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瓷器连接大世界

雅安日报 2019-06-02 08:32 大字

元代在我国历史长河中是个极其重要的朝代,横跨欧亚大陆,播撒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元代青花瓷器,就是其典型的见证文物。

虽然元代仅有不足百年的历史,但是客观来说,元代的陶瓷却占据着中国瓷器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元代景德镇生产的瓷器,曾沿着“丝绸之路”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雅安作为西南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南来西去的过客在此也留下许多珍贵的瓷器精品。

卵白釉瓷器

元青花盖罐

镇馆之宝

全国最早的铭文年款元青花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青花瓷在人们低吟浅唱间化作音符散出光彩;让青花瓷成为大众最熟悉的瓷器类别。

在市博物馆二楼“雅风流韵”展厅中的元代瓷品中,记者目睹了这件镇馆之宝。此件“至正七年置”青花盖罐静立其中,在所有造型独特的高足碗中显得特别引人注目。该瓷器为青瓷双耳盖罐,高约30cm,罐体最宽处直径约为20cm,造型精美,色泽光洁透明、白里闪青,釉质细腻如玉,估计为盛酒的器皿。在罐体正面,有用蓝色颜料书写的“至正七年置”的字样。经科学验证,此蓝色颜料含有金属钴成分,正是青花颜料。而“至正”乃元代晚期年号(公元1347年),与史载的青花瓷器的诞生时期相当。另从罐体腰部明显凸现的接痕分析,因元代制瓷工艺水平所限,小口径的罐体皆由上下两部分粘接而成,该罐为典型的元代产品。

这件文物曾在市区文化路地下隐藏600余年,并改写了中国青花瓷的历史,同时确认为我国最早具有铭文至正的元青花,为国内研究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具有开创性意义。

一尊窑藏,一段历史——

“有瓷器,可能是古董。”1986年12月16日,一个薄阴的早晨。市区文化路基建工地上,民工们拆去旧房挖土时,忽然传来了一阵惊叹,只见土层里散落着许多瓷器碎片。

“那是一个窑藏。”有人惊呼。

经过数天努力,窑藏共出土高足杯24件,瓷盘4件,瓷碗2件,有“至正七年置”字样的瓷盖罐1件,铜盆1件,铜盘1件。这批瓷器藏在距地表两米深的一个土坑中。铜盆置于土坑底部,其上放一陶罐,陶罐口上再放铜盘,铜盘中置瓷盖罐;高足杯,瓷盘,瓷碗相混重叠在陶罐一周,布成圈形。

其中一件“至正七年置”瓷盖罐最为精美,器上青花年款更属少见,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贵器物。

“这样文物丰富了雅安元代瓷器的实物资料。”市博物馆宣教部主任程树芳告诉记者,后来四川省博物馆要举办“四川考古事业五十年成就展”,四川博物院文物专家谢志成来到雅安调文物展品时,在库房看见这件青瓷,他顿时惊呆了,没想到这件国宝竟然默默无闻地尘封库房十多年而无人知晓。他当即将它调到成都参展,让人们目睹了这件鼻祖青花瓷。

如今,这件寓意深深、满载酒香的国之瑰宝已不再沉寂,在市博物馆文物橱窗里向世人展现其文火慢烟的深厚底蕴和光彩夺目的艺术魅力。

“今人对元青花的重视和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以‘至正型青花’这个概念为起点的。”程树芳告诉记者,目前全世界元青花完整器存世量仅三四百件,我国各地博物馆收藏的元代青花瓷器仅120余件,这也正是元青花异常珍贵的重要原因之一。

程树芳表示,“元青花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元青花的对外贸易性质,决定了它在国内存世量不会太多,许多产品烧成后就走出国门。”

“这件文物铭文的青花发色虽较浓艳,亦有浓淡之分,这和我们熟悉的元青花发色有很大的区别。”

程树芳说,以前学者认为这种可能是国产料的发色。但元代使用国产料的云南青花发色极为灰暗晦败,使用浙江青料的宋青花瓷文物也是如此,可见元代应该尚未发明国产料精炼技术,使用国产料的可能性不大!这种发色,倒是类似于明晚期用以分水的那种掺了水的回青石子青混合料。可见这种青料极有可能通过了拣选和提炼,在元代也有上中下青之分,只不过没有见录于史料。

雅安为何出现青花瓷?

