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亮脱贫奔康路“电靓”幸福新生活

雅安日报 2021-01-14 09:22 大字

电力建设直接关系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的生活质量。“十三五”期间,雅安市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加大投入,从规划高度、建设力度、维护精度等方面全力出击,农村配电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原来的“能用电”到现在的“用好电”,电力设施的完善、电网结构的优化、电力服务的转变,为雅安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能,不断点亮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电力工人为茶厂检查电力设备

数据看成效:

智能电表全覆盖

供区内村村通动力电

记者从国网雅安电力(集团)公司获悉,“十三五”期间,雅安电网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建成了永兴、龙苍沟等一大批输变电工程,有力支撑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新(扩)建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17座,变电容量127.63万千伏安,新建35千伏及以上线路601.18公里,共计投资38.03亿元。全市最大供电负荷由“十二五”末126.1万千瓦增长到“十三五”末178万千瓦,年均增长率7.14%。居民、低压小微企业办电分别控制在1.93个和2.45个工作日内送电,高压企业办电控制在52.36个工作日送电,分别比“十二五”期间压降11.87%、30.99%和34.42%。

“十三五”期间,雅电集团加大对计量改造方面的资金投入,累计投入资金2.2亿元,彻底淘汰了机械式电表,对69万只老旧智能电表和机械表以及1.65万只采集终端进行了更换,实现了智能电表全覆盖、全采集、全应用。

“十三五”期间,雅电集团共计落实农网改造升级项目304个,改造资金5.938亿元,实现供区内村村通动力电,户均配变容量均高于2.2千伏安,为产业扶贫、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电力保障。

市民谈变化:

从“用上电”到“用好电”

生产生活大变样

数九寒天,名山区万亩茶园银装素裹,涓涓电流在铁塔银线间不断穿梭,串联起了茶农的美好生活。

在名山区前进镇双合村5组,茶农邓大荣和儿子邓坪一早便来到自家茶厂,开始擦拭生产设备。经过9个月的不间断生产,茶厂内各类生产设备亟须保养,邓大荣要赶在2月前将各类设备恢复到最佳状态,以确保新的一年生产无忧。

从茶厂开业至2016年,制茶能源主要依靠烧煤,烟熏火燎中,温度无法保持恒定,不仅影响健康,制成的茶叶品质也不稳定,同时对环境也有一定污染。因相关环保政策要求,茶厂一度被关停。

自2016年起,邓家父子先后辗转江苏、广东等地务工。

2018年初,邓大荣决定重操旧业,回到家乡,将制茶能源改为天然气。经过半年试运行,用气成本比煤炭高出太多,无法支撑正常运转,茶厂再度歇业。

2019年底,在深圳当电工的邓坪偶然间听闻,家乡制茶用电成本进一步压缩,地方党委政府还出台了推广“电制茶”、扶持茶产业发展的一揽子政策,办电流程进一步减少,用电服务越来越优,茶企还享受优惠电价。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邓家父子再次回到家乡,对茶厂进行“煤改电”。

通过申请办电,茶厂赶在去年新茶上市前完成了“煤改电”,还购买了冻库,用于茶叶储存。去年,虽受疫情影响,但茶厂生产销售形势大好,收入远高于外出务工。

“电能替代后,综合成本和用煤几乎一致,且温度保持恒定,茶叶品质无忧,也不用再担心生产销售受到制约。”习惯了算细账的邓大荣对“煤改电”赞不绝口。

谈及近五年来的电力变化,当过电工的邓大荣深有感触:“过去,农村配网不稳定,只能满足老百姓‘用上电’的基本需求;如今,随着电网设施建设、用电服务改善,‘用好电’已是我们的基本需求。”邓大荣说,现在,申报办电环节大幅缩减,用电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只需给相应的台区经理打个电话,很快就会有人上门服务。还有缴纳电费,过去只能到乡镇营业厅缴费,如今,通过手机便可全部搞定。

展望“十四五”:

加大电网建设投资力度

让“低电压”区域成为历史

作为护航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民生的基本能源,随着大手笔的投入、高规格的谋划、高质量的建设和精细的供电服务,铁塔银线已构筑起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动脉”和“毛细血管”。

刚刚召开的市委四届九次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市和二〇三五年的奋斗目标。

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生态建设,无疑都对雅安电网提出了更高要求。

“希望能多使用类似带电作业这样的高精尖技术,降低因检修造成的停电频率。”邓大荣同时希望,未来能够进一步加大电网建设投资力度,让“低电压”区域成为历史。

本报记者杨宇龙

新闻推荐

疫情面前主动担当 古道热肠情暖乡邻

在武汉,他是逆行者,辞去工作,加入志愿者队伍,奋战在抗疫一线;回家后,他是热心人,出面疏导交通、解决矛盾纠纷……他就是名山...

名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名山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