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作示范 新村绽放幸福花

雅安日报 2019-11-29 09:36 大字

大渡河畔,涛声依旧;高山藏乡,歌舞依然。

千年的民族,源远流长。蟹螺堡子里,那些传唱了千年的神秘歌曲,不时在高山上响起。

近年来,石棉县蟹螺藏族乡依托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一个个民族团结进步发展的民生项目实施,吹响了石棉县蟹螺藏族乡村民们致富的号角,让尔苏木雅文化展示出独有的魅力。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村寨——蟹螺藏族乡江坝村便是其中的代表。

传统舞蹈“尔苏锅庄”

王志全为游客讲述尔苏藏族文化

蟹螺堡子全景

农旅“联姻”

搅动乡村“一池水”

初冬的江坝,满目青翠。百亩猕猴桃林生机盎然。温暖的阳光从猕猴桃树枝叶的缝隙间透出,洒在藏族村民唐全友家门前,唐全友轻轻擦拭着挂在院门口那金光闪闪的示范户牌匾。

唐全友家是江坝村“民族团结示范户”“核桃种植+农家乐致富示范户”。这几年,唐全友从事核桃种植、农家乐这两项产业,就能给家里创造年均五六万元的收入。“感谢党的民族政策,感谢政府给我们的帮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唐全友说。

“‘头顶云雾脚踩霜,荞麦粑粑萝卜汤’在这里已经成为历史,如今的江坝村,可是村在林中、房在景中的脱贫村。”村党支部书记王建康介绍,目前该村积极引导群众发展产业,通过召开村组会、户长会,引导群众转变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全村新发展优质晚熟枇杷660亩,打造核桃示范片350亩,猕猴桃基地260亩,建成商品生产基地840亩。仅蔬菜一项,带动群众每年人均增收500元。

如今,村里鲜花盛开,整修后的传统民居,散发出独特的藏家人文魅力,一万多平方米的石板栈道把全村的特色民居串联起来。“花开时节,游客量数以千计。”据介绍,村里的变化也吸引不少商家前来考察。蟹螺藏族乡将依托生态和民俗资源,把包括江坝新村在内的几个新村进行统一规划,连片开发,建成一个生态博物馆,并结合当地休闲的田园风光和民俗文化,把整个江坝新村打造成为当地乡村旅游新亮点,为当地群众创业、就业、增收提供平台。

初冬,江坝新村聚居点,19幢独立户型的两层小楼矗立山间。

古朴的小青瓦、全文化石装修的外墙、素雅的窗户、别致的楼梯等具有尔苏藏族风貌的民居,在湛蓝的天空下映衬着青山绿水,令人赏心悦目。整洁的沥青路在连绵的山峦之间穿行,宽阔的广场、葱郁的花草与三三两两洋溢着幸福笑容的村民俨然形成了一幅和谐温馨的新农村画卷。

村口的王杰正在家门口晒太阳,他家的房屋是尔苏风情建筑。

“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如今住进统一规划的新房里,水、电、气样样齐全,小区环境干净卫生。”王杰说,他家新建了140多平方米的两层楼房,自己掏了几万元,其它近10万元的建房资金都是来自政府土地增减挂钩项目补贴、旧房补偿等。

“自从搬到聚居点,邻里乡亲从没争吵过,一家有事左邻右舍都会主动帮忙,大家生活很融洽。”王杰告诉记者,他家已经连续两年被评选为当地文明家庭。

“从最初的选址场平,到房屋的设计规划,再至未来的发展致富,党委政府处处替我们着想。”王杰说,蟹螺聚居点不仅紧靠着公路,又在传统村落保护区内,新村建好之后,村民在自家发展乡村旅游,开办农家乐、家庭旅馆等服务项目,打造民俗旅游接待点。

走进王杰家,这个汉子可不简单,40多岁的他做事麻利,礼节也不含糊,赢得游客连连称赞。

见到有客人来,王杰赶忙放下手中活,站起身来迎接,得知记者采访,他打开话匣子,讲述着乡村旅游带来的美好生活。几年前,江坝新村旅游逐渐兴旺,游客接踵而至,王杰和妻子商量后,开了农家旅游接待点。现在过了四年,他家每年收入10多万元,新装修的厨房外墙刷得亮堂。“今年生意更加火爆,仅‘五一’小长假,收入过万。”王杰说,今年江坝新村建得更漂亮了,来玩的游客比以前更多了,收入也随着增长。

“游客来了,不能老是老三样啊,酥油茶、蜂蜜酒、玉米馍,游客总会吃腻的。”王杰说,于是,村“两委”号召村民在房前屋后种花草、果树,在合适的季节,游客来了可以赏花,可以摘果子吃。

说着说着,一位外地来的罗先生要和热情的王杰照相,他把工布帽给罗先生戴上,仔细整理衣服,阳光下,王杰和罗先生笑得很灿烂,很开心。

正如王杰所言,如今,这里已经形成了农家接待点、旅游接待中心、传统民居、生态水果蔬菜等一体化产业美景,这些景点互为补充、各具特色,成为园区内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使得新村由原来单一的观光旅游向避暑观光、休闲度假、生态农业、民俗美食等方向转变,成为引领当地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的强劲引擎。一位游客曾这样感叹:“走进江坝新村,吃美食、观民居,既能感受藏族民俗文化风情,又能让人看到现代旅游村开放发展的智慧与勇气。相信,不久的将来,旅游产业一定会让江坝新村的知名度更高,村民的生活更幸福。”