极有可能为外地客商贸易时留置于此

兴于唐宋的茶马互市,让雅安成为茶马古道路上的璀璨明珠。

“作为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镇和中转的驿站,雅安,成为过往马帮商旅贸易、歇脚、整憩、补给的中心。各色人等的进入,让多元的文化在这里交流汇聚,一拨又一拨的马帮来了又走了,马蹄声声,为这里驮来了经济的繁荣、工商业的发达与生活的富庶。”程树芳说,也正是这条商贸大道,连接了雅安与景德镇。

景德镇,自宋代得名以来,在泥与火交汇的艺术精粹中,名震中外,被誉为世界瓷都。

古人云:“有瓷的地方就要喝茶”。

“元代时期,一队队商贾带着各地特产,包括景德镇的青花瓷云集雅安,换取雅安的茶叶等特产。有些外地客商就驻扎在雅安开店,贩卖外地特产和瓷器等。”程树芳说,众所周知,无论什么样的物品,藏在深山或是放在仓库都是没有实际的价值,物品价值的体现都是通过贸易才最终实现的。青花瓷虽为瓷之美者,但如若没有贸易的交流也就不可能完全展现出其自身的价值,而正是茶马古道的商贸交流让元青花传入雅安,使其价值得以显现的原因。

元青花瓷以景德镇为代表,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根据时间大致分为延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个阶段,以至正期为最佳。

“雅安发现的这件青花瓷盖罐,正是‘至正七年置’。此件青花瓷是景德镇所产,可能为外地客商贸易时留在雅安,因为‘至正七年置’字样上的‘置’并非‘制’,而是‘留置’的含义。”程树芳说道。

景德镇瓷器中最为典型

“元代枢府瓷”现身博物馆

说道元代瓷器,人们自然会想到元青花,实际上,元代创烧的卵白釉瓷也是朝廷定烧的一种高档瓷器,在当时极负盛名,这种瓷器叫“枢府瓷”。

在博物馆,记者看到这里陈列的“枢府瓷”多为制作精湛、胎细釉润的小件盘、高足杯、碗类器。釉呈失透状,色青微白。青花瓷艳俗一些,这些青色的“枢府瓷”倒尽显高贵典雅。

“元代的瓷器理当从‘枢府瓷’说起。”程树芳告诉记者,元代,对瓷器的发展是一个极特别的文化年代,宋代的精致、奢华之风一扫,取而代之的是粗犷、豪放的新风流,“枢府瓷”就是其中代表。

据介绍,“枢府瓷”是一种介于白釉或青白釉色调的瓷器,它与一般玻璃釉白瓷和青白瓷最大的不同是,白瓷和青白瓷上的玻璃釉是一览无余的透明釉,“枢府釉”温润而不透明,由于釉色类似鸭蛋壳,故人们又称为“卵白釉瓷”。

“长期以来,因‘枢府瓷’传世品极少,元代‘枢府瓷’仅为文博界所了解认识。元瓷珍品的不断发现,逐渐纠正了因长期缺乏考古资料而形成的元瓷量少质粗的偏见,改变了陶瓷研究中重宋、明而轻元的倾向。在1986年雅安城区文化路基建时曾出土一批窑藏元代‘枢府瓷’,其中有折腰碗、盘,为人们进一步认识元代‘枢府瓷’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程树芳说。

观摩这些藏于馆中的充满生活气息的餐具、茶具、酒具等,从中可以窥见当时人们考究的生活细节。

“‘枢府’是枢密院的简称。而枢密院,则是元代中央政府的一个重要直属机构,主管军事与外交。小小瓷器何以用枢密院命名,说法纷繁,这也为枢府瓷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程树芳讲到,枢府釉瓷器大量生产与元人尚白的习俗有密切关系,元代和其他时代汉人政权一样,整个社会有层层阶梯,枢府釉也分为不同的等级。等级最高、质量最精美的枢府釉瓷器,以皇帝为首的宫廷御用器,表现宫廷艺术的气质。如装饰有龙凤纹样,尤其五爪龙纹、有福寿、万寿、福禄、太禧等铭款的作品。

“从工艺特点来看端庄敦厚,典雅大方,胎体洁白致密,釉层较厚,温润如玉,做工精巧,一丝不苟。”程树芳说,特定的官府衙门专用器,生产得最多的是枢府釉瓷器,在器物内里趁坯体湿润时,用印模压印出缠枝花卉,在花卉中出现“枢府”二字,花纹主要是植物类缠枝花卉。另外,贵族及社会上层使用的枢府瓷。那些饰三爪、四爪龙纹的器物应该是宫廷、亲王、贵族类显赫类人物使用的。还有“王”、“玉”、“德”、“国用”等特殊铭款的器物。这上面的字一定是很有身份的人家,可能是某些贵族通过一定途径去订货而要求将这些字印上去的。还有一些没有任何铭款,但工艺水平相当高、花纹相当瑰丽的作品,也应属于这个等级。其次就是普遍商品用瓷。枢府釉瓷既然是生活用具,是手工业产品,作坊一建立就要不间断地生产。

“元‘枢府瓷’器的烧制是元瓷工艺提高的表现,也为明初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当年的瓷器,让景德镇与世界紧密相连,所以雅安出土这样的文物也就不足为奇了。”程树芳说道。

雅安日报记者石雨川

新闻推荐

端午节将至文明与旅游同行

文明、和谐、美好的旅游环境需要大家共同维护。端午节即将到来,最美的风景是文明,这关系到每位游客的切身利益,在此记者...

雅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雅安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