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产业项目生根发芽贫困村摘帽有道

雅安日报 2017-11-19 11:49 大字

众所周知,“输血式”扶贫不长久,“造血式”扶贫才是脱贫根本之路。产业发展能为贫困户输入“造血干细胞”,只有产业发展良好,才能让贫困户稳步脱贫。脱贫攻坚以来,一个个产业项目在雅安市200余个贫困村中生根发芽,为雅安市脱贫攻坚工作打下良好的根基。如今,产业项目发展如何?贫困户得到回报了吗?贫困村的产业符合当地实际吗?近日,记者到雅安市部分贫困村进行了实地探访。

雨城区孔坪乡柏香村:

产业发展托起新希望

雷竹挑起脱贫重任

一丘丘翻耕的土地散发着泥土的清香,一片片雷竹苗亭亭玉立,扮靓原本荒芜的田地,也照亮了雨城区孔坪乡柏香村村民的致富梦。

14日一大早,孔坪乡柏香村群众已经在田间地头忙碌。

QQ图片20171119110201.png

林区道路修通后,村里的林竹能换钱了。

有信心才压不垮

三十而立的徐昭斌是柏香村的贫困户,尽管脸上有着与年龄不相符的沧桑,但是他的眼神和眉宇间却流露出坚毅和果敢。

14日,在前往徐昭斌的雷竹地途中,一个贫困户的脱贫故事展开在记者眼前。

说起脱贫的过程,这位农村汉子说:“脱贫,首先在自己心里要有脱贫的信心,可不能被贫困这座山把腰压弯了。”

以前,柏香村没有支柱产业,村民主要靠外出务工维生。徐昭斌一人在外务工,留下残疾的妻子、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在家。

徐昭斌的父亲徐义君因为意外患上脑瘫。为了救治父亲,全家花光积蓄,欠下外债。为了照顾父亲和孩子,徐昭斌只好返家,失去经济来源的一家人生活窘迫难熬。

在脱贫攻坚中,徐昭斌家被定为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随后,扶贫组结合实际,为他制定了发展雷竹、猕猴桃和搞养殖相结合的脱贫方案。

“以前没有公路,想发展产业很难。”徐昭斌说,听说发展雷竹收益可观就动心了。

挖坑、栽竹、培土……领到种苗后,徐昭斌迫不及待地发展起致富产业。

种上雷竹,再将猕猴桃种植、鸡鸭养殖结合起来,徐昭斌走上综合产业发展之路。

如今,徐昭斌一个人管理雷竹地,但一年只需要进行两次施肥。“比种猕猴桃还轻松。”徐昭斌说,雷竹种植是粗放型管理,不需要专门去管理,空闲时间他还可以外出打零工。

“这是我过得最为充实,也是收获最多的一年。”今年,徐昭斌一家成功脱贫销号。

谈起未来,徐昭斌说:“等到第三年春天,竹林里就会遍地新笋。到时候,收入会‘噌噌噌\’往上涨。”

雷竹产业效益可观

初冬的风带着寒意,但柏香村的绿意仍扑面而来。

14日,跟随柏香村第一书记李定亮,记者来到该村雷竹基地。连片的雷竹生长得郁郁葱葱,翠绿的山梁下是成片的猕猴桃。所到之处,不少村民忙着栽种雷竹,或忙着管护猕猴桃。

看着破土而出的嫩竹,李定亮说:“再过一年,这些竹子就可以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法宝了。”

雷竹种植是柏香村的扶贫开发项目。2015年底,该村初步选定28户农户种植雷竹30亩,以每亩补助900元的方式给予帮扶。

“雷竹苗运到当天,村民情绪高涨,连夜种植。”李定亮说,雷竹是以采摘竹笋为主的优良笋种,具有出笋早、产量高、笋期长、笋味美、适应性强等特点,同时还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商品价值;雷竹笋是餐桌上颇受欢迎的美味佳肴,雷竹又可作为竹材使用;当雷竹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还可销售雷竹幼苗。

“雷竹对农民而言,是取之不尽的‘绿色银行\’;对于当地人居生态而言,是四季清新的‘天然氧吧\’。”李定亮说,目前,柏香村雷竹长势良好,大部分已抽出新叶,预计两年后投产,每亩每年将为贫困户增加3000元收入。此外,雷竹新造林两三年就有收入,第四年可成林,第五年达到高产,每亩最高产量可达1500多公斤,如果采用增温早出覆盖技术,产值还会更高。同时,雷竹种植可以精细化也可以粗放式管理,每亩用工只需20个劳动日,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都不错。

产业互补蓬勃发展

近年来,该村在脱贫攻坚中修通村道,走雷竹、猕猴桃种植,山鸡养殖等多元化产业发展道路,贫困户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村级活动室、活动院坝、村图书室也相继打造完成,村民农闲时有了好去处。

2016年,柏香村成功摘掉贫困村的帽子,还成功创建为市级“四好村”。

“有了这条林区道路,村里的慈竹能换钱了。”李定亮指着一条盘旋上山的水泥路介绍,一直以来,由于道路不通,柏香村村民种在高山的慈竹难以转化成经济效益,曾是当地村民的心病。

