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生与死的鸿沟 让病患重获新生

雅安日报 2019-04-02 09:49 大字

省人民医院ICU主任黄晓波到市医院指导工作

抢救过程中

病人及其家属和ICU医护团队合影

当清晨第一束阳光穿透窗帘照射在病床上时,雅安市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医院)住院大楼12楼——心内科7床病人魏英(化名)轻轻将左手从丈夫手中抽了出来,虽然她不想弄醒刚刚入睡的丈夫彭磊,但她的这一动还是让彭磊“惊”醒了。3月29日,是魏英撤掉ECMO(叶克膜)的第8天,也是她安置主动联结临时起搏器的第二天。

彭磊起身,拉开窗帘,躺在病床上的魏英不用仰头,蓝天白云便映入眼帘。看着蔚蓝的天空,魏英露出笑容。从3月17日晚到29日,从急诊科、ICU(重症监护室)到心内科,魏英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又一次次被医生从“死神”手中抢救过来。“多谢丈夫、父母的不离不弃,感谢医生全力以赴,今后我会更加热爱生命,好好活着。”魏英说。

看着魏英开心的笑容,彭磊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内心的喜悦,10多天来的一切犹如电影一样在脑海中回放……

急诊科:

生死抉择——坚持还是放弃

黄金5分钟与“死神”争分夺秒

3月17日23时30分左右,一辆小车开进了市医院停车场,熄火、关灯、打开车门……彭磊扶着魏英下了车,彭磊、魏英和魏英的母亲径直向市医院急诊科走去。“大约走了70步,魏英便昏倒在地。”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彭磊的神情一下又紧张起来。

“停车场通道连接处有人昏倒,无心跳,需要急救。”23时35分,市医院急诊科值班电话响起。

急诊科医生颜晓峰、护士黄霞等医护人员接到电话后,迅速向事发地奔去。

“最多30秒,我们便赶到了现场。”颜晓峰说,病人心脏停止跳动后,每迟抢救一分钟,抢救的成功率便会下降20%,因此心脏停止跳动后的4—5分钟是抢救的“黄金时间”。

就在魏英昏倒之时,停车场保安目睹了整个过程,连同刚好路过的市医院医生陈明星一同参与抢救。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陈明星不由分说立即对病人实施急救。

“事实证明,陈明星医生及时进行心脏按压,为后期的抢救赢得了时间和可能。”颜晓峰说,第一时间的抢救,对于心脏停搏的病人来说非常关键。

从停车场到急诊科,对于魏英的抢救一秒钟也没有停下。

“非常迅速。”彭磊说。

一个半小时抢救不曾停止

无呼吸,无心跳、脉搏,麻醉科医护人员马上对其进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急诊科护士娴熟地建立静脉通道,推注强心药,安置胸外心脏按压机,保证按压效果。

“我们诊断为爆发性心肌炎。”颜晓峰说,通常心脏骤停的病人抢救时间是30分钟,如果30分钟抢救不过来,基本上就宣布死亡。

10分钟、20分钟、30分钟……看着时间慢慢过去,抢救室外的走廊上,彭磊和丈母娘犹如热锅上的蚂蚁。

抢救一直没有停止。通过呼吸导管,粉红色的气泡涌了出来,病人依然没有心跳。“大约40分钟左右,医生告诉我希望渺茫,要做好安排,我当时完全崩溃了。”彭磊说,魏英只有28岁,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大女儿6岁,小女儿还不到6个月。

ICU主任杨敏、心内科医生吴鹏、ECMO小组长席绢在病人转入急诊科进行抢救时,第一时间赶到参与抢救,但眼见传统的心脏按压效果不好,患者还年轻,瞳孔没有散大,决定和家属商量进行最后一搏:上ECMO。“只要有1%的希望,我们都会尽100%的努力。”杨敏说,“心脏按压了1个半小时,我们始终没有放弃。”

生死关头坚持还是放弃

3月16日,因为小女儿感冒住院,魏英和彭磊也到医院陪护。彭磊说,当天中午在某医院附近吃了面,回医院的路上魏英突然昏倒,经过医院抢救之后苏醒过来。

之后,该医院对魏英进行了详细检查,但没有发现异常之处。“当时,医院以为是癫痫病。”彭磊说。

3月17日,魏英一家回到名山区茅河乡,吃晚饭时魏英又突然发病。

“昏了大约10多秒,我感觉情况非常不好。”彭磊说,他请来了行医的朋友为妻子诊断,又联系了名山区的各大医院,大家都建议把魏英送到市医院治疗。

于是,在丈母娘的陪同下,彭磊驾车带着魏英赶到市医院就诊。“3年前,我的老丈人因车祸致残,一家人刚刚走出阴霾。”彭磊说,没想到妻子刚到医院便昏倒了,幸运的是遇到了一群非常负责的医护人员。

