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 我在现场
人文关怀
商报人记录事件也在事件中
2013年4月21日凌晨5时,在距当年雅安7.0级地震发生不到24小时,我与一名同事抵达了震中芦山县。
当时已经做了7年记者,跑过不计其数的突发事件,深知报道此类新闻时效与现场就是“生命”。从专业角度说,我们是当时第一家到达震中的安徽媒体,在全国媒体中也属于第一批“现场新闻兵”,已经牢牢抓住了这条专业生命线。但是面对这种现场,已经算是“新闻老兵”的我们还是有些蒙,马不停蹄十几个小时,费尽千辛万苦争取到的时间,我们如何充分利用?
沿途,我们看到了崩塌的房屋、受伤的民众、打着红旗抢险的战士、一夜没合眼躺在墙角的医生、浩荡的志愿者队伍……我意识到,这里的每一个人身上都有故事,每一处细节都是新闻,每一所帐篷里都需要向外界发出声音。在这里做新闻,就要用最“笨”的办法,去帐篷、去医院、去山间、去村落,用脚步、眼睛、耳朵、心力去感受灾区的土地和人,向外界传达这里的故事和每一处令人动容的细节。
一个星期的采访中,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周围的环境和令人恐惧的余震,而是我们遇到的那些人。帮助我们抵达震中的“赛车手”,给我们提供起居食物的四川大姐,新店开张首日遭遇地震依然匆忙帮助别人的理发师,跟父母发个短信就背着帐篷来到灾区给孩子送药的志愿者……在街上,他们都是最为平凡的过路人,在这时却都成为不计得失、坚强无比、身上熠熠闪光的五湖同胞。
我们在现场记录,同时也在事件中。我们把坚强与呼声通过微弱的信号传递给外界,报纸、网站、微博,我们的现场照片、文字在这里传播,源源不断的支持也从外界传递到灾区。作为新闻人,我们尽到了自己的职责。
这些年,写过很多类型的新闻报道,虽然范畴不同,但是“在现场”始终应该是记者追求的目标。只有在现场,才有可能采出活生生的人物与事件,才有可能去深刻感知一则新闻事件或一个新闻人物的深处。融媒体时代,采访、文本、传播的方式都在发生“颠覆性”的改变,但新闻媒体人的特质并没有变,反而需要进一步强化。从业时间越长,方知增强“四力”绝非一句口号,而是需要实在践行的新闻素养。
每一天都是新的起步。记录与认识这个世界,安徽商报的新闻人会一直“在现场”。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马翔宇
新闻推荐
由市委、市政府主办,市纪委监委牵头组织,市广播电视台承办的“阳光问廉”第十一期节目(雨城区专场)——《透过民生见初心...
芦山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芦山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