脱贫攻坚中,对口帮扶单位市林业局确定了帮助柏香村修通林区道路的目标,打通连接该村4组到7组的通组林区道路。2016年10月,长6.8公里的林区道路具备通行能力,村民积极想办法将生长在林区的竹子变成竹材。如今行走在柏香村村道上,沿途皆是村民将一捆捆慈竹搬上卡车的火热场景。“去年,不少家庭光卖竹子就收入2万元以上。”李定亮说。

道路通了,该村又引导村民因地制宜发展更具经济价值的雷竹,这个产业也激发了村民利用撂荒坡地“下金蛋”。

路在脚下,希望在前。柏香村的脱贫攻坚仍在持续发力——兴建猕猴桃“三个一”党建示范项目种植基地,大包山种植养殖合作社带领农户抱团发展,村民积极支持和参与脱贫攻坚产业发展,贫困户的致富愿望和行动越来越强烈……

石棉县美罗乡牟家村:

打产业脱贫“组合拳”

描绘贫困村发展新蓝图

产业扶贫是贫困户摆脱贫困,实现增收致富的基础。如何充分利用丰富的绿色生态资源,让缺资金又缺技术的贫困户稳步走上产业脱贫致富路?

石棉县美罗乡牟家村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条“一组一品”的绿色扶贫之路,让产业扶贫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释放效益。

种植产业点燃生活新希望

15日,天蒙蒙亮,六旬老人曾奇明拿着一把剪刀出门了。老人步履矫健,精神矍铄。

走到自家猕猴桃地,因为雨后道路泞泥,曾奇明高一脚矮一脚地踩进土里,拿出剪刀开始修枝剪叶。

blob.png

石棉县美罗乡牟家村村民采摘猕猴桃。

“致富就靠这些金果果了。”看着明年即将挂果的猕猴桃,曾奇明说,“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摆脱贫困,重燃对生活的希望。”

2015年春天,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曾奇明把带着全家希望的350株枇杷树扎根在牟家村的山坡上;2016年,帮扶单位和乡政府又送来帮扶资金,用于其种植猕猴桃。

曾奇明和老伴把全部的心思用在猕猴桃、枇杷的种植上,松土施肥、修枝剪叶、人工授粉等都亲力亲为;果树的生长过程中全部使用农家肥,加上平时悉心照料和树木没有遇到病虫害,不需要打药,果实绿色生态。

今年,曾奇明悉心照料的枇杷丰收,收入4万元。“等到猕猴桃挂果后,一家人最少收入5万元,这在三年前做梦都不敢想。”

“村干部和帮扶部门经常来帮忙我解决实际困难。前段时间,猕猴桃叶子发黄卷边,村上帮我联系专家前来及时解决。”曾奇明说。

党建扶贫激发脱贫动力

持续几天的阴雨暂歇,太阳露出久违的笑脸。

牟家村村委会对面的“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大红横幅格外醒目。

在村委会办公室,第一书记王宁说:“只有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班子强、产业兴,因人因户对症下药才能真正实现贫困户脱贫”。

该村是典型的农业村,拥有耕地1700余亩,以枇杷、猕猴桃和茶叶种植为主导产业,目前已形成村南种果、村北种茶的产业格局。

“先让大多数人富裕起来,其余因各种因素致贫的贫困户再大力帮扶,这样大家的日子就都好过了。”说到如何区别对待,王宁强调了党支部的重要性,“这时候就要发挥党支部的作用了,具体说,就是党支部带领、党员献爱心。我们发动党支部所有成员和有能力的党员,与贫困户结对子,一个帮扶、一个扶志。针对有思想问题的部分贫困户,就到他家做思想工作,直到把思想问题解决。”

“要让贫困户激发内生动力,就要把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对于贫困退出户,要用发展产业这个根基促使他们退出后不再返贫。”王宁说。

“一组一品” 打造绿色扶贫路

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牟家村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杠杆,抓实产业扶贫,全力打好脱贫增收“组合拳”,让66户217名贫困户从中受益。

2015年,该村因地制宜,全面实施“一组一品”,即每个组根据自身产业特色,因地制宜地选择一个产业作为脱贫产业,并努力形成规模。

牟家村在脱贫攻坚中,开创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生态扶贫模式。基于牟家村村民有枇杷、茶叶、猕猴桃种植经验,加上土质检测报告,该村最终决定通过三种特色种植产业脱贫,分别在各组组织成立枇杷种植示范基地、茶叶示范基地、猕猴桃示范基地;产业化的经营模式,进一步提高了当地群众的组织化水平和收入水平,有效地解决了销售难题等,促进了特色产业发展。

截至目前,该村以枇杷、茶叶、猕猴桃等为主的林业产业示范基地达500多亩,其中枇杷300亩、茶叶100亩、猕猴桃100亩,辐射100%的贫困户。

未来,牟家村将把旅游产业融入到扶贫工作中,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深入挖掘丰富的旅游资源,农旅融合,辐射带动贫困户脱贫。

“脱贫不是问题,让贫困户树立致富奔康的信心,才是工作组现在要考虑的问题。”王宁说。

雅安日报记者 石雨川


新闻推荐

石棉十年污染真的无解吗?

■大雄近日,媒体发表的一篇题为《雅安石棉十年污染之困:儿童血铅超标浑身长疹》的文章在网上刷屏。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环境污染只不过夺走了青山绿水,或者给出行带来不便,但对于一些受到污染影响的亲历...

石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石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