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观”之变 折射时代大发展

雅安日报 2019-11-13 14:24 大字

11月2日,正值周末,市民陈婕带着家人从雅安驱车300多公里到西昌游玩。路上,陈婕问母亲:“这样的生活,你们年轻时根本想不到吧?”“那当然,做梦都想不到。”

陈婕的母亲生于上世纪60年代,她当年没有想到,现在的人周末可以开车去周边城市度假,可以将养老钱从柜子里“搬”出来,用来买基金、债券投资,还可以给自己买保险、年底分红……

对不同年代的人来说,关于财富的记忆可谓千差万别,如今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脸上也洋溢着幸福感和自豪感。本期,记者通过采访不同年代人的“财富”故事,让大家了解不同年代人的财富观,感受时代的巨大变迁。

60后

生活节俭拒谈财富

“那个年代,大部分家庭没有财富,也就没有所谓的‘财富观’。”今年55岁的陈玉芳说,上世纪60年代的人对贫穷的记忆刻骨铭心,“贫穷观”伴随着许多人今后的人生,就算以后生活富裕了,也不会乱花钱,在这一辈人眼里,省钱就是财富。

陈玉芳说,自己小时候经常吃不饱饭,几乎每个家庭都有2个以上的孩子。家中穿衣就更不用说了,基本都是捡哥哥、姐姐穿剩下的,正所谓“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给老三”,若是学校开运动会,需要穿白网鞋,就用粉笔往鞋子上涂。

正是这样的童年经历,让陈玉芳形成了精打细算的习惯,她几十年来存下来的钱也放在银行里,不做任何投资。在她看来,投资风险大,不如存银行“吃利息”稳当。

另一名60后市民王辉光,同样在小时候经历过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这也为他形成了“省到就是赚到”的财富理念。他告诉记者,自家卫生间放着一个水桶,平时洗菜的水都会从厨房端到卫生间,倒在这桶里用来冲厕所。

王辉光说,那个年代的人们,不仅丝毫没有“理财”概念,财富对他们来说也犹如“洪水猛兽”。大部分人都在工资体系下过着成色单一的生活,房子单位分、看病单位管,条件好一点的能买“三大件”,条件差一点的只能吃饱饭,股票、基金是听都没听过的词。

70、80后

舍得花钱更会挣钱

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财富随之迅速积累。70后、80后正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与上代人相比,他们对财富的认识有着明显差异。

70后、80后这代人是社会经济腾飞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其财富积累的速度远超上代人。社会上有更多创造财富的机会,实现财富增值的渠道也更加宽广,他们意识到,开源比节流更有利于财富积累。因此,这代人“能省钱,也敢花钱”。

陈婕生于上世纪70年代,没吃过太多苦头,陈婕家的第一个电视机是一台9寸黑白电视。那时大概是1983年,即便是比书大不了多少的电视机也是新鲜玩意儿。后来,陈婕家换了一部尺寸大一点的电视,依然是黑白的。那时,很多城市家庭都能拥有这样一台“小黑白”了,因此邻居搬着小凳子围坐在电视机前的情形不再常有。

陈婕参加工作后,手头财富越积越多,她开始给家里添置电冰箱、洗衣机,上世纪90年代初还装上了固定电话。结婚后,陈婕和丈夫用积蓄在市区绿洲路买了一间30多平方米的小铺面用以出租,如今这个小铺面已经升值了10倍。“钱不是攒出来的,是挣出来的,以前也买过股票和基金,多少有点收获。”陈婕说,自己一直认为“开源”胜于“节流”,自己用闲钱进行投资,让家庭生活品质得到了提高。

70、80后这代人与父辈相比,他们面临更大的社会压力,消费欲望更强并进一步激发了赚钱动力,他们财富增值的速度也比上代人快很多。他们充满危机感,不满足于现状,他们舍得花钱也更会挣钱。

90后

注重“开源”让钱“生”钱

90后从小衣食无忧,大部分都是家里独生子女,加上父辈悉心培养,让90后的财商意识觉醒更早。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90后,比上代人更懂得利用互联网让“钱生钱”的道理。

“有时候觉得自己既‘有钱’,但也‘缺钱’。”90后的杨旻然说,“有钱”是指作为家里的独生子女,是家庭财富的唯一继承者,是家庭房产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的未来主人。不过,他确实也“缺钱”,因为自己步入工作岗位不久,收入水平还较低,但消费却很高。这种收入低、消费高的状态让他感觉很“缺钱”,好在自己进行了一些理财。

“上大学时,我就把父母给我存的压岁钱进行投资。后来,我把50%的钱放到余额宝,剩下的50%投到某银行的定期理财产品,平均收益将近6%,一年纯收入都有两三千元。”对于理财,杨旻然有着自己的一本“财富经”。

“随着互联网理财的普及,我成了互联网金融的忠实客户。”杨旻然说,参加工作后,自己开始热衷于互联网理财,平台更多、收益更高,也更快捷方便,不过他坦言,互联网理财风险更高,需要更加谨慎。

相比而言,90后群体更了解互联网时代的变化趋势,能够准确、迅速搜集信息,辨别新事物。随着政府对互联网金融监管的不断加强和完善,互联网金融行业拥有良好的未来前景,更符合年轻一代投资者的财富理念。

00后

超前消费乐享财富

在互联网与市场经济下成长起来的90后、00后,手中可支配财产多了起来,消费有了底气,还有不少人热衷于超前消费,享受品质生活。

“上一秒发生活费,下一秒还‘蚂蚁花呗’。”四川农业大学大一学生陈博然说,自己每学期、每个月都要数着日子过,盘算生活费与还款日的节奏,生怕出现收支失衡。

笔记本电脑、苹果手机、电子书kindle、运动装备、健身卡……如今价格动辄数千元的消费品,走进了城市青年的日常生活,在大学校园也成为必备。此外,各种聚餐、旅游也是年轻人普遍的生活方式,大学生每月千余元的生活费难以承担,于是利用信用卡或网贷进行超前消费,就成了不少大学生的日常。

“如果看了我去年的支付宝年度账单,你一定会以为我每个月生活费上万元呢。”某高校大二学生杨一茜说,她的支付宝2018年度账单显示,过去一年里,她在支付宝中的消费达到5万元,高于98%的同龄人。其中,网络购物花费“贡献”最多达2万多元,其次是交通出行1万多元。“每月要透支信用卡2000多元。”杨一茜说。

如今,像杨一茜这样的年轻“负翁”已不在少数,“这月买下月还”的消费方式,已成当下不少年轻人的常态。当然,也有不少00后热衷理财,他们会将用不完的生活费或打工兼职挣的钱用于购买理财产品,为自己挣一些零花钱。某高校大一学生刘玲就将自己暑期兼职挣的“工资”购买了银行一个定期理财产品,利率达到4%,而平时用不完的生活费,刘玲也会存起来,等存到一定数额后,便用于投资。

00后虽还未步入社会,但父辈们已为他们积攒了一定财富,“家中有粮,心里不慌”的财富底气,使得他们对未来普遍拥有良好预期,他们既可乐享财富,过上有品质的生活,也可从容实现财富的管理和增值。

雅安日报记者蒋阳阳

新闻推荐

一半是便利一半是困局

共享单车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早上8点,与很多雅安市民一样,黄齐准时出门上班。从小区到单位有一段距离,他每天都会用手...

雅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雅安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