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德润万家 美在雅安

雅安日报 2017-10-09 11:50 大字

在人们的视线之外,有那么一群人,默默地做着自认为该做的“小事”,或助人为乐,或见义勇为,或诚实守信,或敬业奉献,或孝老爱亲……

他们是平凡的“小人物”,却在做着了不起的“大事业”,一件件普通的小事,就像燎原的星星之火,带动社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不久前,由雅安市文明办主办的“德润万家 美在雅安”弘扬新风正气,传递好人精神“雅安好人”全媒体展示活动颁奖仪式在市文化中心举行,评选出了2016年度20位“雅安好人”,展示了他们平凡却又伟大的故事。

孝老爱亲篇

凡人善举 人间大爱

安锋,彝族人,雅安市石棉县蟹螺藏族乡大坪村村民,现任大坪村党支部书记。

弟弟、弟媳离异外出,留下了两个孩子,是他抚养侄儿;弟弟去世,留下了两个孩子,孩子母亲改嫁,还是他毅然担负起了养育孩子的责任。2009年至今,安锋抚养4个侄儿侄女、自己3个孩子和赡养自己母亲的艰辛,是常人难以体会的,他们夫妇也因此受到大家广泛赞誉。

2009年,安锋的弟弟、弟媳离异,两人离异后都离家外出,至今未曾与家里有过任何联系,家人也不知他们的任何信息。两人离异后,留下两个还在上小学的孩子无人照料。2009年,正值“5·12”汶川特大地震农房重建时期,安锋家的旧房因地震严重损毁,夫妻两人正东拼西凑借钱准备重建房屋,家中可谓一贫如洗。但是,尽管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安锋还是和妻子商量,将抚养侄儿的责任揽到自己的肩上。2011年,安锋的弟弟去世,弟弟妻子迫于生活压力,离家外出,又留下两个无人照料的孩子,安锋又将两个孩子接来家中,和自己的三个儿女和之前的两个侄子一起抚养,一大家子相依为命,他把7个孩子视作家庭和自己未来的希望,不论家中生活如何困难,坚持让7个孩子上学。

点赞安锋:

你是那样义无反顾,哪怕心力交瘁,

你是那样敢于担当,哪怕时光漫长,

你博大的胸怀,仁厚的挚爱,

似和风,如细雨,更像春天的阳光,

不抛弃,不放弃,学习你的无私,

生活就永远充满力量!

无怨无悔 躬行孝义

段国芬,名山区新民路新城社区居民。

2013年10月,段国芬的母亲因多年糖尿病诱发的胰腺癌住院治疗,同一时间,公婆吴秀英突发脑溢血,面对困境她没有怨言。公婆吃喝拉撒全在床上,右半身的瘫痪使她失去了行动能力。段国芬便每天变着花样做三顿饭,再为公婆擦洗身体。因为病痛折磨导致公婆神志不清,有时一天需要换洗多次衣服和被褥。公婆不爱吃蔬菜,又不爱喝水,导致公婆便秘越来越严重,段国芬就劝公婆每天多喝水,多吃蔬菜,还为她四处寻找通便茶缓解便秘。

公婆经常无缘无故发脾气,不愿意吃饭。有时候遇到熟人关心她的病情,她不能言语表达,就一个人默默哭泣。这时,段国芬就不停开导她,陪她看喜欢的京剧频道,给她讲笑话,逗公婆开心。右半身瘫痪导致公婆不能用右手吃东西,要强的她又不愿意天天让人喂,段国芬为了不让公婆难受,自己也每天陪着公婆用左手吃饭。

经过康复治疗,公婆现在能自己一人挪着走动了,吃饭也可以自己用汤匙慢慢吃,精神状态一天比一天好。周围的邻居提到段国芬也都是竖起大拇指。段国芬认为孝顺父母是应尽的责任,自己只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事。

点赞段国芬:

你用日日夜夜的付出,

履行了我们民族古老的训示,

百善孝为先,真情换得人间温暖,

大爱无疆,大爱亦无言,

敬仰你为人子女的默默付出,

树立起中华美德薪火相传的好榜样!

无私姑母显大爱呵护侄儿一生无求

高克英,88岁(2016年逝),天全县城厢镇梅子村一组人。抚养兄嫂早逝而留下的一双侄儿,她一生无求,终身未嫁。

那年,她22岁,兄嫂双双早逝,留下一双侄儿,哥哥7岁,弟弟1岁,作为姑姑,她完全可以选择有自己别样的生活和人生,但是,她没有选择出嫁,而是留下,毅然用一生的时光换来一双侄儿的成长,给了两侄儿第二次生命!