打造民族文化精品

助推民族团结进步

一层薄雾绕山间,一泓清泉绿湿地,民族舞蹈跳起来……这是记者来到江坝村见到的难忘景象。

居住在蟹螺藏族乡江坝村的尔苏藏族村民,自小能歌善舞。尔苏藏族最具特色的“环山鸡节”,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尔苏藏族村民居住的江坝村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每年不少学者、游客到当地感受尔苏文化。

在石棉县蟹螺藏族乡,没有人不知道王志全。

倚坐在江坝村一农家小院门口的年迈老人听到王志全的名字,一下子喊出来:“哦,就是那个‘环山鸡节’的非遗传承人。”

一条蜿蜒的青石板路,两岸望不尽的绿树青山,抬头是深邃广阔的天空,俯身是潺潺流过的小溪。王志全的家,就在这崇山峻岭间的蟹螺藏族乡,仿若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尔苏藏族同胞在此繁衍生息,代代相传。随着社会的发展,道路交通设施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不断提升,蟹螺藏族乡神秘的面纱被揭开,环山鸡节为世人所知晓,“蟹螺堡子”的美名也逐渐流传开来。

在与王志全的交谈中,他多次提到“游客”这个词,仿佛环山鸡节已不是尔苏人的“私家珍藏”了。“尔苏人的环山鸡节中也已加入了民族歌舞表演、迎宾仪式等项目,这样能更好地配合旅游开发,吸引更多的游客,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原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李星星深入研究尔苏文化20余年,他认为尔苏人做出这样的改变也是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其中尔苏传统文化与内涵依旧占据着主导地位。洗簸箕、打糍粑、斩白鸡等传统祈福祭祀行为依旧出现在当天的节庆活动中,当地人也用尔苏语言诠释着这一切。

独具民族特色的节庆活动,吸引了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在节日活动上祭祀、歌舞等,充分展示了环山鸡节的文化魅力,引起众多摄影爱好者的极大关注。

今年环山鸡节,来自成都的游客陈静一直跟在祭祀的队伍之中,拍照、询问、记录,她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有些东西就应该让更多的人知晓。”陈静若有所思地说。

“环山鸡节”是石棉县尔苏藏族每年农历八月举行的传统节日,也是尔苏人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传承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2007年,“环山鸡节”入选为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如今的“萨巴”大都年老,“萨巴”的传承也被提上了日程。“我已教授了几个徒弟,他们完全能够独当一面。”话至此,王志全笑由心生。

近年来,每年举行的环山鸡节,吸引数万名中外游客、学者来石棉体验乡村旅游。多彩而又神秘的文化,新兴而又多元的产业,促进了石棉旅游发展。

江坝村以挖掘、保护和传承优秀尔苏藏族传统文化为根本,用民族文化这条主线,将旅游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连接在一起,形成相对完备的产业体系。

“头顶一片天,民族一家亲。要让江坝村致富奔小康的‘金果果’,成为各族群众共同享用的‘金果果’。”王建康说。

画好“同心圆”

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

原来的碎石泥路,换成了干净通畅的水泥道路;

原来与外界隔绝的乡村,如今手机、电视、网络已经普及;

旅游的接待设施,也从无到有,并且充满了藏家的风味;

经过规划的江坝堡子,藏家风貌更加浓郁迷人。

而且,许多专家开始着手对这里的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并且不断地找到新的发现……

近年来,江坝村确立了“抓班子、强队伍、抓载体、夯基础,促经济、求发展”的工作思路,成功创建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江坝村每年都要自发举办“环山鸡节”,尔苏藏族文化展现了独特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

为了更好地发展江坝村文化旅游项目,石棉县聘请专家进行了科学规划设计,充分挖掘当地传统生活中的乡村景观与民俗景观要素,围绕松林河流域生态博物馆、民俗古村落建设规划,结合中国传统村落建设规划,努力将蟹螺堡子打造成独具尔苏文化色彩的民俗风情体验地、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地和生态观光与室外运动体验地。

乡村道路阡陌纵横,在江坝村勾勒出一幅绚丽多彩的田园诗画,在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江坝新村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是当地的一张靓丽名片、重要品牌,我们将进一步巩固提升创建成果,坚持共创共建共享,积极探索少数民族乡村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蟹螺乡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今后的工作中,江坝村将更加团结一心,积极争取项目、改善民生,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和旅游产业,全力挖掘、保护、传承和发扬尔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全力构建和谐江坝、魅力江坝。

雅安日报记者 石雨川 采写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新闻推荐

建设高标准农田 巩固提升脱贫攻坚工作成效

雅安日报讯近日,位于石棉县美罗乡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标志着美罗乡朝着高效节水灌溉又迈进了一步。这是美罗...

石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石棉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