“如果按照常规抢救,病人肯定活不了。”颜晓峰说。

杨敏主任建议上ECMO。

杨敏介绍,生死关头,彭磊没有足够的医学知识进行科学判断,事发突然,甚至连理智冷静思考都做不到。但是,通过现场医护人员的全力抢救,很快,彭磊和医生建立彼此间的充分信任。“医生要站在家属的角度去理解他们,提出专业的建议,帮助家属做出理性和正确的选择。”杨敏说。

杨敏告诉彭磊,要想进一步抢救魏英,唯一的办法只有安装ECMO。“抢救了1个多小时,完全靠心脏按压进行机体供血,即使抢救成功也有可能成为植物人。”杨敏说,安装ECMO有三个难题和风险,一是费用高(开机便是6万元),担心钱花了人抢救不回来;二是由于病人心跳停止时间过长,担心造成大脑损失,抢救成功但成了植物人;三是担心造成病人下肢供血不足,即使抢救成功了,下肢也要截肢。

坚持还是放弃?

这是“病魔”给每一位亲人的选择题,对于彭磊也不例外。

面对这道选择题,彭磊非常坚定地做了选择。“就算只有万分之一的概率,我们还是选择相信医生。”彭磊说,魏英还很年轻,家中还有两个孩子,不管怎么样都要尽力抢救。

ICU:

攻坚克难——每一步都处置恰当

技术娴熟关键时刻一针见血

从急诊科到ICU大约100米的距离,而这100米却是病人生与死必须面对的第一关。

“我非常害怕在转科过程中出现问题,一旦出现问题几乎无法挽回。”杨敏说,急诊抢救的同时,一方面指导急诊科进行安全转运,另一方面立即通知科室ECMO小组成员集结到位,做好一切准备。

杨敏介绍,ECMO不仅仅是一套医疗设备,而是重新划定了死亡的分界线,它是上天交给医生除了手术刀、特效药之外的另一个可以为生命全力以赴的手段。“它是代表一家医院、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危重症急救水平的一门技术。”杨敏说。

“近年来,我院非常重视危重症急救水平的发展,在购置ECMO之前进行了大量的人才储备,经常演练学习,做到‘拉之能战,战之能胜’。”杨敏说,ECMO在春节前刚刚到院,耗材备齐。

由于没有脉搏和血压,动脉穿刺也成为开机前的第一难题。“心内科张海波主任亲自上阵,及时发挥了作用,在血管超声的引导下,关键时刻一针见血。”杨敏说。

张海波介绍,在穿刺过程中,偏差1毫米都会造成穿刺失败。

“我们科每年要进行200多台急诊手术,每一次穿刺都需要精准。”张海波说。

ECMO的开机,让所有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看到了希望。

ECMO成功建立病人有生存希望

抢救危重病人的主战场在ICU。这里像是一道关口,是走向死亡,还是转到普通病房继续活下去,只在一瞬之间。这个瞬间是医生的机会,能不能把病人抢救回来,就看这个瞬间。

3月18日2时许,ECMO成功建立:管路安装完毕,ECMO开机循环,心脏按压机停止工作,红色血液流入病人体内,病人血压可测,氧饱和度起来了,散大的瞳孔缩小,在场的每一位人员都松了口气:病人有希望了!

“ICU的病人太脆弱,我们看到过太多生死离别。”杨敏说,抢救过程中,分分钟都要命。

尽管有了一线生机,但患者心跳未恢复正常,监护仪上显示室颤、室速,给予2次电击除颤后效果仍旧不好,显示房室传导阻滞,“必须为患者安置临时起搏器。”杨敏说。

张海波介绍,经过长期的实战,心内科的吴鹏医生有能力快速在床旁为病人安置临时起搏器。

心内科、血管外科、麻醉科……全院各科医护人员的积极参与,为抢救魏英开辟了一条生命通道。

看着血液在机器里氧合之后,顺着管道流进魏英的身体,医护人员们忘却了一夜的疲惫。

“感谢心内科的张海波主任,邹利华医师,吴鹏医师。科室的ECMO小组成员,你们辛苦了。”3月18日6时34分,ECMO运行正常之后,杨敏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了这样一条信息。

当天,省人民医院ICU主任黄晓波到达市医院ICU病房,指导开展治疗工作。

精心护理全院力量参与救治

“能听到我说话,你就点点头。”

“如果还能听见,就点两下。”

