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碗村找到脱贫“密码”
今年,对于雨城区青江街道张碗村来说,时时都是惊喜,处处都在收获。
张碗村以山地为主,坡度大,粮食产量低。曾经,贫困是压在张碗村头上的一座山。后来,通过党委政府的政策帮扶,张碗村人人都端上了属于自己的饭碗。端上不等于端稳,张碗村进行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探索,张碗人也靠奋斗和拼搏找到了脱贫致富的“密码”。
村民积极发展养殖产业(资料图片)
脱贫路上干劲足
11月初,张碗村3组村民谢远富销售了10余头商品猪。几万块钱的销售收入,让谢远富很激动。
短暂的欣喜过后,谢远富再次走到猪舍,仔细地打扫起猪舍。
2013年,谢远富被识别为贫困户。在政策的帮扶下,谢远富坚定地走上了养猪这条路。饲养规模从2头能繁母猪逐步扩大到如今的30余头能繁母猪,近100头生猪。去年,谢远富拿出多年的积蓄,在村道和养猪场之间修建了一条长150米的机耕道,道路两旁的山坡上种满了六月雪梨,梨树下又养起了鸡,谢远富的致富路越走越广阔。
“脱贫,哪有什么捷径可走,必须每一步都踩踏实。”这是谢远富常挂嘴边的话语。于是,谢远富选择更加勤奋、更加用心地经营好自己的养殖场。
张碗村以坡地为主,加上生态环境好,养鸡成了张碗村的一大特色。张碗村7组71岁的杨远祥,在自家屋后的房檐下用1.5公斤钉子、20根木头、几百节竹子,花了半个月时间搭了一个离地一米高的鸡舍,他管这种养鸡方式叫“空中养鸡”。
“空中鸡舍”是小鸡仔的专属游乐场。
“不受潮、不受冻,还好打理,你说我这个主意棒不棒。”杨远祥说,环境卫生好、阳光充足,小鸡的成活率才高。
杨远祥家中养了70多只鸡,公鸡母鸡各一半。其中,40只是自己买的,剩下30只是村里发放的。
因为养鸡有经验,杨远祥饲养的公鸡出栏就销空,母鸡一个月可以产近200枚鸡蛋,不预定还买不到。
今年,杨远祥光卖鸡蛋就有3000多元的收入。不仅如此,杨远祥种植的3亩脆红李也挂了果,味道还不错。
脱贫路不好走,但走过这条路的人都知道,除了政策帮扶,还需要奋斗,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坚定信心定致富
“给我5年时间,干不好,我辞职!”5年前,张碗村的村民代表大会上,新上任的张碗村党支部书记杨海在张碗村村民面前郑重承诺。
那年,群山包围、饮水困难、产业基础薄弱的张碗村还是省级贫困村。敢想、敢闯、敢做的杨海刚刚27岁。
在村民大会上,“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产业”的“花果张碗”发展模式得到全票通过。
5年的时间,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张碗村一碗果蔬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引导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通过一名党员带2户农户2户贫困户的方式,从环境卫生到产业发展进行结对帮扶。全村280多户村民全部纳入合作社范畴。
合作社种什么?
“长期产业有六月雪梨、脆红李、藤椒,短期产业则是种植林下蔬菜,同时,通过中期的家禽养殖,形成‘长中短’的产业发展模式。”杨海说。
7月14日,张碗村一碗果蔬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在雨城区农业农村局的帮助下成功入驻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真实有效录入合作社信息、生产记录数据等,通过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出具了食用农产品合格证,让上市农产品有了“身份证”。
张碗村的村民更加坚定了发展的信心。今年,张碗村通过区域共建,社村大帮扶,依托张碗一碗果蔬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推行农户订单种植,蔬菜进小区,进大院,日销量达0.5吨,实现有货成堆卖,有钱成堆赚,走上了规模化发展的路子。
今年,张碗村六月雪梨试果成功,刚上市就被抢光;在市级联系帮扶单位支持下,雅安市农特产品扶贫超市(张碗农民菜直销店)正式开业,日均销售约2000元,单日最高达到4000余元。
对于未来,张碗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
依托张碗村“果树产业、蔬菜产业、养殖产业”三大特色产业,争取扶持集体经济发展资金100万元,建生鲜冷冻、生产、包装及电商销售一体化配套服务型冻库基地。通过一个中心点“张碗农产品集散中心”,整合周边席草、蒙泉、金鸡关三个村农产品保鲜、贮存、配送等业务,将村集体经济年利润的50%追加投入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50%用于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分红、公益性活动支出,实现双赢,双增收。
本报记者胡月
新闻推荐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雅安市雨城区第二中学校长庹庆明告诉记者,他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提交的《关于切实解决学...
雅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雅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