如今,高克英抚养的高明昌、高明贵已进入古稀之年,他们的孩子现在都已成家立业,在天全县多功乡分别经营着两家传统乌木根雕店。

兄弟俩的姑姑高克英,也早已成了兄弟俩的子孙们口中的姑奶、祖奶奶,然而,在高明昌、高明贵两位老人的心中,她,依然是他们心中那个至高无上的“阿爹”,无人替代!这个阿爹,不仅是天全方言中对姑姑的称呼,更是兄弟俩发自内心对再生父母最特殊、最质朴的感恩语言!

致敬高克英:

你有一颗圣母般的女人之心,

即便含辛茹苦,终身未嫁,

你照样是慈爱而高贵的母亲;

你的故事春风般传扬,

以你一生奉献的爱心为榜样。

我们将感恩奋进,为生命喝彩!

拳拳孝心苦中甜浓浓真情暖人心

高翔,农业部门职工。他担负着全家上下的重担,照顾瘫痪卧床老父亲、年迈多病的老母亲、体弱孤独的老岳母以及患有精神疾病、失婚丧失劳动力的2个弟弟……作为家里唯一的支柱,高翔付出了许多艰辛。

2004年,不幸降临到了父亲身上,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打倒了这位老人坚强的身躯,瘫痪、昏迷、半失语随之而来。为了减轻父亲的病痛,使老人早日康复,他四处求医。自父亲病倒后,他每天早晨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为父亲洗脸擦身、换洗衣服;下班赶回家为父亲做饭、喂饭;为老人翻身、洗澡,倒屎倒尿。

他的大弟患有精神分裂症,长期需要药物控制,因为这个原因,至今未婚;二弟因为患病,丧失劳动能力,妻子与其离婚,只留下二弟与女儿。作为家庭的顶梁柱,高翔勇敢地把这一份责任、亲情与义务担当起来。

点赞高翔:

你以一颗善良感恩的心,

一份孝亲敬老的爱,

一份关爱兄弟的情,

维系着这个实属不易的家庭,

当你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站立着是顶天的柱,

横下来是承重的梁,

你把男子汉的责任塑造得如此淋漓尽致。

姜可云在“雅安好人”颁奖仪式上雅安日报记者 郝立艺 摄

花甲女婿照顾九旬岳母 好女婿胜过亲生儿

姜可云,石棉县迎政乡新民村二组村民。

姜可云在妻子去世后,将其岳母汤万珍接到家中供养,独自细心照顾岳母十余年,从无怨言。汤万珍现年90岁,患有高血压和老年痴呆症,生活不能自理,衣食住行都需要人照顾。

姜可云都已经年近70,本应安享天年,受到照顾,可子女常年在外,姜可云只有接下重担,十余年如一日细心照料岳母。

每天早上姜可云就早早起床,打扫卫生,烧好热水,为汤万珍穿衣洗脸。由于汤万珍年迈牙齿不好,不能吃硬米饭,姜可云每顿饭单独为她做稀饭,再加一个鸡蛋或是几样青菜,保证老人的营养。照顾完汤万珍之后,他才忙碌着给自己做饭,收拾好锅碗后,他又开始煮猪食喂猪、拌玉米粉和糠喂鸡,之后又下地里干农活,浇灌核桃和猕猴桃树苗。

点赞姜可云:

你从不畏惧生活艰辛,

让岳母享受到至爱亲情,

不为图利,更不为名,

人间自有真情常在,

谁还能说女婿不如儿子亲,

以和谐美满的名义向你致敬,

你的义举,让人间大爱叶茂根深!

李天琼照顾小叔子穿衣起床

大爱无声 真情暖人心

李天琼,天全县两路乡两路口村三组村民。

1982年,李天琼从甘孜州泸定县嫁入雅安市天全县两路乡村民毛加贵家。从此,三十余年间,她一直照顾智障丈夫,智障残疾小叔子,用心照顾瘫痪无生活能力的公公15年。在李天琼的照顾之下,一家人生活不断改善。

2000年,家中公公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2001年,李天琼婆婆过世,家中劳动力仅仅剩李天琼(儿子在成都当保安,每月勉强能维持自己生活),照顾全家的担子压在了她一个人肩上。李天琼就这样每天重复着:早上起床,首先把早饭做好,然后照顾小叔子起床,接着帮公公擦拭身体,清理大小便,给他喂饭。

“4·20”芦山强烈地震后,在乡党委、政府的关心帮助下,李天琼与智障丈夫一起在二郎山种植山葵20亩,并于2014年10月搬进了新建在两路口村二组的新房,生活也开始好转。

点赞李天琼:

三十五年的时光多么漫长,

三十五年的困难难以想象,

你将倾心之爱作为生活的向导,

以柔情和坚忍撑持一个困苦的家庭,

你不仅为生活带来希望,

更为世人奉献出传统美德的精神之光!

