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分钟对于患者来说都至关重要”

雅安日报 2019-11-19 08:53 大字

人物档案:

胡盛琳,1978年出生,大学本科学历,副主任护师。市医院护理部主任、四川省护理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护理质控中心专家、雅安市护理质控中心业务主任、雅安市护理学会理事长、中华护理学会护理管理专委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1997年走上护理岗位,身为护士,她以病人为中心,视病人为亲人和朋友,用满腔热情,从小事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赢得同事尊重,赢得无数病人的认可和高度赞扬;身为护理“带头人”,她科学创新全院护理管理工作,建立护士双向选择定科制度,推行护士晋级考核,形成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性用人机制;创新开展延续性护理服务,开设四个护理专科门诊,填补了本区域该项工作的空白;精心开展科普宣传,让“科学防病治病、文明卫生生活”的健康理念广泛传播。

曾荣获“优秀护士长”“南丁格尔式护理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胡盛琳(中)和同事交流护理经验

距离当上护士已经过去22年,距离当上护士长已经过去17年,距离当上护理部主任已经过去4年,胡盛琳一直留给同事成熟、干练的管理者印象。

2019年10月18日,全市2019年“最美亲情白衣天使”评选揭晓,雅安市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雅安医院,以下简称:市医院)护理部主任胡盛琳成功入选。一袭白素衣,一双纤纤手,一颗炽热心……初见胡盛琳,她面带微笑,举止之间让人感受到被“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包裹,暖意满满。

胡盛琳带头开展护理业务

一心想“跃龙门”的女孩

11月14日,处理好部里的事务,胡盛琳又匆匆忙忙向成都赶去。

“学习机会多了,基本上每周都要出去交流学习。”2015年担任市医院护理部主任以来,胡盛琳在学习交流中逐渐成熟起来。

胡盛琳来自名山区万古乡一个小山村,父母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是父母一生最真实的写照。从小她便是个听话的孩子,不仅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干农活、做家务也是轻车熟路。

“看见父母在地里劳作,日晒雨淋非常辛苦。”从小,胡盛琳就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人生。“考‘中师’‘中专’是大家当时最理想的选择,可以一步改变命运。”胡盛琳说。

进入初中后,胡盛琳更加努力学习。初中毕业,她没有选择报考“中师”,而是选择了“卫校”。“当时,在老师和护士的选择上,我选择了护理行业。”对当时的胡盛琳来说,考上卫校仅仅是为了走出大山。

1994年,胡盛琳实现了人生第一个梦想——成为一名卫校的中专生。

1997年,毕业后的胡盛琳成为市医院一名护士。在工作岗位上,她结识了23岁的尿毒症晚期患者小华。面对生死,小华乐观而从容,护理小华,让胡盛琳感受到了一个重症患者的渴望,“我很希望,通过自己的手能够让她好起来。”

“当我从病房路过时,她还在和朋友聊天,刚回到护士站呼叫器就响了。”小华走的那天晚上,正好是胡盛琳值班,当时小华的朋友来看望小华,聊天的过程中,小华心跳骤停,“我立马赶过去抢救,但没有抢救回来。”

从小华身上,胡盛琳明白了一名护士的责任和担当。

1999年,胡盛琳刚到内一科轮岗,便遇到一位老人病情加重。当时,胡盛琳没有半点惊慌,而是非常熟练地开展急救。

由于胡盛琳及时采取了正确的抢救措施,为患者后期的抢救赢得了时间。“平时工作遇到的突发情况比较多,也就练就了过硬的急救技能,关键时候发挥了重要作用。”胡盛琳说。

在轮转中,胡盛琳快速成长起来。

胡盛琳展示荣誉证书

全院“最年轻”的护士长

细致入微,处变不惊。

2002年,24岁的胡盛琳走上五官科护士长的工作岗位,成为全院最年轻的护士长。

“科室最年轻的两位护士32岁,另外的都是37岁以上,最年长的40多岁。”从护士到护士长,胡盛琳仅用了5年时间,虽然在业务上她已经是行家里手,但在管理上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新兵”。

在五官科,胡盛琳感到最省心的就是不需要进行急诊救护,几乎遇不到“危重病人”,并且科室里的护士都有10年以上的从业经验,护理技能非常娴熟。

面对一个个年龄比自己大,经验又很丰富的前辈,胡盛琳选择向她们交流取经,听取她们对护理工作的意见。“通过交流,收获非常大。”胡盛琳说,这些老同志,每个人都有很强的责任心。

在社会科学中,信任被认为是一种依赖关系。

“对医生越是信任,越容易在医治中得到更好的疗效。”27岁时,胡盛琳身体出现状况,“当时,我决定通过手术来解除痛苦。”

手术时,胡盛琳让医生放开手脚,不要有任何顾虑。“原本计划的手术方案,因为在手术前给予了医生充分的信任,促使医生在手术中对方案进行了改进,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10多年过去了,胡盛琳术后恢复非常好,病情一直没有反复。

“后来,我还做过另外两例手术,每一次我都充分相信医生,并打消他们的所有顾虑。”作为一名医务人员、一名普通的患者,胡盛琳始终把信任看得很重。

内科、外科、急诊科……10多年来,胡盛琳在护士长的岗位上多科轮转,逐渐从一位出色的护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

信任不仅拉近了与患者的距离,也融洽了同事之间的关系。

一位靠制度“管人”的主任

“管人最难,人情关最难过。”2015年,胡盛琳担任医院护理部主任,彻底从一个一线护理工作者转变成管理者。

医学发展日新月异,也给专业护理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多学科团队协同作战已经成为救治患者的基本模式。

如何锤炼一支专业性强、多学科协同作战的护理队伍?胡盛琳决心用制度来改变。她首先对招聘的护理人员进行定期、分批次培训,其次让所有招聘的护理人员强制进行轮转。

随着轮转制度的实施,各科室和护理人员也开展了双向选择,使崇尚专业技能的氛围逐渐深厚起来。

“最初,大家都觉得她是在瞎折腾,现在看来真正是改变了科室护理工作的发展。”同事刘晓燕说,通过强制轮转和双向选择,加速了护理人员的成长,有利于全院护理团队的建设。

在平时工作中,护士一旦发现患者失颤,就应当第一时间展开急救。胡盛琳认为,临危急救技能是每一名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关键时刻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虽然叫医生只要很短时间,但每一分钟对于患者来说都至关重要,必须先急救。”

从护士长到护理部主任,胡盛琳始终扮演着“碎碎念”的角色。

2019年,胡盛琳在全院推行护理“专项改善”工作。“我们要运用科研的思维,促进改善结果出实效。”胡盛琳说,开展“专项改善”的目的,是要把科学思绪、科研思维和行政管理思维结合起来,真正促进护理工作的发展。

作为一名管理者,胡盛琳始终把提高护理人员沟通能力、护理技能作为首要任务。“现在学习交流的机会很多,每一次出去学习,都有很大的收获。”胡盛琳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别人的经验可以缩短队伍建设的时间。

“人管人难,制度管人易!”这是担任护理部主任后,胡盛琳最大的体会。

雅安日报记者 周代庆

新闻推荐

名山区:村民救助偶遇白狐

雅安日报讯5日下午,一只白狐现身名山区芦天宝飞地园区内的一处树丛中,路过村民发现后,立刻通知了名山区林业局,最终让白...

名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名山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