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分餐制 带动“新食尚”

雅安日报 2020-05-20 09:08 大字

5月17日至23日,是我国第6个“全民营养周”。近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全市开展了“合理膳食、免疫基石”2020全民营养周宣传活动。

全民营养周是为宣传营养健康理念、提高居民营养健康状况,而集中开展的营养教育和知识传播活动。活动以科学界的名义,号召和凝聚营养健康专业人员,汇集社会力量,在统一的时间,以统一的声音传播正确的知识,纠正误导,传播营养正能量。本次全民营养周活动旨在宣传和贯彻落实《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普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核心内容,发起“兴新食尚推行分餐预防疾病减少浪费”全民分餐制倡议。

最近,疫情的警钟让“分餐制”“公筷”等名词被重新提起。早在2003年,中国烹饪协会、中国饭店协会就提出了餐饮业分餐制经营服务规范;2016年,中国营养学会发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提出饮食新风尚,不浪费和分餐制;2019年,“健康中国”行动启动,公筷和分餐制又一次被强调。今年以来,我国多个城市聚集性疫情的发生,更是一次深刻的全民健康公开课。现在,“民以食为天,更以健康为先”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而分餐制也将成为新时代饮食文明撬动的关键点。

从80年代开始,对我国有较大影响的传染疾病,如毛蚶甲肝、SARS、H5N1禽流感、甲型H1N1禽流感、H7N9禽流感以及今年的新冠肺炎等,大都直接或间接与“吃”相关。由此可见,导致人体疾病的化学、生物、物理污染,通过食物或饮食方式,传播给人类后便会导致疾病的传播流行。

但就生物性来说,如病毒、细菌、寄生虫、昆虫和真菌等引起的污染,一部分是原发性的(食物本身污染,动物鸡瘟病毒、口蹄疫污染等),一部分是继发性的外源污染(加工导致、水源、苍蝇、制作者),第三则是密切接触而导致传染,例如感染者的双手传递接触的用品(水、食物),唾液、分泌物污染用品(筷子、碗、杯子等),以及近距离的呼吸、飞沫传播等。

不少研究表明,甲肝、禽流感、肠道病毒(诺如病毒)、幽门螺旋杆菌等可通过唾液传播,可以说,共食共饮是传染性疾病的温床。虽说病毒的存活受温度、湿度、pH值和需氧情况的影响,但对传染性疾病而言,预防、减少密切接触是有效途径。

近年来,在学校、托幼机构、食堂等都已实行了分餐或份儿饭制度。每人一份食品,定量定标,自己饭盒自己吃,这也为全社会分餐制迈进提供了样板。还有的食堂是自助餐形式,一人一盘、自助选择,也是一种形式的分餐方式,都值得提倡。

在家庭中,我们也应由家长或当日掌厨人布菜,根据家庭成员中成人和儿童体重和活动强度,合理搭配主食和菜肴,定量分配。一家人围坐一起,合理搭配一餐主食和菜肴,一眼了解一餐食量和膳食结构。在外就餐或聚餐时,还是以每人一份餐为好,这样既简单又节约。同时,也可实行公筷公勺,把吃饭当作一种自律的自主膳食行为,杜绝同器具分享,杜绝混吃、夹菜、共碗、共勺。分餐不仅体现个性化,更是社会文明的体现。一个家庭分餐、一个群体分餐,一定会带来大家意识的改变,进而把行为变成习惯,并转化为健康文化传承下去。因此,我们应该倡导节约、卫生、合理的饮食“新食尚”。

饮食文化是社会和经济发展、当地居民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饮食文化,从来都是在不断变革中发展进步的。疫情给我们一次次敲响警钟,在全社会推行分餐就餐方式已势在必行。

培养卫生文明好习惯,能促进减少交叉感染,降低传染性疾病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树立良好健康的生活价值观,合理膳食、规律有序,对有效预防和延缓肥胖、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疾病的发生有积极作用;约束大吃大喝、减少铺张浪费,分餐便有助于简餐。好的生活习惯还能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转变,促进新时代饮食技术变革,并对烹饪方式、量化、器皿、减少盐糖使用等提出新要求,从而推进中华饮食现代化。

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偏执追求饮食味道、大吃大喝、集体喧闹以及饮食炫耀的时代已经过去。一个合理饮食、进步文明、国民营养、健康中国的新时代已经到了。社会各界应树立以合理膳食和健康为先的价值观,从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一个餐馆做起,众志成城,以此撬动整个社会饮食文明的提升。

(本文主要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教授杨月欣)

雅安日报记者鲁妮娜整理

●相关链接●

1、什么是分餐制,与现在共餐有何不同?

自古代以来,饮食与生存同步,饮食文化是多少年来人们对食物的“认识”和“运用”,是关于食物生产与消费的科学、技术、习俗和人文艺术的综合体。

共食指多人合用一份或几份菜肴,如同我们每家每户现在的吃饭方式。分餐和共食是相对的。分餐是指由家人、厨师或服务人员,按照定量或等量的原则,把主食和菜肴分配到餐盘或碗中,给每一个就餐者独自享用。

分餐制特点更注重个人自负其责、把握分量、吃光所给。分餐制较为科学和卫生,对养成定量搭配、卫生习惯和不浪费等习惯有明显优势。

分餐制是一种饮食方式,全民抗疫的过程,也是重塑文明习惯的契机。让公筷、公勺、分餐等文明习惯“走上”餐桌,守护我们的健康,重塑饮食文明根基。

2、分餐是否疏远家人朋友关系和距离?

在我们的文化里,习惯了集体或大家庭共食,包括吃饭时候的张罗、客气、礼让和分享。与孩子一个碗甚至同用一双筷子吃饭、与家人客人相互夹菜、同喝一碗汤、同饮一杯水等,把这些当作不分彼此的亲情表达。

然而,这些表象其实跟“亲情”“关系远近”无关。现代社会里,解决亲情、表达关怀的方式多种多样;共食方式早经不是唯一选择,当然我们还有一些烹饪或食用方法,也需要有所改变。例如现在有一人份的火锅、涮锅,就是对共食方式的一种新启发。

3、餐桌不文明行为还有哪些?

餐桌上的不文明习惯还有:大声喧哗灌酒猜拳,生吞活剥、迷恋野生动物;大声咀嚼骨头、鸡爪;.大声咳嗽、随地吐痰;不节约食物浪费严重,吃一半扔一半,狼藉一片;过度使用包装,造成白色污染等。

新闻推荐

雅安市地方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76亿元

雅安日报讯日前,记者从市国资委获悉,今年一季度雅安市地方国有企业攻坚克难,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实现收入和利润双增长。...

雅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雅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