领团队调研发现,八月瓜在四川山区有着广大的适生范围,仅野生资源就超过3亿公斤。

八月瓜不仅口味清甜软糯,其果实富含多种胶原蛋白、维生素、矿物质,尤其是游离氨基酸含量是常见水果的3-6倍,属于优质的食疗保健水果,同时具有药用和油料开发价值。然而,要想走入市场,八月瓜完成从“野果”到“商品”的关键一跃,必须取得食品安全部门的审定许可。

2018年6月1日,经省食品安全标准委员会审查通过,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发布了《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八月瓜》(DBS51/005-2018)。

这是全国第一个关于八月瓜产品的食品安全标准,意味着四川最先拿到了八月瓜走向食品和加工市场的“通行证”。

建成全国最大种质资源库

种植户苟洪举在雅安市雨城区经营着一个年产近80万株的八月瓜苗木基地,种苗销往全国各地。

四川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陈巍介绍说,常见八月瓜籽多肉少,可食用部分只占16%-18%,而培育出的新品种已经突破30%,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抗病性。

在基地的八月瓜种质资源库里,记者看见来自重庆、贵州、陕西等全国各地的各式各样的八月瓜植株。

目前罗培高教授团队建立的种质资源(基因)库,是全国最大的八月瓜种质资源库,一共有2000多份原生种质资源材料。”目前我们已经培育出同源四倍体八月瓜,通过与原有的二倍体八月瓜进行杂交,有望培育出无籽的三倍体八月瓜品种。”据罗培高教授透露,八月瓜一旦实现无籽,其商品性和口感将实现又一个飞跃。

串起八月瓜产业链条

八月瓜不仅果子可食用,还可以加工成果茶、果肉酥、果酒等特色食品,甚至还有八月瓜精油、面膜等。

按照目前的市场行情,八月瓜鲜果零售可达每斤20元左右,即便是田间收购价,也在每斤5元左右。而按照科学的种植管理技术,每亩产量可达5000斤。而很多经营者并未止步于销售鲜果。“我们正在规划加工八月瓜油,最快明年就能初步投产。”董钦金告诉记者,目前市面上的八月瓜油每斤售价高达100多元,而每亩八月瓜最高可榨油300多斤,经济效益可观。

开发利用好八月瓜的油用价值,响应国家大力发展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的号召,也是罗培高教授团队眼下工作的重点。据他介绍,八月瓜种子含油量超过40%,脂肪酸种类丰富营养均衡,是天然的1∶1∶1植物调和油。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果树专家阳淑关注八月瓜也已有多年,并与罗培高教授团队保持合作。“八月瓜果实特色鲜明,开花时也十分漂亮,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阳淑说。

“目前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一点‘东风’。”罗培高表示,四川八月瓜的科研基础和产业链条都趋于完善,正处于规模化发展的关键阶段,一旦以新型水果的形式加入“川果”大家族,将为四川特色产业发展注入一股全新的力量。

新闻推荐

从磨面师傅到养蜂人

开栏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当中,有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甘于奉献的;有敬老孝亲,家庭和睦,团结邻里的;有热心公益,扶贫济困...

石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石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