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经济“微”产业 致富法宝见真章
7月18日,来到石棉县永和乡大林村,村里的中药花开了,紫的、黄的、红的甚是好看,这些装点着村貌的中药材,现在成了当地的“聚宝盆”。
这种利用房前屋后零散土地发展产业的模式,被称为庭院经济。目前,石棉县已发展庭院经济2300亩,涉及农户7500户左右,其中贫困户650多户,主要是利用房前屋后、房屋四周、院落、房顶等种植中药材、蔬菜、花卉和畜禽养殖、庭院养蜂等。近年来,石棉县在贫困村利用农村庭院闲置土地发展庭院经济促进乡村振兴,增加贫困村长期可持续发展“造血”功能,探索新型山区立体式复合产业乡村振兴发展模式。
这其中不得不提到的便是该县永和乡的庭院经济,作为全县较早发展庭院经济的乡镇,永和乡依托65亩中药材基地示范带动作用,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积极鼓励村民利用房前屋后栽种中药材,形成产业中药材连片种植。
熊德刚栽种的中药材盆栽
小盆景大产业
庭院经济促增收
早上5点,早起的山风吹在人身上还有些凉意,家住永和乡大林村4组的张道芬便为自家院坝里栽种的中药材盆景锄草,趁着太阳没出来多干点活。
以往想要靠发展养猪产业脱贫致富的张道芬一家,由于缺乏技术和资金,投入了物力人力效果不佳,一度陷入困境。
“2015年至2018年四年间售卖中药材仅有6万元左右的收入,非常少,跟现在发展中药材盆景带来的效益简直没法比。”张道芬说,2018年转变发展思路后,她家利用房前屋后栽满了中药材盆景,靠近3亩的庭院经济,今年预计可带来2万元左右的收入。
说起大林村的庭院经济发展,这其中不得不提到的便是该村的致富带头人熊德刚,是他尝试发展的庭院经济,让当地村民看到了致富增收的希望。
种植脱贫“良药”
田里栽满致富苗
白芨、黄精、桔梗、重楼、石斛……走进熊德刚的庭院内,大小的盆内种满了品种不一的中药材,顺应着时节开出颜色各异的花朵,甚是好看。这些药用价值高、观赏价值更高的盆景,是熊德刚发展的庭院经济模式,也是大林村脱贫致富的又一法宝。
“利用庭院发展中药材,不仅利用了空间,绿化了环境,又有了经济收入,以前卖50元/盆的黄草,经过设计变成盆景就能卖200元。以前40元/公斤的石斛,装上盆子再加以设计就能卖到200元/盆,既可以观赏又有实用价值,一举多得。”熊德刚展示着他的“聚宝盆”,将经济性和观赏性结合,看着熊德刚的中药盆栽销路走红,村民们也跟着干了起来。
说起为何要发展中药盆栽,熊德刚说这还要源于其庭院种植兰花的经验。“兰花盆栽既然畅销,那么换下内容种成中药呢?”有了这一想法,2014年他便牵头组织大林村4组5户人联合成立了永旺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展中药材家庭种植,为大林村中药材产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为了打开更为广阔的市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2017年在石棉县科技部门、永和乡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在技术较成熟、市场前景好的基础上,建成一座现代化、标准化的中药材育种大棚。目前,大棚已累计出产石斛、白芨、重楼等幼苗1500余万株,总价值超500万元。
2017年底,熊德刚成功将中药材幼苗移植到流转的65亩林地进行规模种植,在有土壤的区域种上白芨、重楼等药材,在岩石上种植石斛,可以想见,待到收成时这片种植地带来的效益将非常可观。
“2018年大规模发展中药材种植后,全村已有150亩的种植面积,合作社成员经常下到农户家中提供技术帮助,基本上从栽种到管护都提供了支持。”熊德刚说,为农户免费提供技术,并给其提供种苗和解决销路问题,大林村的中药材种植越来越红火。
“今年我们计划投入资金,依托大林村的中药材基地,引导大林村、白马村的农户大力发展中药材经济,现已有20户村民加入。同样,我们还计划到周边区县推广永旺中药材基地的育苗计划,帮助打开市场销售中药材种苗。”永和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姜磊说。
石棉县由于山多地少,耕种条件差,如何利用可耕种地助力农民致富增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力发展庭院经济自然成为中高山地区脱贫、发展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
雅安日报记者吴丹
新闻推荐
7月22日中午,四川启动防汛IV级应急响应。这是今年来四川省第二次启动防汛IV级应急响应,距离7月20日17时省防指宣布结束首次...
石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石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