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汉姜古城 触摸文化瑰宝

雅安日报 2019-12-08 08:43 大字

平襄楼肖永耀供图

芦山县是一个有着2300多年历史的古城,县域内保存有四处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平襄楼就是其一。

平襄楼位于芦阳镇南街汉姜侯祠内,始建于北宋,是为纪念三国时期蜀国镇西大将军平襄侯姜维而建造。

近日,记者来到芦山县汉姜古城,顺着古城街道行走,飞檐、雕花精致美观,回廊、亭台、塔楼点缀其中,使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古时。

平襄楼、汉姜侯祠牌坊等,为这座新县城平添了一份历史文化的厚重之感。

临街矗立的汉姜侯祠牌坊十分抢眼,过往游客都会在此拍照留影。牌坊背后,是一段古城墙。

从古城墙左侧,踏着石阶而上,站在城楼上远眺,两幢木质古建筑,巍然屹立,平襄楼近在眼前。

平襄楼,坐北朝南,为三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木结构斗拱建筑,南北檐面同式,五开间,十八脊,属寺观型,楼高14米,占地202平方米。四周用十八根大柱支撑,内用八根大柱顶梁,上下檐以三十八组斗拱托负,全楼不用钉铆,结构精巧。四周斗拱排列匀称协调,中有腰檐一周,走廊栏杆简朴古雅。

古朴的建筑与周边绿树和谐一体,显得宁静清幽,超凡脱尘。

细看楼内的每一部分都由木制打造,未用一根钉铆,那是对古老技艺的传承。尤其三层房梁上,正面六个舒缓的翘角和张开的弧度如一张笑脸。

平襄楼始建于北宋,为纪念三国蜀大将军平襄侯姜维而建造。芦山在蜀汉时为汉嘉郡首府,乃蜀之边郡。传为姜维屯兵守边御羌、封荫食邑和肝胆归葬之地,有姜城、姜维墓等诸多遗迹。芦山县人民历代崇祀姜维,据明代《请建屠侯祠碑记》等记载,自西魏起,春秋以少牢祀之。农历八月中秋,传为姜维殉难之日,全城高搭彩楼四十八座,“壮其品之高,节之坚”,于诸彩楼,歌舞竞胜,娱神娱人,成为当地千古民俗一景“八月彩楼”,成就“四十八台竞胜罢,满城歌舞乐中秋”的盛况。平襄楼便是地方长官主持祭祀姜维的场所和当地文人墨客琴、棋、书、画的展示中心。

“从北宋到清代,纪念姜维的建筑在不断增加。”芦山县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到了明代,以平襄楼为中心,逐渐增建临街的牌坊、仪门和平襄楼后的姜公庙大殿,平襄楼成为祭祀姜维的享殿,整体形成“汉姜侯祠”的格局。延至清代,楼内成为祭祀姜维的娱神演出傩戏庆坛的总坛所在,楼名亦逐渐演变为姜庆楼。

后经专家论证,平襄楼是四川省唯一保留的纪念蜀汉姜维的元代地面建筑文物;平襄楼虽经历代维修,但仍保持宋、元时期的建筑风格,对研究古建筑艺术及其演变具有一定的价值。

2006年,平襄楼被公布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不过,在2013年的芦山强烈地震中,平襄楼受损,随后在当地文化部门的努力下得到维修。

如今,修缮后的平襄楼,以雄伟的身姿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再次展现出它的魅力。

算上平襄楼,芦山县已有四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光环下,芦山如何更好地担当起保护传承历史文脉的重任,在新起点上发挥历史文化引领作用,推动县城实现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社会学者李巫熙认为,这既是一份荣誉,也是一个“金箍”,会促进芦山在“国保”单位保护利用方面作出更多努力。

其实,近年来芦山县在“国保”单位保护利用方面已经走在了前面。

2016年,按照“传承历史文脉、保留古城风格、提升城市品质”的重建思路,汉姜古城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平襄楼为中心,辐射东西南北,建成汉文化学术中心、姜城月夜、姜城往事、姜城故里、姜城水岸街区和滨水景观街区的“一心五区”,打造“三国说书场、蜀汉学术中心、汉市空间再现”三张名片,努力实现形态、业态、文态、生态“四态融合”的重建目标,将汉姜古城打造成为“汉文化传承产业区、旅游特色小城、汉代建筑风格传承与演绎区”。

上述负责人介绍,平襄楼是汉姜古城的一幢建筑,不可和其他建筑分割而论。正是这些古楼阁、古牌坊、古城墙、古庙宇,布局严谨,浑然一体,组成了一个气势宏大的古建筑群。

而今,步行于汉姜古城,这里处处散发出浓郁的汉文化气息。古城内部,仿汉阙标牌厚重大气,飞檐雕花精致美观,回廊亭台点缀其中;房屋建筑轮廓线生动丰富,纵横参差的三合院、四合院错落有致;经过维修保护的汉姜侯祠牌坊、平襄楼、姜公庙等建筑古韵犹存;包括汉代马车在内的十多个集合了雕塑、汉瓦当、汉飞燕等特色的灯具凸显出独特的汉文化色彩;牌匾、门联等从文字、典籍、文物等元素入手,寻找汉音汉韵,极大丰富了游客的文化体验。

至此,立于其中的平襄楼被世人所瞩目,观光者络绎不绝,其楼宇的一砖一瓦也无不展露出芦山儿女不俗于世的创造力。停驻平襄楼前,记者听着过往的老人诉说楼中的故事,偶尔还有几只慵懒的小狗,眯着眼睛安静地趴在地上“聆听”……

此时,高大的平襄楼在柔软阳光下影子拉得长长的,那是历史的缩影,见证了数百年的风雨岁月。

抚摸着饱经沧桑的砖红色墙砖,凝视着重楼叠阁,沉思良久之后,上述负责人说:“平襄楼成功入选‘国保’单位,是一个崇高的荣誉,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保护‘国保’、保护古城任重道远,我们要竭尽全力把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留给子孙后代。”

旅游是根,文化为魂。近年来,芦山县将文化和旅游发展摆在了战略高度进行谋划推进。而今4处“国保”单位不仅成为扩大县城知名度、影响力当仁不让的“明星”,也为芦山扎牢、茁壮文化之根增加了底气。无疑,这些“国保”也将成为该县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未来保护和发展方向很明确,即通过对‘国保’单位历史文化的整理,推动它们融入现代社会生活,让当地百姓参与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利用,共享发展成果。”该负责人说,芦山县“国保”单位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内涵发掘是一个长期工作。他建议,在制定保护规划时应多下功夫,处理好基础设施改善和环境风貌保护、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国保”单位的保护没有固定模式,经验只能借鉴不能照搬,需要在探索中扎实前行,创造出自己的保护经验。

雅安日报记者石雨川

新闻推荐

政协扶贫很给力 群众生活大变样 芦山县政协全力助推精准脱贫小记

近年来,芦山县政协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全县政协系统形成了以政协领导、机关干部、政协委员为主体力量的多层次、多渠...

芦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芦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