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小分类 乡村大变身

四川农村日报 2018-06-25 06:41 大字

稿件来源:刘佳文/图

高岗村定期清运垃圾。

□本报记者 刘佳 文/图

6月6日,名山区解放乡高岗村里人影绰绰,夏茶还在采摘。二组村民高永芝干完了农活,拿起一个袋子将里面的果皮、木屑倒进田里,“我们现在搞垃圾分类,像果皮这些一般都还田了。”

而今的高岗村,村容整洁、环境优美。但几年前,全村遍布着13个垃圾池,蚊蝇乱飞,臭气熏天,严重影响村民生活质量。几年来,该村聚焦城乡环境整治,并探索出了一条可操作、可持续的治理之路。

应对环境脏乱差垃圾分类觅良方

走进高永芝家,入门是一个四方院子,十余平米的厨房整洁敞亮,但却不见垃圾桶。“垃圾都在这里。”高永芝指了指门庭前一个塑料编织袋,里面是一些饮料瓶、塑料袋之类的东西。

“通过源头减量,我们一家4口一周需要清运的垃圾总共就这么一口袋。”高永芝说,如今高岗村户户都能熟练进行垃圾分类,菜叶、果皮等可用作生物肥的一般都还田了;而塑料袋、废电池等不能降解的垃圾,则收集起来定期清运。

“我们主要的思路就是日清扫、周清运、群众筹资,共同营造美好生活环境。”高岗村村支书王英曾当过老师,对于乡村治理有着自己的见解。她介绍,高岗村的城乡环境治理始于2014年,在此之前村里大大小小遍布着13个垃圾池,导致了不少问题:一方面,稍有清运不及时,垃圾池就很容易出现爆池;另一方面,由于没有进行规范的垃圾分类,二次污染也再所难免。“天气一热哦,那个气味简直遭不住。”村民桓本全一家曾距离一个垃圾池不到30米远,垃圾池带来的困扰至今让他记忆犹新。

2014年,高岗村连续召开了多次村委会、党员会和村民代表会,专题研究全村垃圾处理问题,并分组收集村民意见。针对大家普遍反映的垃圾爆池、清运不及时等问题,该村决定从源头做起,对生产垃圾和生活垃圾、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进行分类减量。这一年,村里的垃圾池被逐一拆除,与此同时,村里形成《村规民约》,每户村民年出资100元清运费,用于村道路保洁和垃圾的定期清运。“全家外出打工的不用缴纳清运费,同时我们还引入了奖励机制,让大家相互监督,共同促进环境改善。”王英说,为了保证新模式的顺利运行,实行初期,村干部配合清运工人,一同上门宣传引导村民分类处理垃圾。渐渐地,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在村中慢慢形成。

模式可持续可复制推广全乡优化升级

6月10日凌晨5点不到,四组村民高友贵便开着车,沿着村道一路收集垃圾。除了高岗村,如今他还要负责解放乡其他5个村和乡场镇的垃圾清运,一年收入10万元。

“目前,高岗村的城乡环境治理模式已经推广到了全乡。”解放乡乡长郑进告诉记者,以“高岗模式”为基础,解放乡已形成了“户分类、村收集、乡清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治理机制,并在全乡开展“绿化庭院”“洁美家庭”建设,通过考核奖励,当地环境治理延伸到家庭环境治理的细微之处,从而形成文明乡风。

时光荏苒,几年来,通过全民参与、网格监管、源头减量、分级筹资、定时清运等环境治理措施,配合茶园创绿,农村改水、改厕、改圈,道路、水利、电网改造等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如今的解放乡内村村环境优美,村风和谐。

“环境好了、风气好了,大家发展产业就更加积极。”王英告诉记者,对高岗村而言,环境治理带来的不仅是村貌变美,村民和谐,也为村里产业发展筑牢基础。如今高岗村不仅建起了100亩茶猪经济核心示范区,发展茶猪经济,推广种养循环,还引进业主建立垂钓基地,发展乡村旅游,林果采摘等。至于解放乡,由于其毗邻月亮湖风景区,正积极打造茶园绿道、婚纱摄影基地、高端民宿、垂钓平台等项目。“好的村容村貌,更加利于我们发展农旅融合。”郑进说。

记者手记

多措并举促进农村垃圾分类

有调查显示,我国农村生活垃圾人均产生率相对较低,而且易腐垃圾占40%以上,有机物经腐烂发酵之后产生的有机肥,可以直接还田实现资源化利用。另外,在农村同类垃圾的产生量也少于市镇。但值得一提的是,农村生活垃圾长期存在着“户无分类、村难收集”,村民实施垃圾分类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通过“高岗模式”不难看出,从源头减量、分级筹资再到定时清运,这一系列方法的推出,既从源头上做到了减少垃圾的产生,还有效调动村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既保证了垃圾分类的实施路径,又有充分的组织管理保障,这样的模式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价值。

新闻推荐

关爱信用记录 诚信伴随一生

征信查询服务和个人信用信息权益保护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受到社会公众广泛关注。雅安农商银行一直高度重视征信工作,紧紧...

名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名山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