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黛瓦藏古韵 绿水青山好风光

雅安日报 2021-03-20 08:35 大字

编者按:近日,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布第三批“四川最美古镇古村落”名录,雅安市雨城区草坝镇范山村、碧峰峡镇后盐村、望鱼镇望鱼村和芦山县双石镇围塔村、荥经县新添镇新添村5个村落名列其中。

这些村落不仅是村民的生存空间,也是他们的精神家园。本报推出“走进第三批四川最美古村落”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整洁的环境、淳朴的民风……走进雨城区草坝镇范山村,古色古香的民居,蜿蜒曲折的小路,历经风雨的古树,犹如一幅幅美丽画卷展现在眼前。

古屋里的历史印记

范山村背靠青山,面对青衣江,依山傍水,左有安子沟,右有核桃沟,靠山临水,掩映在一片蓊郁苍翠的林木中。由于人少,范山仅有百余幢房屋,其中大半以上为传统建筑,古朴老屋点缀在如山水画般的村落中。老屋大都坐西朝东,整体风貌保存完好,彼此连接紧密,错落有致,院落之间看似相似又并不相同,尤其每处老屋的小格木窗,花鸟人物浮雕装饰,精密于细节处含蓄地彰显着主人们各自的文化素养和品味。

行走在范山村,每当遇到百年的老宅院,都可以看到高大的白色院墙,墙边的老树还未完全发芽,阳光将树干的影子投射在院墙上,然后慢慢拉长。斑驳老树,能让人感受到时光流淌,沉淀的岁月像油画一样厚重。

63岁老人范松帅家的祖屋是保存最完好的一幢,“我是祖屋第十余代传人,全家居住至今。”

老人推开木门,只见石板小巷串起四户人家,“开门是四幢房,关起门来是一家人。”范松帅笑着解释。

进入静谧祖屋,每处细节都深烙在范松帅心里:百余根木柱撑起1000平方米的祖屋,主结构是厅屋和五大间;外石墙内木板隔间,冬暖夏凉,溽暑盛夏用不了几次电扇;天井采光排水,雨水直落水池,不会四溅;屋内栏杆横梁上的精致木雕花,正是本地师傅的杰作……

“建这一幢房子就耗时数年之久,所以‘活’了近200年,仍气质不凡。”范松帅说。

见祖屋前的植物凌乱生长,范松帅将枝条理顺,呵护有加,“其实十几年前,比我们家保存得更好的房子还有很多,后来部分拆了建新房,挺可惜!”范松帅仍是笑笑。

今年春节,一大家子人仍在祖屋吃年夜饭,文化就这样沉淀与传承。

想到这些,范松帅意味深长地说:“祖屋在,历史在,文化在。”

高平桥的流水时光

除了民居,目前村上还保留一座完整的古桥。一端是龙头一端是龙尾,这便是范山村的高平桥。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寓于着高贵、吉祥。并由此衍生了一系列的龙文化,如舞龙、龙舟、龙桥等等。范山村的高平桥便是一座龙石桥,它修建于清朝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距今244年,桥高5.5米,长27米,宽4米。整个桥面雕刻规整,桥墩上方有一条石龙龇牙咧嘴,好似吐水,惟妙惟肖,龙头朝向迎水。龙背上驮着大青石桥板,听当地人讲,这里过去正是得益于这条终年“镇守”的石龙,才得以风调雨顺,人丁兴旺。

桥下细水流淌,桥上长满杂草,静中有动,昔日的古桥保存得如此完好,虽然桥面长满青苔,但它仍然发挥着作用,并无声地向人们诉说着繁华的往事。

茶园环绕古老民居

径直行进,便能看到村中年岁久远的皂角树和老鹰茶树。它是范山历史的见证者,见证着范山的日月星辰、过往峥嵘。

坐拥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历史文化,范山村积极加强对自然资源与古村落风貌的保护力度,倡导村民对古建筑进行维修而不是翻建,鼓励村民在房前屋后进行绿化美化。现在,在民居周围可看到各种花木,满村翠绿。

而今,百年的古建筑与新修的砖瓦房融合在一起,老树高高地越过屋脊。春耕的身影忙碌着,还能听见孩童嬉闹时欢乐的笑声。

临近中午,古民居的屋顶上飘出袅袅炊烟,有些院内晾晒着浆洗过的衣物,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和安逸。

作为向导的是范山村村支部书记范勇,说起自己的姓,范勇侃侃而谈:“全村为范姓一支聚族而居,范氏以耕读传家,宣扬儒学,注重教化。”

正如范勇而言,不管是古民居还是新院落,门首悬挂匾额在每户人家必不可少,“耕读第”“雅安居”……一块块匾额既是家族文化的体现,也寄托了当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范山村,范氏已有数百年历史,祖辈先后建造了墓地,成为范家人在当地开拓社会的历史见证,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具有悠久历史的范氏古墓群。古墓气势雄伟,石刻浮雕工艺精湛,人物形象逼真,祥云瑞草,造势宏伟。

物换星移,在滚滚历史长河中,促使一个个家族乃至村落延绵不绝、生生不息的灵魂,正是那浓浓的人文气息。

春茶采摘忙

古村落的振兴之路

葱绿的茶园、白墙灰瓦的古民居、屋檐下的红灯笼、房前的野花……一场春雨把村子洗刷得尤为清新。

沿着宽阔的村道一路向前,簌簌的风声伴随着声声鸟鸣,让深山显得更为幽静。

远眺,雾霭轻抱着山脊;近瞧,齐腰的茶树苍翠欲滴。空山新雨,茶香醉人。

一片叶子成就一个产业,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这里山高壑深,土壤肥沃,雨雾滋润,适宜各种树木生长,于是朴实的范山人将茶叶作为全村的主导产业。

阳春三月,最是一年茶香时。当一排排修剪整齐的茶树竞相吐露出嫩绿新芽时,当地茶农正忙着采摘春茶。

近年来乡村振兴的春风吹进了范山。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沥青路贯穿村头巷尾,路面不仅变得更宽,还从泥巴路升级成柏油路。

传统村落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利用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赋予产业特质,发展好当地特色产业,实现村落保护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达到既能保护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和景观风貌,又能拉动当地经济增长的双赢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谈起村落未来的保护和发展,范勇说:“下一步,我们将以乡村振兴为主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以茶产业为主,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让群众的生活更富裕。”

距今244年的高平桥,桥上龙头造型保存完好

茶旅融合是大方向。

结合乡村振兴,范山村初步确定两个发力点——挖掘东林古寺、东林古桥等历史文化资源,带动旅游业发展;在前期试点种植油茶基础上,结合村民意愿,鼓励发展油茶连片套种。

“坚持‘以保护促发展、以发展促保护’的传统村落产业发展理念,使传统村落在实现乡土文化遗产价值保存的同时,促进传统村落的本土产业落地生根,并活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延续传统村落特色鲜明的乡村文化脉络,留住传统村落的活态农耕文明生命力。这也是我说的让村子走出一条景区和村落共促共生的发展之路。”这是范勇的初心亦是信心。

范山村的美,像江南水墨画卷一样,黛瓦白墙,依山傍水,远离尘世的喧嚣,仿若仙宫里沉静美丽的仙子,守护着这方水土、这方人。如今的范山村,邻里和睦,安居乐业。那村前的青衣江水,映照着古村,青山绿水,白云悠悠,安逸祥和。

本报记者石雨川

新闻推荐

森林防火有了新“利器”

日前,芦山县建成一套无线自组网应急通信系统,在全县8个乡镇(街道)26个行政村,实现了以信息化保障全县森林资源。这也是全...

芦山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芦山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