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镜头,记录成都战疫点点滴滴 本报原首席记者朱建国制作的纪录短片走红

华西都市报 2020-03-24 03:00 大字

本报原首席记者朱建国制作的纪录短片走红 2020年3月9日,成都果梅芭蕾工作室,复课的学员戴着口罩跳起芭蕾。

2020年3月4日,两位时尚女漫步在成都漫花庄园。

2020年2月8日,儿子开车搭着朱建国在成都市区拍摄记录。

“多年后,后人提起,己亥末,庚子春,荆楚大疫,染者数万众惶恐,举国防,皆闭户,道无车舟,万巷空寂,然外狼异动,垂涎而候,华夏腹背芒刺,幸龙魂不死,风雨而立……”这是纪录片《疫情笼罩下的成都》的结尾,让人无限惆怅又无限豪迈。

“如果我没有退休,我一定会申请到武汉战疫第一线。不过,从一个新闻摄影从业者到一个新闻摄影爱好者,我依然有一种使命感。所以,我用三个月的时间,记录了疫情笼罩下的成都。”近日,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原首席记者朱建国历时三个月拍摄制作的6分29秒纪录短片《疫情笼罩下的成都》刷爆朋友圈,3月16日下午,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他依然热血沸腾,讲述了自己如何历时三个月,记录疫情笼罩下的成都。

半生归来,他,仍是记者。

新闻摄影从业者的初心

一边是温暖父亲的手,一边是冰冷儿子的手;一边是生,一边是死……2008年5月13日,朱建国在汶川大地震现场拍摄下震撼人心的新闻图片《心手相连》。2008年5月26日,美国《时代周刊》将这幅“心手相连”选作封面,题为“中国心碎了”。

2008年5月15日,5·12大地震后,朱建国徒步前往映秀采访的路上。

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朱建国和同事于3月13日晚上抵达东京,然后到仙台再到岩手,直到20日下午从北海道离开日本,一路向北………冒着核辐射的重重危险,穿越日本地震重灾区,第一时间发回现场报道。

2011年3月16日,朱建国在日本特大地震灾区岩手县冒着大雪奔走在采访路上。

两年前,朱建国退休了,但他并没有放下手中的“家伙”,甚至敏锐地捕捉到新媒体的巨变,购置了性能最好的单反摄像机、无人机、脚架、稳定器……把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品牌手机换成最适合拍摄的手机,找老师手把手教自己PR剪辑。一头扎进去,开设公众号,拍摄短视频,在全民摄影时代,用自己独特的视角,作为一个发现者、记录者、传播者,忠实记录这个时代。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特大地震,朱建国冲过一处塌方路段,前往极重灾区现场。

这种记录,不是转瞬即逝的随手拍,不是一天两天,“朋友圈,我都不得随便发,我非常注重品质。”冥冥中,一个新闻摄影从业者的初心感召着他。

有的选题,他甚至已经耗时十年跟踪记录。

芭蕾女孩,鞋垫婆婆……每一个有故事的人,都是他镜头里的主角。

骑着摩托走街串巷地记录

作为一个老成都,朱建国对成都的感情不言而喻,2018年,赵雷的一曲《成都》,击中朱建国的心,百听不厌,他说没有一首歌能像《成都》一样把成都的柔情似水演绎得如此淋漓尽致,他也一直在找机会,想通过视频把那些动人的小细节展现出来。

2019年12月,人民公园银杏飘飘,从九眼桥酒吧一条街各怀心事的青年男女,到人南立交桥璀璨的车水马龙,太古里、宽窄巷、春熙路密不透风的如织人流;2020年2月,寂静空旷的天府广场、春熙路天桥,诉说着这个城市经历的这场特殊战疫;2020年3月9日,成都果梅芭蕾工作室,第一次复课的12位学员戴着口罩跳起芭蕾,重拾久违的优雅。

点点滴滴,最终成就了《疫情笼罩下的成都》。这部短视频一共6分29秒,而所有的拍摄素材长达40多天,朱建国都分门别类用文件夹保存着,上面有着清晰的时间轴。

疫情暴发后,他没有宅在家里,而是扛着器材揣着预防低血糖的巧克力四处拍摄。每次回家,妻子都要“骂”他:你还要不要命?!你不要命,家人还要命啊!

