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照进孩子心里的那束光

雅安日报 2022-01-08 00:47 大字

1月4日上午,李艳又一次来到名山区第一中学,将一袋营养品交到小陈同学手中,再三叮嘱这个女孩,正值长身体的时候,既要好好学习,更要爱护好身体。

李艳对小陈同学无微不至的关爱,只因小陈同学上幼儿园时曾是她的学生。在李艳看来,对于家庭因故陷入困境的孩子,关爱他们是必须的。

榜样感染

太阳的幸福,是给人以光明;月亮的幸福,是给人以温馨;老师的幸福,是让每一棵小树苗都能茁壮成长。这不仅是李艳常说的一席话,也是她从事幼儿工作的初衷,并用行动诠释责任担当。

45岁的李艳,是名山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

李艳(左)看望小陈同学

“人生中,榜样是最好的教材!”李艳说,她出生在雨城区望鱼镇一个充满爱心的家庭,她的父亲李发伦是位老党员、村民小组长,从小看到父母做好事长大,至今年近七旬,依然在努力帮助别人。

在农村,许多年轻人为改变家庭生活条件,纷纷外出务工,老人便成为抢收抢种的主要劳力。为帮助留守老人减轻劳动强度,李艳的父亲李发伦买回一辆三轮摩托车,专门为当地留守老人家庭运送收割的粮食或者采摘的茶叶,不收分文报酬。当地有一户人家,子女外出务工,家中剩下80多岁的老两口,家中水管、电路损坏也是李艳的父亲帮维修……受父亲影响,李艳从小就以父亲为榜样,长大后也要成和父亲一样的人,传承爱心,帮助有困难的人。

1996年,李艳从幼师专业毕业后,一直在名山区从事幼儿教师工作,一干就是20多年。在日常工作中,李艳对每一名幼儿都像对自家孩子一样的疼爱与关心。

2009年,李艳被推选为名山区紫霞幼儿园园长,2012年入党。作为教育者和管理者,李艳更是充分利用这一平台,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把爱传递给每一名孩子,帮助有困难的家庭解燃眉之急。用李艳的话说,希望自己的行动,能在孩子人生起步阶段播下公益种子,让爱心传递。

爱心传递

“我愿做照进孩子们心里的那束光。”李艳说,幼儿园的孩子来自城乡不同家庭,每个家庭都有故事,只要做有心人,就能从孩子们的言谈举止中,发现他们的家庭故事。

2010年新学年开学,小陈到李艳所在幼儿园读书。李艳说,她首次见到这名小女孩时,头发凌乱,小脸也脏,一双无辜的眼睛充满畏惧……且是欠费入学。为弄清小陈家的情况,李艳对其进行家访。得知她的父亲系精神障碍患者,其母体弱多病,虽然享受低保,但上有老下有小,家庭开支大。小陈的母亲想就近打工,又因孩子小难以脱身,无奈下,“挂账”将小陈送到幼儿园。

面对这个特殊家庭,李艳不仅免除其学费,还经常给予帮助,组织义卖等爱心活动,所集款项3883元全部捐给小陈的家庭。3年后,小陈从幼儿园毕业升小学,但李艳对她的关心关怀从未间断。

在党的政策关怀下,2018年,小陈的母亲想整修房子,请李艳帮忙参谋。李艳得知后大力支持,还主动借给小陈母亲1万元,最终将两间木房修成砖混结构楼房。而今小陈已读高一,是全校品学兼优的学生之一,在受到李艳的感染后,小陈也在用实际行动感染身边的人。

每年都有几名家庭困难的小朋友入校,这些小朋友无一例外,都会得到李艳的无私帮助。

此外,她还投身公益事业,加入当地爱心组织,与社区互动为退役老兵过生日;每年重阳节为社区老人送温暖;利用周末为留守儿童上课、做游戏等。

以前,李艳所住的老旧大院,没有物管、没有门卫,卫生环境脏乱差。为管好大院,助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在李艳的承头下,大院组建了业委会,在社区和“联包帮”单位支持下,设立门卫等,居住环境变得更美。

本报记者彭加权

新闻推荐

名山区202路公交车延伸5个站点至经开区园中园

12月22日起,名山区202路公交车延伸5个站点至经开区园中园,加快三区(雨城区、名山区、经开区)一体化进程。目前,名山区...

名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名山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