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发展观念 共同致富奔康
刘国喜正照看即将出售的肉牛
25日下午4时,芦山县龙门镇上空飘着小雨。当地村民刘国喜用手扶式旋耕机犁完最后一块水田后,便骑着货运三轮摩托回到家中。来不及洗把脸,他便走向家中后院的养殖场,为肉牛送去干谷草。
“吃的是草长的是肉,多亏了它们,我的日子才能一年更比一年好!”刘国喜说。去年仅靠肉牛养殖一项,就获得纯收入10万余元,这与2016年还为如何脱贫摘帽发愁的他,形成了鲜明对比。
芦山县龙门镇隆兴村,这里是2013年“4·20”芦山强烈地震的震中。地震前,刘国喜一家人的生活虽不富裕但还算过得去。面对父亲双目失明、母亲智力低下的现实,作为全家唯一劳动力的刘国喜,尚能靠着外出务工维持生计。
但在地震后,他的家却变成“站立的废墟”。此后,虽通过政府提供的贴息贷款,以及亲朋好友处借来的钱,重建起了一楼一底的新家,但也因此欠下了20多万元的外债。也是在这一年底,通过脱贫攻坚精准识别,刘国喜一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刘国喜的妻子因照顾家中两个孩子无力务工,此外他每月还要向家里寄钱,帮衬并不宽裕的姐姐,以及照顾年老多病的父母。同时,刘国喜还要从不多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分期偿还借款,经济状况可谓捉襟见肘。
转折出现在2016年中秋节。回家探亲的刘国喜前往当地村委会办事,并因此与驻村工作队扶贫干部,有了一次半个多小时的长谈。“我除了切割石头,又不懂其他技术,能干啥子嘛?”“隆兴村有养牛传统,加上有扶贫政策支持,养得好肯定比你外出打工赚钱多,还能照顾家里人。”
就是在那次谈话后,刘国喜坚定了回乡创业的想法。此后至2017年1月,刘国喜辞职返乡,而迎接他的,则是来自多方的全力支持。10000元村产业发展扶持基金无息借款、10万元创业贷款,以及自己务工所得和堂哥借给他的15头牛,共同成为其创业的基础。
2017年10月,刘国喜靠出售肉牛获得收入42500元,成功摘掉穷帽,并收获了创业第一桶金。同年,该村驻村工作队看到他勤劳肯干,便又借给他9000元产业发展扶持基金,并同步争取到30000元政府贴息贷款,以及30万元低息贷款。
靠着这笔钱,刘国喜大展拳脚。他不仅收购了20头小牛,更在2018年4月一次性购回42头驼峰肉牛。同时,他还联合当地6户肉牛养殖户,同步成立了国喜肉牛养殖家庭农场。
据统计信息显示,在刘国喜带动下,隆兴村已有包括脱贫户在内的13户村民发展肉牛集中养殖。截至去年底,养殖规模已从最初的200余头发展到800余头,年纯利润达160余万元。
与此对应的,还有刘国喜产业发展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就在去年7月,得知临近乡镇部分生猪养殖户因价格低迷,希望早点出手生猪的机遇,他仅用1.7万元就购回70头猪仔,开启了生猪养殖新产业。“仅靠着养猪这项,我今年1月就获得纯收入20余万元。”刘国喜说。
如今,对于下一步发展,刘国喜也有了更多新的打算——由单纯增加养殖数量,向更大规模和更高质量转变。他的计划分两步走。第一步,在去年4月购回品质更优、价格更高的36头西门达尔牛和夏洛莱肉牛;第二步,计划再流转10亩土地,将肉牛养殖规模提升至200头、生猪养殖数量增加至500头。
“等新养殖场建成后,我愿以最低价格出租部分圈舍,并为村民无偿提供养殖技术。”刘国喜说,只有大家一起富才是真的富。
雅安日报首席记者孙振宇
新闻推荐
汉姜古城平襄楼见证遥远三国事芦山县汉姜古城,顺着古城街道行走,飞檐、回廊、亭台、塔楼点缀其中,仿佛穿越时空回到古时...
芦山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芦山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