唐全英为残疾儿子周文穿衣

母爱天空 大爱无疆

唐全英,汉源县顺河彝族乡洛尔村4组村民。唐全英的儿子叫周文,周文是一个不幸而又幸福的孩子,从小患上疾病造成智力2级、肢体3级残疾。从周文两三岁开始,他们就踏上了漫长的求医路。家中本不宽裕,求医问药花光了家中所有积蓄,生活陷入拮据。在照顾儿子的同时,唐全英还得照顾七八十岁的公公婆婆,唐全英孝老爱亲的言行打动着村里人。

点赞唐全英:

你用二十多年的守望,

抚养一个残疾儿子成人,

拥有常人难以承受的坚强,

才能将母爱谱写成这样一曲动人的旋律,

在母爱的世界,没有残疾,

在爱心的世界,生活总是充满阳光!

教师罗兴美

助人为乐篇

身残志坚为爱撑起一片天

罗兴美,石棉县美罗乡中心小学老师。

罗兴美在9岁的时候,由于一次医疗事故,她失去了右臂 ,造成肢体三级残疾,大学毕业后积极响应国家到西部去的号召,成为一名志愿者回到自己的家乡支教。

在支教过程中,她不仅刻苦研究教学,做一名好老师,还拿出自己为数不多的补助给学生购买学习用具,义务为他们辅导功课、家访,多方面了解他们,深受学生和家长喜爱。

在父亲的鼓励和支持下,罗兴美努力振作起来,热爱生活,刻苦学习。大学毕业前,“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深深触动了罗兴美。

她决定回到家乡一个偏远山区担任支教志愿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家乡人民的养育之恩。

罗兴美尽自己的全力去帮助其他孩子解决求学路上的种种困难。她对那些残疾的、贫困的、单亲的学生,经济并不宽裕的她会拿出自己的生活补贴帮助他们,还义务为他们辅导功课。

罗兴美也是学生们自立自强的表率,她通过自己的努力,今年考上石棉县美罗乡中心小学教师岗位,身份从西部志愿者转变了,但她的初心不变,愿做一支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孩子们前进的路。

点赞罗兴美:

向你美丽的名字致敬,

在那个偏远的小山村,

身体残疾的你就站在那里,

陪伴你的是长久的寂寞和清贫,

你却将兴盛和美丽的梦想,

扎根在三尺讲台上,

点亮乡村孩子们追寻未来的心灵,

你就是兴盛与美丽的诗和远方!

刘华诚在“雅安好人”颁奖仪式上雅安日报记者 郝立艺 摄

耄耋老人 扶贫济困暖人间

刘华诚,现年81岁,1996年7月从雨城区工商联党组书记、副会长、秘书长岗位退休,现任雨城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关爱工作团团长。

刘华诚从2001年4月关爱团成立担任团长到现在已有十几个年头,在他的带领下,关爱团成员由最初的3人增至现在的52名。十几年来,他尽心尽力,做一些有益于社会和群众的关爱工作,受到各级领导肯定。所负责的工商联关工委,先后被省、市、区关爱工作团评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个人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2015年7月)、省优秀老干部志愿者(2014年1月)、省光彩事业先进个人(1996年)、全市老干部志愿服务先进个人(2014年3月)和市、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区优秀共产党员和市老龄工作先进个人。

早在1995年,四川日报报道了雨城区康藏路一居民儿子考上重点大学,因无学费钱,全家人一筹莫展。刘华诚了解情况后,立即联系到民营企业家黄启人一次性资助这位贫困学生5000元,使他圆了大学梦。这也是他资助的第一个学生。从此以后,黄启人每年都要资助贫困学生,十多年来仅资助贫困学生进中学、上大学的就有300多名。

“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刘华诚召集关爱团“五老”志愿者动员为受灾群众献爱心,先后三次组织17人到上里、中里慰问9户灾民,送去物资及现金5800元。

关爱活动既不是古稀老人必须干的事,也不是党委、政府下的“硬指标”,但是,扶贫济困、做好事、做善事的工作在刘华诚心中从未中断过。只要知道哪里有需要帮助的群众,哪里有难题,他就主动牵线搭桥,联络社会爱心人士,尽力协助帮扶。

点赞刘华诚:

你是一位可敬的耄耋老人,

本该神清气爽安享清闲,

你偏要在志愿帮扶的征途上风雨兼程,

救困扶危,你不畏艰辛,

助人为乐,你捧出真情,

你以爱心为笔,书写出大爱人生!

