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户人 一条心 誓叫高山绿变金
石棉县蟹螺堡子和猛种堡子远近闻名,而藏在2个藏族堡子之间深山河谷中的俄足村,外界却少有人知。
11月29日上午,蟹螺藏族乡俄足村2组组长陈万伦家的火塘里,干柴炭火噼啪作响。这位年过半百的组长和几名媒体记者围坐一起,畅谈组里的“发展梦”。
“秦德华2017年卖白芨,一亩地赚了十几万元……不搞林下种植,2组留守的这十多户人就没有出路!”陈万伦的话引来一阵惊叹!
正是身边有人尝到了种植中药材的甜头,最近两三年,俄足村2组几乎家家种植白芨,但都是小打小闹,加上今年白芨价格下滑,村民错过了最佳的赚钱时机。但眼界和思维却不断拓展,发展林下种植产业,成为全体留守村民的共识。
说干就干!
一名背有些驼的组长、几名残疾村民,加上村里留守的其他劳动力,大家一起奔向杂草丛生的大山,奔向梦想中的幸福生活!
村民正在清理杂草,做好大黄冬季管护
蹲点·记录
苦干实干
希望在高山上生根发芽
自费外出考察、几次集体讨论……去年底,刚摘掉贫困户帽子的俄足村2组村民有了新的计划。
“我们这里的条件除了生态好、空气好,就没其他优势了。”陈万伦指了指前后左右的大山,耕地少、缺水、偏僻、没有特色旅游资源,是限制俄足村发展的几大难题。
脱贫攻坚,让俄足村2组顺利脱贫,但脱贫不等于致富,后续发展怎么办?没有持续稳定的收入,致富奔康对村民来说,始终还有一段距离。
实际上,陈万伦和组里所有村民都明白,现在政策好,党委政府帮他们脱了贫,更支持他们发展产业。陈万伦明白,只要拿得出有说服力的点子,从县上的帮扶干部、帮扶单位,到乡党委政府,再到驻村工作组和驻村第一书记,都会支持他们。
这是陈万伦和2组村民最大的底气!
当发展林下种植产业成为2组的集体意志后,一个名叫“金满山”的林下种植养殖合作社成立了,只有12户常住人口的俄足村2组,有8户加入了合作社,他们听从陈万伦的建议,一定要让村里的坡台地、林地“活”起来。
搞林下种植,需要林业部门的审批,需要种苗投入,需要生产便道,需要解决旱季灌溉问题……
不等不靠,一起努力。
“我去找人大叶主任(县级联系领导,石棉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叶秀斌),他带我去水利局申请修蓄水池的项目,又帮忙联系县农业农村局和林业局,县林业局来调查后,支持我们发展林下种植,县农业农村局派技术专家培训种植技术……大家都在帮忙。”
这边陈万伦马不停蹄,那边村民自费出去考察学习,加上县里林业、农业专家的建议,2组村民最终决定发展花椒、重楼、大黄三种林下作物。
第二道难题是本钱。每户出资3万元,平均占股。尽管大家都不富裕,有的家庭甚至还需要想办法,但决心已定,这笔钱迅速到位并购回花椒苗、大黄苗和重楼种子,并于今年2月陆续种下。
然后是三、四、五月干旱季节的灌溉问题,这也没让村民们担忧多久。在记者采访当天,县水利局已经帮俄足村2组修了2个240立方米的蓄水池和相应灌溉设施,工程正待验收。
产业便道由村上出资解决,尽管只有2万元,只够挖掘机挖通1.5公里的毛路,但剩下的工程人工就能完成,这也难不倒2组的村民,自己动手平整路面,目前小车已能勉强进入。
当天,记者一行沿着陡峭的通村路,乘车花了10多分钟来到海拔2000米左右的林下种植基地时,山上有10个村民在给大黄除草。
翻开枯叶,生长了大半年的大黄,单个块茎已有1—2公斤,长势好的一株能收获10公斤,指头大小的幼苗围绕块茎密集生长,一个芽头值1元钱。
如今,金满山林下种植养殖基地的360亩花椒苗已抽出嫩芽,210亩大黄长势良好,200亩重楼沉寂在泥土中,等待明年春天的到来。
