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20年 名山区绿意生辉茶飘香

雅安日报 2019-05-08 09:08 大字

“五一”小长假,蒙顶山景区的游客们在茶园间采摘茶树刚冒出的嫩芽,体验着一名“茶农”收获时的喜悦;名山区中峰乡牛碾坪万亩观光茶园内,游客漫步在木质游道上,不时拿出手中的相机拍照留念。

一畦畦茶园紧密相连,与远山交织,堆碧叠翠。这是如今在名山区各乡镇,随处可见的景观。截至2019年,名山区茶叶种植面积达到35.2万亩,以茶叶为依托,名山区走出了一条茶旅融合的发展路子,撑起了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半壁江山,这在全川,乃至全国都不多见。而这一切,源于1999年开始的退耕还林。

名山区百丈镇朱坝村茶园彭忠/摄

名山区双河乡骑龙场茶园梯田彭忠/摄

从“还林”到“还茶”

“望天田”变成金山

“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自唐朝开始,蒙顶山茶便享有盛名,也曾有过作为“贡茶”的辉煌时代,然而在1999年以前,名山的茶叶种植面积尚不足5万亩。

1999年,国家出台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四川、陕西、甘肃3省率先开展了退耕还林试点,由此揭开了我国退耕还林的序幕。

当时的名山县(今名山区,下同),也投身退耕还林的队伍中。

要让老百姓将种粮食的耕地退出来种上不能吃的茶树,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时任名山县林业局(今名山区林业局,下同)造林股股长的杨亚明回忆:“当时老百姓对于退耕还林的好处是比较迷茫的,甚至出现个别老百姓为了获得退耕还林的补助而造假的情况。那时候,人们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工作推进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如何才能保证退耕还林工作不但“退得下”,还要“稳得住、不反弹”?名山县林业局很快意识到,退出来的林子必须要“能致富”才行。要将绿叶子变成“金叶子”,让退掉耕地的农民获得切切实实的长远利益。于是,结合产业发展的需要,发展茶叶种植的“退耕还茶”模式在名山展开了。

1999年,最初退耕还林茶叶种植的试点选在永兴乡双墙村。然而,百姓对茶叶种植收益持有怀疑态度。“茶叶还能当饭吃么?”曾经有百姓当面向林业局的工作人员提出质疑。

在此之前,茶农都是在种植老川茶。虽然这种茶口感醇厚,但种植工序繁杂、休眠期长、发芽晚、生长期不一致、产量低,导致百姓对于名山县林业局推广的种植生长期一致、产量大、养护种植相对轻松的良种茶也持有怀疑。

林业局动员各级干部轮番给群众做工作,总算种植下250亩茶苗。与此同时,在别的乡镇也种下一些茶苗,当年共成片发展2160亩。

很快,茶叶种植的好处体现出来:过去种水稻,有一种田在老百姓口中叫“望天田”。降不降雨,直接关系到一年的收成。种植茶树,对用水量需求相对少了许多。

更明显的利益,则是直接体现在收入上——当年,一亩地大约收获500公斤谷子,按照当时的市价大约能卖700到1000元。而种植茶叶,一亩田的收入大概在3000元左右。

退耕还林,不但有政策性补助收益,种植下的茶树还能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百姓看到收益,自然开始积极响应。

“尤其是在2002年到2003年,退耕还林的9.2万亩中,有7.3万亩都是茶叶。”名山区林业局造林绿化管理股股长沈芝虎说。

从“要我种茶”转变为“我要种茶”,老百姓的观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名山区退耕还林工程11.09万亩林木中,茶树种植达到了8万亩。

如今,名山区茶叶种植面积达到35.2万亩,几乎实现全县全覆盖。蒙顶山茶叶交易所是目前中国唯一茶叶类专业交易所,2017年继续成为央视财经频道(CCTV-2)中国茶叶类商品与价格指数唯一采集平台。

蒙顶山茶不但行销全国大中城市,更是远销东南亚、非洲、欧洲等地。

2018年,名山区茶叶总产量达到4.99万公斤,鲜叶产值达到19.63亿元;仅茶叶一项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6000元左右,占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以上。

茶旅融合发展

古茶都魅力重现

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实施退耕还茶,振兴一大产业。

1999年之前,名山的茶叶面积不到5万亩。1999年,随着退耕还林工程启动,林业部门大力宣传退耕还林政策,积极带动老百姓种植优质茶苗,将11.09万亩退耕还林地中8万亩种上了绿茶。由于退耕还林工程的强势带动,全区老百姓种茶积极性高涨,目前名山区茶园面积已经超过35万亩,成为名山绿色发展的最大优势资源。

今年3月27日,第十五届蒙顶山茶文化旅游节开幕式在名山区举行。世人的目光再一次聚焦名山,蒙顶山茶、蒙顶山茶文化再次迎来发展的新起点。

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

名山区作为中国绿茶第一区,茶产业转型升级成效卓著,建成了全国首个以茶叶为主题的休闲农业公园——蒙顶山国家茶叶公园,打造了茶旅融合发展的样板,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茶源·中国茶都”。

古时岁岁入贡的蒙山茶,在沉寂多年之后,又一次散发出魅力。

位于名山区中峰乡的牛碾坪,茶山连绵起伏,这里是中国西南最大的茶树基因库,保存了国家级和省级良种220余个、省内外野生茶树资源2000余个。茶园中修建了观光道,路两边种植各类鲜花,骑游道穿插其间,游客可骑着自行车,欣赏茶园风光。

而牛碾坪,仅仅是名山区茶旅融合的一个缩影。

从单一的鲜叶收入转变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来的复合性多元化收入,名山区通过积极创新茶产业发展再建路径,让“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劳动变运动、产品变商品、茶山变金山”。2016年,名山区完成了连接蒙顶山(禅茶之乡)——红草坪(骑游茶乡)——牛碾坪(科普茶乡)长达32公里的“中国至美茶园绿道”建设。

如今,名山区以茶产业带为支撑,以茶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产业发展为载体,把茶叶基地、幸福美丽新村、茶加工体验中心等有机结合,不断完善茶旅基础设施、激活茶旅内容、深入推进茶旅融合发展。而品牌打造和茶旅融合发展的脚步还在继续中。

20年前,曾经担心着“茶叶不能当饭吃”的老百姓,如今早已经过上了富足的日子。20年前那250亩茶树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聚宝盆”,长出了名山区的“致富树”。

雅安日报记者 鲁妮娜

新闻推荐

资本发力 “蒙顶山茶”擦亮川茶金字招牌

四川经济日报讯(詹肇栋记者庄祥贵)5月6日,由雅安市人民政府、四川省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名山区人民政府、四川蒙顶山茶...

名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名山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