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首次揭秘水稻自私基因

雅安日报 2018-06-12 09:50 大字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一项最新研究显示,自私基因系统控制水稻杂种不育性状,并影响稻种基因组的分化。这一研究成果有望解决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结实率低的难题。

自私基因是指双亲杂交后,父本或母本中能控制其自身的脱氧核糖核酸(DNA)片段优先遗传给后代基因。它使亲本自身遗传信息能更多、更快复制,并能更多传递给子代。

这项研究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副院长万建民领衔。据万建民介绍,杂交稻对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如何进一步提高产量,急需寻找新的技术途径。籼粳亚种间杂交稻比目前的杂交稻能进一步提高单产15%至30%,但存在结实率不高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其产量的提高。

万建民带领研究团队以亚洲栽培稻粳稻品种和南方野生稻为研究材料,系统解析了野生稻与栽培稻间杂种不育问题与遗传特性。

研究表明,粳稻品种同时携带毒性的ORF2和解毒的ORF3,而南方野生稻只含有无毒性的ORF2,在其杂种F1中,携带南方野生稻基因型的花粉因缺乏ORF3保护而死亡,携带粳稻品种基因型的花粉因有ORF3保护而存活,最终导致后代中没有纯合的南方野生稻基因型个体存在。

万建民介绍,深入了解水稻杂种不育的分子遗传机理后,可以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实现籼粳杂交种优势的有效利用,为籼粳亚种间杂交稻品种的培育提供基础。

雅安日报记者杨瑞整理

新闻推荐

规范执法 护路为民

雅安日报讯6日,记者从市公路路政管理部门获悉,在今年的全国“路政宣传月”活动中,雅安市公路路政管理机构紧扣“主题鲜...

雅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雅安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