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天目村:茶水舔目治眼疾 “内相”修路运贡茶

雅安日报 2019-05-26 09:26 大字

从“荒迹”到“舔目”,一座古寺的名字,留下诸多有着茶水治眼残的传说。天目村一个雕像和数块石碑,为后人留下有关“太监”和“内相”的诸多遐想……

雅安之东,名山区马岭镇天目村的天目寺,在当地留下了各种传说故事。

天目村天目寺,位于老峨山下,四周都是茶园。

相关史料记载,天目寺最早叫作“荒迹寺”。据当地残留的明代古碑记载,元至正十四年,一个名叫正德的僧人到此,“舍身入荒,拔草开修,立寺取名为荒迹寺。”

传说宋朝的时候,一位妃子生下儿子(后来的仁宗皇帝),遭其他妃子妒忌而到这里避祸。该妃子思念儿子,望眼欲穿生了眼病。仁宗当了皇帝后,寻母到此,用此处的茶叶熬水,再用舌头蘸茶水为母亲舔眼,把母亲的眼病治好……

因为“茶水舔目”的原因,寺庙便由“荒迹寺”改为“舔目寺”,后被当地人谐音称为“天目寺”,当地也被叫作“天目村”。

在天目村,人人都知道有个“太监坟”。

“太监坟”位于天目寺后山的一处茶园里,坟址已是茶树葱郁。

天目村至今还留存着一块造型别致的人物雕像。不过这块雕像却是躺着的,人们将其称为“沉睡的太监”。

1991年天目寺重修后,“太监石雕像”被移到了寺内。2018年,马岭镇在天目村修建了“贡茶园”,又将“太监石雕像”放置于内。

有人说,宋代仁宗皇帝把母亲的眼病治好后,就安排一个太监在此服侍母亲,太监死后便埋在了天目村,并在坟前立了这尊“太监石雕像”,以示仁宗皇帝对太监忠心侍奉皇母的表彰。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让很多学者产生怀疑。对于“沉睡的太监”石雕像的身份,当地历史文化研究爱好者们则从众多的遗址和碑记中,找到了蛛丝马迹——

在从马岭镇前往天目村的道路上,有茶马古道大石梯,还有贡茶碑石亭和“天目重修路道碑”等遗迹。这里的茶,曾作为贡茶送到蜀王府。

《碑记》记载,在明天顺三年(1459年),天目寺一个叫作可真的僧人曾将老峨山的茶上贡到蜀王府。“蜀王甚赞,遣内相率兵卒驻守天目寺,专司贡茶监制。”后来,为方便贡茶运输,蜀王派“内相金璋,募集资财,重修大石梯……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竣工”。

“内相”是个什么职务?原来,唐、宋翰林学士的别称叫“内相”,宫中太监也叫“内相”。根据《碑记》上下文的相关记载,明代蜀王的“内相”金璋,应该就是蜀王府里的太监。因此有人推测,“沉睡的太监”石雕像,可能就是蜀王“内相”金璋。

除此之外,在天目寺还有一个不能撞钟的传说——

在天目寺外的道路上,有一个三拱的石拱桥,石拱桥下已经长满了瓜藤。当地传说,桥下有一口钟,镇压着一个和尚,并传说他武艺高强,无人能够将其制服。天目寺的住持因担心他为祸地方,于是诳他到“钟下修行”,终于将他镇住。

如今,这个故事在马岭镇乡间广为流传,因此马岭镇乡民一直认为,“在天目寺不能撞钟”。

故事充满玄幻色彩,但人们发现,在天目寺内确实没有钟。

“茶水舔目治眼疾”和“‘内相’修路运贡茶”的故事,给天目寺留下了神秘的色彩。目前,名山区马岭镇依托天目寺的相关文化遗存,正努力打造乡村旅游,助力当地乡村振兴发展。

雅安日报记者黄伟

新闻推荐

雅安市一般工商业及其他用电降价 减少企业用电成本1400万元

日前,记者从市发改委获悉,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关于电网企业增值税税率调整相应降低一般工商业电价的通知》,要求各...

名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名山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