……

3月19日,在杨敏的提示下,魏英连续点了两下头。“我们非常激动。”杨敏说,经过大家的努力,魏英苏醒过来,并且恢复了意识。

“我看了杨主任录的视频,非常激动。”入院之后,彭磊一直守候在病房外。

出血、血栓、感染……作为一个上了ECMO的病患来说,出现任何一种症状都有可能夺去其生命。

杨敏介绍,在抢救魏英的过程中,四位副主任医师和科室主任、主管医生每天一起查房,一名ECMO护士和一名ICU护士一起护理,还有无数的保障人员。“为了防止感染,所有人员都必须穿戴相应的衣服等,并且做到一用一弃一丢。”杨敏说,魏英在ICU的几天,成了整个科室护理的重点。

能不能撤掉呼吸机和ECMO?什么时候撤掉最合适?每天,医院各科专家都要对魏英的情况进行评估。“许多病人之前还挺好,但一撤掉呼吸机或ECMO,人就没了。”杨敏说,对病人情况的评估显得非常重要。

“苏醒后,病人是有意识的。”杨敏说,最初病人心脏停跳时,抢救中上了脑保护。ICU要做的事情很多,不光是维持病人的心跳呼吸,还要保护其各个脏器,尤其是脑这个“总司令”。

在之前的急救过程中,医护人员把病人的脑损伤降到最低,在上ECMO48小时后,对其进行评估,魏英对外界刺激有反应,瞳孔有反应,说明脑功能没有受损。

对于彭磊来说,ICU每一次传出的都是让他振奋的消息。

在安装ECMO的几天时间里,之前预想的症状在魏英身上均没有表现出来。“每一步都进行得非常完美,所有的决定都非常恰当。”杨敏说。

心内科:

安置起搏器——获得新生

3月19日,魏英拔掉了气管导管。

3月21日,魏英撤掉了ECMO。

在ICU,病房有医护人员值守,隔离门上有两块长方形的玻璃,彭磊就经常通过玻璃往里面看,虽然除了长长的走廊,什么也看不到,但一看到有医生护士跑到病房去,彭磊就十分紧张。

那些日子,彭磊和丈母娘几乎没有好好睡过,每天都提心吊胆。

3月22日,魏英转出了ICU,进入心内科普通病房。

离开ICU时,魏英与精心照顾了她近5天的医生、护士挥手告别。魏英转出ICU之后,医护人员和家属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当天,魏英就开始吃稀饭,医学真的太神奇了。”彭磊说,对于这些天来发生的一切,他感觉如同做梦一样。

3月28日,张海波亲手为魏英安置了主动联结临时起搏器,让彭磊和魏英更加坚定了康复的信心。

张海波介绍,要成功抢救病人,每一步都必须要正确,任何一步出现问题,都将又回到原点。

“四个星期后,如果魏英的心脏能够恢复自主跳动,就可以撤掉起搏器。”张海波说,魏英很快就可以出院,四周之后便可以来复查,情况乐观。

魏英入院以来,市医院党委书记樊正康、院长邱雄高度重视,多次组织专家会诊,动员全院力量参与救治。此次成功抢救,是雅安市首次成功运用ECMO技术救治心源性心脏猝死病人,填补了雅安市医学领域的一项空白,标志着市医院的急危重症抢救水平迈入了一个新时代,同时也要感谢在抢救的过程中省上专家的及时、悉心指导。

曾经,生与死是一颗心脏跳动的距离;如今,生与死还有一个ECMO的距离,它让病患在绝望之际又看到了生的希望。

雅安日报记者 周代庆

相关链接——

什么是ECMO?

是指将血液由体内引出,经人工氧合器(又称膜肺)氧合后,再回输体内的体外生命支持技术。ECMO本身不是治疗手段,而是全部或部分替代心、肺功能,为全身各器官提供血流供应,为心、肺恢复或进一步的治疗赢得时间。

近年来,该项技术广泛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性呼吸、循环衰竭乃至心脏骤停的抢救性辅助治疗。

ECMO的治疗适应症是常规救治手段不能解决的多种原因导致的可逆性心肺衰竭患者,包括:重度感染、极重度哮喘发作、溺水、严重电击伤和创伤等。

目前,随着抢救水平的提高,有ECMO救治条件的医院,开始逐渐将该项技术拓展应用于急性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即传统心肺复苏(CPR)抢救的同时可启用ECMO(ECPR)。

随着移植技术的发展,ECMO还可作为等待器官移植的供受体的桥梁,大大提高移植的成功率。

新闻推荐

又到茶绿吐芬芳 蒙顶风光别样好

皇茶园开园仪式雅安日报记者郝立艺摄中国茶叶流通协会黄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现场3月27日上午10时许,在“流...

名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名山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