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不出门”新风进村来

四川日报 2018-08-09 05:51 大字

名山区解放乡高岗村创新探索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模式——

□本报记者王飞游飞

8月8日晨,雅安市名山区解放乡高岗村二组,村民恒本富一家人吃完早饭后,便开始分类生活垃圾:剩饭汤水准备喂猪,玉米壳等垃圾装在一起,准备倒入化粪池回田,还有些塑料包装等垃圾集中装在一个大麻袋里,等着清运车来拉走……

走进高岗村,家家户户家里都有几个筐,专门分装各类垃圾;走在乡村路上,看不到一个垃圾池,也闻不到一丝异味。

垃圾先分类,没有垃圾池,高岗村的垃圾分类习惯是如何养成的?

做出一个冒险决定:打掉全村垃圾池

4年前的高岗村并非这样。在村支书王英的记忆中,那时一到夏天,村里凡是有垃圾堆积的地方,都异臭刺鼻。

那时候,高岗村和大多数农村一样,对垃圾处理的方式就是修建垃圾池,收储农户垃圾,再转运到指定地点处理。由于垃圾量剧增,经常无法及时清运,臭气熏天,村民对腐烂垃圾造成的二次污染怨气大,因倾倒垃圾产生的邻里纠纷多,部分群众甚至因此对基层组织工作产生不满。

2014年4月和5月,王英带领村支部和村委会成员调查研究,多次召开“两委”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和村民小组群众大会,经过反复讨论,在尊重大多数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高岗村两委确定了“垃圾分类、源头减量、经费保障、长效管理”的思路。

推行垃圾分类,高岗村有先天优势。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在种茶,人均拥有茶园面积约1.3亩,需要大量的有机肥,部分垃圾正好可作为肥料还田。

同时,该村作出一个大胆决定——打掉垃圾池,让垃圾不出门,村民在家自己分类。

“这冒了一定风险,当时到处都在大力修建垃圾池,结果我们反而要打掉。”王英说。

不过让王英和村两委成员欣慰的是,群众很支持这个决定,很快就将村里13个垃圾池全部打掉,并将土地复耕。

解决一道推行难题:反复示范分类垃圾

打掉垃圾池简单,分类处理垃圾却是道难题:定标准容易,现实推行难。

结合农村实际,村里先制定了垃圾粗分类标准:菜帮菜皮等可回田作肥料的分为一类,纸板、废旧金属等可回收再利用的为二类,塑料袋、废旧衣服鞋类、玻璃纤维制品等无法回田的为三类。

同时,村里对群众明确提出“两及时、一处理”要求:易腐烂生活垃圾及时回田或入沼气池,死动物要及时深埋,废旧家具、柴火自行处置,每周日,村里对第三类垃圾集中收集,转运到区垃圾处理厂。

当地测算,通过分类减量,能够从源头上减少三分之二的垃圾量,清运成本大幅降低。

如何让所有村民自觉接受并动手分类?刚开始时,王英和村两委成员坐在垃圾车上,陪同清运员挨家挨户作宣传动员,解释垃圾分类标准,收“合格垃圾”。

“那时买了几十双白色的劳保手套,村干部戴起手套就直接在垃圾堆里翻拣不合格垃圾。”王英说。有的村民图简单省事,将死动物、动物粪便等混进清运垃圾,村两委成员就亲自示范深埋或回田,一次、两次、三次……慢慢的,村民对垃圾分类的意识和能力逐渐提高。

如今,分类清理垃圾对村里人来说已成习惯。8月8日,在该村4组村民吴思玉家中,记者看到不同的垃圾筐里分别装着不同的垃圾。“这个筐装的是空饮料瓶子等,可以回收,一个月要卖近10元。另一个筐装的是一些碎纸片。剩饭剩菜、瓜果皮屑等,都及时经过化粪池腐化,作为肥料还田了。”吴思玉说,自家有近4亩茶园,每年产生的有机生活垃圾还不够茶园的有机肥。

建立一种长效机制: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如何建立长效机制让好习惯保持?在充分收集群众意见的基础上,该村决定,除五保户和两老与子女分户的以外,其余每户村民年缴100元作为垃圾清运费,对经费的管理由村民代表会议决议确定,并全面公示,做到公开透明。

高岗村还制订村规民约完善环境综合治理制度,将门前“五包”和道路、河流、沟渠、林田等周边环境治理责任落实到户,推进改水、改厕、改灶、改圈和房前屋后、室内室外卫生治理,开展“生态文明户”创建活动,一年一评,持续激发村民获得感。

“要是哪家不按时清扫卫生、交运垃圾,村干部就亲自上门做工作,帮助打扫卫生,让大家很是感动。”吴思玉说,“不自觉分类清运垃圾,自己都不好意思。”

高岗村首创的“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区处理”的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模式,4年多坚持下来,全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在高岗村当了17年村支书的王英,这几年最大的感受,就是“村里环境好了,群众矛盾少了”。

环境改善不仅带来清新空气,更是全新的生活面貌。在解放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高岗村村组道路全面贯通,生产用水沟渠体系基本健全,宽带网络、有线电视全覆盖,自来水全部安通。如今行走在高岗村,看到的是一个环境美、风尚美、人文美、秩序美、创业美的“五美宜居新村”。

“‘高岗村模式\’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回答体现了党委工作‘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名山区委副书记周万友说,下一步名山区将推广“高岗村模式”,将垃圾分类进一步提质扩面。计划在2019年底,把全区农村垃圾分类处理覆盖率提升到100%。

短评

“高岗村模式”的成功关键

□杨洁

一直以来,农村垃圾处理是一个“老大难”问题。高岗村首创的“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区处理”的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模式,花钱少、污染小,对于提高农村综合治理水平,建设美丽乡村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城市还没做好的工作,农村怎么做得好?”每当说起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不少人便产生这样的念头。为什么高岗村能率先成功?这与该村干部大力践行群众路线,把工作落到实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首先,为解决问题集思广益,充分发挥群众积极性,确定了垃圾分类治理的方向和原则;其次,村干部不仅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宣传,还走村入户多次亲身示范,正是这样踏实的工作作风,才能把有效的方法推行下去,进而形成良好风气;最后,农村垃圾治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通过完善制度建立长效机制,对巩固成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高岗村为我们展示出了一幅美丽画卷。各地要把握好“高岗村模式”的成功关键,因地制宜加以借鉴,切实解决好农村垃圾问题,把乡村建设得更加美好。

新闻推荐

38名雅安籍官兵2017年度立功受奖

雅安日报讯7月31日,记者从雅安市征兵办公室获悉,去年以来,广大雅安籍官兵以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为引领,积极投身“中...

名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名山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