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创业 成致富带头人 奔康路上 不忘带上乡亲

雅安日报 2019-11-27 09:26 大字

忙碌的张元超(右)

初识张元超,谁都不会想到,眼前这个皮肤黝黑,憨厚老实的大个子,竟会是一家占地300余亩,年产值700余万元的家庭农场的负责人。

机会照亮回乡路

养鸭养成万元户

2006年以前,张元超辗转沈阳、成都多地打工谋生,当过送货员,做过切割工,辛苦忙活一整年,也赚不了几个钱。“那时,我最盼的是回家,最怕的是过节。”背井离乡的孤独,还有家乡亲人的期盼,让张元超多次萌生返乡发展的念头。

200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了解到雅安养鸭市场竞争小、需求大,芦山县龙门镇党委政府还会提供技术培训和鸭苗,张元超返乡创业的希望一下子被点亮了。“趁年轻,何不回乡闯一闯?”

可万事开头难。张元超遇到的第一个阻碍竟来自母亲。原来,张元超打算将自家几亩油菜地修成鸭圈,可母亲说什么也不同意。“万一卖不出去怎么办、万一得病死了怎么办、地里不出粮食难道让我们天天吃鸭蛋?”母亲一连串诘问让张元超打起了退堂鼓。

不过,情绪稳定后的张元超很快找到突破口。在镇党委的多方协调和帮助下,张元超从邻居家流转了6亩多土地,将养鸭场建了起来。后来,又得到村党支部的支持,张元超与当地一位养鸭专家结成了“发展联盟”,专家负责技术,而他负责管护,养鸭事业开始风生水起。年复一年,张元超的养鸭规模由百至千,养鸭收入也由千至万。

地震无情人有情

政策帮扶再起航

创业之路不总是一帆风顺。2013年,“4·20”芦山强烈地震让张元超多年的苦心经营化作泡影,占地10多亩的鸭舍全部倒塌,存栏的数万只鸭子跑的跑、死的死。多年心血毁于一旦,顷刻间债台高筑。

就在张元超准备再次外出打工时,镇党委及时送来了灾后恢复重建的政策,龙门镇红星村村组干部也在第一时间送来了关怀,帮助他重建厂房、申请贷款、拓宽销路。不到两年,鸭场竟然起死回生,转亏为盈,压在张元超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随着养鸭数量的不断增加,张元超又遇到了新的难题,每天成堆的鸭粪不知该如何处理。恰在此时,芦山县政府正大力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号召和鼓励有条件的群众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发展种植业。“岭南、江南一带不是有桑基鱼塘、蔗基鱼塘吗?”四处跑过,见多识广的张元超立即联想到了循环农业。于是,他便将鸭场附近的土地流转过来,种植了50亩葡萄、240亩猕猴桃,按照“禽—沼—果(菜)”种养结合的模式,建立起了“好农夫家庭农场”,率先在芦山县发展了生态友好型农业,养鸭产生的粪便瞬间变废为宝,成为了难得的有机肥料,实现了“污染零排放、有机肥还田”的综合效应。葡萄园采用“观光+品尝+销售”为一体的经营模式,吸引了不少本地和外地客人前来观光、采摘。投产当年,葡萄园就收入30多万元,整个农场年产值达700万元。较之地震前翻了几番,当初的“张万元”成功变身“张百万”。

铭记党恩不忘本

一起致富同奔康

2015年,按照“将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将致富带头人发展成党员”的工作思路,红星村党支部积极将张元超发展成了共产党员,后来因为群众的信任,他又被选举成了村委委员。

然而,当上村委委员后的张元超,眉头却一天比一天皱得紧。想到自己生活的红星村还是省定贫困村,身边的邻居、自己的亲人有很多都还挣扎在温饱线上,自己身为党员,也有一定的能力,难道不应该贡献一点力量?创业这些年,每次难关都有党委政府和当地群众及时的关怀与帮助,如今自己生活好了,是时候回馈社会、回馈大家了。

于是,张元超算了笔账,又做了个计划,通过从群众那里流转过来的300余亩土地,每年可以稳定为200余户群众提供固定收益;农场能够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50余个,人均收入2万余元;自己租赁了村级50余亩猕猴桃,年均为村集体增收4.5万元;为了帮助本村贫困户提前脱贫,张元超承诺每卖出一箱猕猴桃,便捐献0.5元作为贫困户产业发展扶持资金,预计每年捐献资金可达7500元;通过提供免费技术培训,指导更多群众积极开展猕猴桃、葡萄等种植。

喝水不忘挖井人。张元超总是说:“感恩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品德和态度。”在张元超种养合作社的技术指导及村“两委”干部的带动下,目前,红星村群众累计发展核桃产业1300余亩、猕猴桃产业近300亩、生姜产业150余亩、淡水鱼养殖30余亩、大棚蔬菜20余亩,而红星村也早在2017年提前脱了贫。钟键董武

雅安日报记者刘庆红

新闻推荐

展示汉服之美 传播文化之魅

11月24日,由雨城区委宣传部、雨城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主办的“滋润雨城·汉风雅韵”雨城区群众文化活动中,汉服爱好者们...

雅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雅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