捐献遗体和眼角膜 感恩回馈社会

谢晓莉,生前为芦山县双石镇双河村新街组村民。

四年前,“ 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乡亲们从废墟中救出她和儿子,社会爱心捐助帮她渡过抗癌难关,而今她却永远离开了我们。

她用特殊方式感恩社会。谢晓莉系乳腺癌症患者,2016年4月4日上午11时左右,芦山县双石镇双河村新街组,47岁的谢晓莉永远闭上了眼睛。按照其生前遗愿,她的眼角膜和遗体都将进行捐赠。当日下午4时许,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和成都康桥眼科医院的两辆救护车来到双河村,接受谢晓莉的遗体和眼角膜捐赠。

“她是在用这种方式感恩,回馈社会。”谢晓莉的丈夫陈福军说,妻子捐赠眼角膜和遗体是有原因的。“4·20”芦山强烈地震中,原本老旧的砖木房轰然倒塌,为保护儿子,她用自己的脊背挡住了垮塌的横梁和砖瓦,最后被乡亲们从废墟里救了出来。震后半个月,谢晓莉发现胸口有个包块,经医生检查后确认,癌症复发。至此,谢晓莉的病情急转直下,癌细胞扩散到淋巴,2015年1月转移为骨癌。

2014年,陈福军被检查出患有脑瘤,这个不幸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因为没有费用再进行医治,本该进行两次手术的陈福军,只进行了一次手术,当时,谢晓莉一家的情况被驻扎在双石镇救援的志愿者了解后,大家开始关注这个家庭,社会捐款、爱心企业捐助……一系列善行善举支撑起这个家庭渡过难关。

“欠了那么多的恩情,我想再做点什么。”陈福军说,谢晓莉在世时,常念叨这句话,后来才有了捐赠遗体和眼角膜的决定。谢晓莉的捐赠在互联网公益群里引起了极大反响。当天,网友们都在祝福谢晓莉一路走好,甚至有爱心人士通过微信转账,送上爱心资金。

陈福军表示,有那么多爱心人士的关怀,他今后一定会抚育孩子长大成才,回馈社会,把爱心传递下去。

致敬谢晓莉:

清晨的钟声和飞翔的鸟儿,

请把我们的敬意带往天堂,

你说,欠了那么多的恩情,我想再做点什么,

你做到了,你不欠这个世界,

而是留下了一笔无价的财富,

告诫我们,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对光明的向往!

当代愚公 造福百姓

郑朝贵,雨城区供销社退休职工,退休后返乡定居。

他是一名老党员,从2009年开始,退休在家的他,带领当地村民奋战3年,修通了张山村通往大山外的一条水泥路,实现了祖祖辈辈几代人的夙愿,辐射带动雨城区、名山区以及眉山市洪雅县周边几千名村民。如今,在党委政府带领当地群众积极推动脱贫攻坚之际,他又发挥余热,给村民讲政策、作动员,投身到产业发展的浪潮中。

退休在家的郑朝贵,看着张山村已经存在了10年毛坯路,村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状况,心里满是焦急。年迈的郑朝贵做“当代愚公”,从2009年,他与65岁妻子自筹资金,出人出力,开始了艰辛的修路之旅。

取边沟、铺路面、请人炸石砌坎、联系车辆拖渣运石……每天,郑朝贵不顾年事已高,带头出力,吃住在工地,连他的妻子也在工地上帮着煮饭。在他的影响下,当地不少村民起早摸黑,忙得不可开交。那段时间,挖掘机挖到哪里,义务工便投到哪里。

如今公路投入使用,每天有不少经销商,乘坐车辆上门购买茶叶鲜叶、竹片、木材等农副产品。当地一位村民说,要想富,先修路,感谢郑朝贵老人!感谢党委、政府为村民办实事,有了这条路,终于不再“守着金山要饭吃了”。

点赞郑朝贵:

你依然拥有激情燃烧的力量,

决不辜负全村老百姓的期望,

改变农村面貌,你依然是愚公,

修路勇为先锋,你依然是榜样,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你证明了老党员的忠诚和担当!

雅安日报记者 杨瑞

新闻推荐

坚守安全底线 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雅安日报讯20日,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鞠波一行来雅,调研检查雅安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和产业发展情况,要求坚守食品药品安全底线,不断强化监管职能,狠抓薄弱环节,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

石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石棉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