蹲点·故事
风雨无阻
幸福在坚持中愈来愈近
“我们去平武县考察时,那边种得好的大黄,单个产量能达到20公斤!”作为村里种植白芨赚了钱的代表,秦德华介绍基地药材的时候充满信心。
“我们基地特别适合种大黄,今年已经卖了3万株苗子,赚了3万元,明年还有种植基地要在我们这里购买8万株苗子,有个个体户订了1万株苗子。”陈万伦说,按目前基地里大黄的长势,以3年周期推算,一亩大黄光卖药材能有1—2万元的收入,种苗的钱另算。重楼如果市场波动不大,投产后的效益应该比大黄高。
其实,陈万伦更看好的还是花椒,花椒投产时间虽然至少3年,丰产期5年以上,但花椒价格稳定,每公斤干花椒最低100元,“亩产值在万元以上。”
原始林木受保护,林间空地种花椒,荒山杂草变药材,俄足村2组的生态立体种植模式,已见端倪。
站在这充满希望的高山之巅,对面山腰就是木雅藏族聚居的猛种堡子,那里农旅融合发展欣欣向荣。下午3点,带着凉意的山风吹过花椒苗,吹过药材地,吹进一个搭建在废墟上的窝棚里,村民朱元芬正在清洗碗筷。
“组长,几天没闻到肉味了……”朱元芬给陈万伦开起了玩笑。
这是一句玩笑话,但何尝不是一个事实!
为了把基地建起来,为了把种子播下去,为了把苗子养起来,8户人(6户是脱贫户,其中5户家中有残疾人)家里所有劳动力,只要没特别的事,天天都守在山上。
家,就在山脚下,但“业”在山上,白天创业,晚上回家,这是村民们持续了一年的常态。
去年底到现在,陈万伦在基地干了180多个工,他有近乎一半的时间在基地干活,更别说其他村民了。
仅是出劳力,对俄足村2组的村民来说不算什么,过去靠打工赚钱的那么多年里,他们干的都是下力的活,苦和累早已习惯。但过去这一年,他们不光是拿出了积蓄,还没有任何打工收入(基地出售大黄种苗的3万元又被用于基地后续建设投入)。
心甘情愿,风雨无阻……
在药材基地里,村民们盛情邀请记者合影,他们说,下次来的时候一定要选春天,那个季节,这片山上全是茂盛的大黄叶子,重楼也一片翠绿,好看得很!
雅安日报记者吴丹王金贵周琨
蹲点·手记
要的就是这股精气神
“干啥都离不开共产党!”
这是俄足村2组组长陈万伦的肺腑之言。
“不能光靠党委政府,还要靠自己!”这是俄足村2组村民的共同认知。
2018年,组员全体脱贫,但没有持续增收致富产业的俄足村2组村民,从家家户户种植中药材,到8户村民抱团发展中药材种植基地,宁愿不打工不赚钱,也要为长远发展苦三年,他们“吃了秤砣铁了心”的斗志,让人无比钦佩。
他们中,有16岁发生意外造成身体残疾的陈万伦,有腿因伤致残但思想活络抓住机会种植白芨赚了钱的秦德华,也有因处事公正能吃亏被大伙推选为合作社理事长的朱元芬,还有辗转在西藏、山西等地打工多年最终选择回乡发展的李贵兵、李军……
他们朴实、淳厚、直爽、大方,尽管条件艰苦,但他们无惧艰苦,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朝着梦想的生活奋斗。
尽管粗茶淡饭,尽管山高路陡,但他们爽朗的笑声在山巅回荡,再苦再累,他们都在一起面对,美好未来,他们正在一起开拓!
新闻推荐
四川经济日报雅安讯(罗小东陈见曦记者庄祥贵)今年以来,石棉县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巡回指导组动真碰硬,以从严的...
石棉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石棉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