除了个别镜头是儿子开车搭着他去拍的,99%都是他骑着摩托车走街串巷拍回来的。

他不想只是简单地拍摄戴口罩的画面,他想让画面更有故事,更灵动,更有冲击力,更富戏剧性,而这些,又必须遵守纪录片的原则:一切都是原生态,全靠抓拍。在许多标志性建筑,他一蹲就是几个小时,有时候早晨7点多出来,晚上10点才回家。

宽窄巷子,他不知道去了多少趟,从年初的人流如织,到春节期间的门可罗雀,从说服对面6楼的住户让他爬到房顶,到斗胆用无人机敞飞一次。例行登记时,保安都会念叨:“你又来了!人都莫得!跑来爪子嘛!”

因为只有口罩这种基础防护,他也给自己定了一条规矩:医院,绝对不要去。他甚至不敢发朋友圈,怕大家知道:今天又出去拍摄了。同时,他也不想发朋友圈,那时那刻,他不知道说什么,也不想说什么,他只想:记录,忠实地记录。

平凡的人们给他最多感动

在朱建国的镜头里,有铁路公交、大街小巷、公园景区、疫情防控……那些无意中闯入镜头的人们,成了大牌导演都指导不出、令人拍手叫绝的演员;那些原生态的话语,成为编剧都无法妙笔生花的台词。神来之笔,似乎比比皆是——

2020年2月3日夜晚,疫情最严峻的时候,春熙路,一个小伙子头顶一箱矿泉水,挥舞着国旗,骑车绕行,并不停高喊“武汉加油!武汉雄起!”他不是作秀,他平时也是这样锻炼的。这一刻,更令人动容。

大年初二,人民公园,鹤鸣茶铺,孤独的卖报人给妻子打电话报平安:“病虽然很凶,但只有我一个人坐在这跟前”,两米之外,一个保安正在跟一个擦皮鞋的探讨疫情:“一个人都要传染十几个人,所以这个就很可怕三!”这不是希区柯克式的蒙太奇,这是真实的生活。

火车北站,正遇上有一班列车上发现疑似病例,医生们全副武装准备转移需要隔离的病人,气氛格外凝重。

正如歌中所唱:“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

进菜市场前,不停给爱人整理口罩的女士,对口罩上金属压条的执着近乎疯狂,却流露出无限的爱。

街心花园,吹萨克斯的老人,他的吹奏绝对不是专业的,但那一曲《我和我的祖国》,胜过任何技巧,瞬间让人泪目。

疫情期间,空旷的大街上,朱建国见到最多的人是交通警察、公交司机、环卫工人、交通劝导员。

一个来回只拉了两个乘客的公交司机,如数家珍般回味以往一趟要拉几十个人。

负责给玉林社区500多个院落消毒的环卫工人,常常忙碌到深夜。那日阳光正好,直射下来的万丈光芒与喷射出的消毒水交相辉映,让壁画上紫霞仙子的表情也灵动起来。

通过短片传递一种成都精神

朱建国给纪录片选择的配乐是《牧歌》,有人听了觉得太悲情,但他觉得,这首曲子能让心灵真正沉寂下来,也更能体会片中的深意。

因为素材太多,他不得不割舍很多镜头。比如傍晚提着音箱在空旷的社区绿地戴口罩唱卡拉OK的人,因为他唱的是“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当时现场给人的感觉太悲凄,我不想传递这种情绪。”

他想通过这部短片传递一种成都精神。

环卫工人将自行车头插上国旗,风中飞扬的,是一颗坚定的心。

空空如野的宽窄巷子,一对戴口罩的情侣手牵手漫步前行。口罩可以隔病毒,隔离不了爱。

沙河边上,二月春风似剪刀,婆娑柳枝里戴口罩的女孩,神情略显忧郁,却有无限憧憬:我已等待太久。

2020年2月29日,金灿灿的油菜花旁,奋力骑行的车队,力与美交织。

航拍,锦江畔,报春的红梅,九眼桥畔,飞舞的白鹭。

春来也!

成都漫花庄园,百花盛开,戴着口罩的人们,三三两两,徜徉在花丛中。面对镜头,他们友善地招手,拥抱春天。

复课的芭蕾舞教室,戴着口罩的女学员翩翩起舞,纱裙与口罩,形成强烈的张力。一位资深媒体人给朱建国点赞:“既有新闻性又有艺术性。”

“度过疫情,相约成都,敞开happy!”是朱建国给这部短片设计的结束语,他说:“这个敞开,有双重含义,其中包括摘下口罩。”

令人欣喜的是,本文结束时,传来消息:在四川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5场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有12种情况可以不佩戴口罩。

这一天,真的来了。

文/封面新闻记者 吴德玉 图/朱建国

新闻推荐

湖北迎来首批 外省大规模返岗农民工

新华社武汉3月18日电(记者徐海波胡旭)“早一天回去,就能早一天进厂上班。”18日上午,来自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龙门乡的农民工...

芦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芦山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